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坨坨鸡     
坨坨鸡是眼下攀枝花米易、盐边等地的一款流行鸡肴,据说这道菜的制作还是由彝家风味菜坨坨肉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过赶年是土家族的民族习俗之一,沿袭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过赶年,简而言之,就是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即腊月小过二十八日,腊月大过二十九日。 过赶年是土家人为了纪念祖先而沿袭下来的习俗。相传土家人的祖先被朝廷征召去沿海一带抗击倭寇,出兵之时正值岁末,计算路程,过了年走又怕时间来不及,不过年呢,又怕去了战死沙场回不了家,于是决定提前把年过了再走。这就是土家人过赶年的由来。 土家人的坨坨肉也是相伴赶年而生的。坨坨肉就是肉不切细,坨肉与坨肉之间不切断,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时间紧迫所致,同时也表现了土家人的精诚团结。坨坨肉的传统做  相似文献   

3.
水煮坨坨鸡     
陈清华 《四川烹饪》2005,(10):45-45
这是笔者受《四川烹饪》第8期介绍的“坨坨鸡”启发,结合传统水煮菜肴的烹制方法创出的一道新菜。成菜鸡肉滑爽,汁醇味厚。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在《陕西小吃小识录》中说到“圪坨”,这是陕北语,关中称麻食或猴耳朵,以荞面为料,掐指蛋大面团,煮出,干盛半碗,浇羊肉汤。吃“圪坨”要与羊肉汤为伴,所以陕西民歌中有“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紧跟上”之句。 从“圪坨”这一名称看,它与江南地区所吃的“面疙瘩”有相似处,因“圪坨”者,小丘也。又从关中称“猴耳朵”看,它的外观似猴耳。我知道西安有著名小吃猴耳朵面,其制法为:取面剂拍扁,扯成宽扁条,缠在左手腕上,右手三指捏住左手腕的面头,边捏边揪,甩入开水锅里,即为带有窝形的小面片,状如耳朵。 由猴耳朵面使我想起山西与杭州均有“猫耳朵”,它们的形状相似,可能是同种不同名的面食。山西“猫耳面”(“猫耳面”即“猫耳朵”)的制法为:面片切成小面块,用两手的拇指头按住面块,逐个向前推成薄片,卷成猫耳朵形状,下开水锅里。杭州“猫耳朵”的制法是:面团切成面丁,用拇指揪搓成一只只形似猫耳朵的生坯,入沸水锅煮至浮起。  相似文献   

5.
以重庆市非遗“黔江石鸡坨土陶”为研究对象,针对石鸡坨土陶的当代转型,挖掘发展潜力与市场前景,探索陶瓷家用产品设计策略。通过调查石鸡坨传统土陶产品的开发状况为切入点,从黔江本地资源活用、土陶文化意象提取以及手工陶艺传承利用等3个层面归纳出石鸡坨土陶家用产品开发模式。同时运用国内外较为成功案例透析特色资源活化设计方法,深化石鸡坨土陶产品“宜融能融”的资源、创意、技术、传承、体验等诸多设计可能,促使手工土陶向陶艺品牌创建的转变,助力乡村手工艺价值转化与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6.
盐坨苫封及材料选择试验与讨论天津塘沽盐场贾启来关键词盐坨,塑苫,苫坨方法海盐收集堆坨后,经滩内苫封存放一段时间,一部分直销用户,一部分集运于集中坨苫封待销,其苫封待销时间的长短,视销售量的多少。自50年代起,北方海盐区盐坨一般采用苇苫苫封,并形成一套...  相似文献   

7.
小型拆坨设备的改进及探讨邵国明,宋万昭,穆北凌(中国轻工总会制盐研究所天津市300450)关键词小型机械,拆坨设备,设备改进1概述目前,由于产大于销,原盐积压时间过长盐坨结块严重,另外劳动力资源紧张,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强度大,劳务费价格逐年提高等原因...  相似文献   

8.
采用测坡器测量盐坨高度的体积计算方法雷祥澄寇承明王德强(河北省海兴县盐务管理局061200)1前言原盐销售出场可以用袋装过秤或车装过地磅计量。但要在坨地集坨核定产量或进行包坨销售,就只能采取盐坨体积计量的计算方法。盐坨体积计量是盐业生产经营中经常要做...  相似文献   

9.
堆放的盐坨因重新结晶而结块 ,堆放的时间愈长重结晶愈严重 ,单位切割阻力愈大。文章使用简易的测试装置 ,对盐坨和盐样分别进行了现场测试和实验室测试 ,得出了盐坨的单位切割阻力值范围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嗅闻(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olfactometry,HS-SPME-GC-MS-O)联用技术对不同厂家市售的坨坨猪肉样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并进...  相似文献   

11.
被誉为“十五世纪世情百科全书”的《金瓶梅词话》,在其第二回《西门庆帘下遇金莲,王婆贪贿说风情》中曾经出现过“干巴子肉翻包着的菜肉扁食“;在第二十回《孟玉楼义劝吴月娘,西门庆大闹丽春院》中,也曾比较专业地涉笔到了“干巴子肉”。对此,有人根据《客坐赘语·辨讹》,  相似文献   

12.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一位彝族学者曾经这样评价过彝族:“当你走进彝家山寨的瓦板房,围坐火塘边大块大块地吃着坨坨肉时.你会发现这比吃城里餐馆那些肉丝、肉片要有意思;当你喝着彝家的圆根酸菜汤时,你会感觉这比城里餐馆的高汤还要有味道……”  相似文献   

13.
面粉厂发生面粉坨仓(仓内结拱)一直是面粉行业很头疼的问题,面粉坨仓直接造成生产安排的延误、生产费用的提高、清仓风险的加大和面粉质量的劣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胜利油田胜坨原油以及从中分离出的沥青、胶质和烷烃的乳化特性及其协同效应。结果表明,胜坨原油经稀释后能与酸性水、中性水及碱性水乳化形成超高含水量(>90%)w/o型乳状液。分散在烷烃中的沥青以及水相中存在的高价电解质对乳状液具有重要的稳定作用。在酸性尤其是碱性水中,胶质及沥青中所含的极性组分能与水相中的碱或酸反应生成少量低表面活性的水溶性表面活性剂,但不足以使w/o型乳状液破乳或转为o/w型。胶质与碱水之间的动态最低界面张力可达10~(-2)mN/m,与碱水乳化时,胶质和沥青之间存在最强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焖子”是河南一带农家常见的一款风味小吃。听上一辈老年人讲,过去乡下制作“焖子”,是把粉条和红薯粉芡一起放入平底锅中,再加入适量清水,然后用中小火“焖”制成熟,故名“焖子”。目前,在河南许多餐厅酒楼都流行用焖子烹制的菜肴,当然有些店对焖子的制法也做了一些改进。一、焖子的制法:原料:上等红薯粉条1000克红薯芡[注]500克肉茸200克鸡蛋4个末20克葱花50克精盐、胡椒粉、酒、十三香、酱油、砂糖、鸡精、味精、猪油、色拉油各适量制法:1.红薯粉条用温水泡软,再入沸水锅中煮至涨透后捞出,沥干水份;肉茸用少许色拉油、姜末、葱花炒熟后…  相似文献   

16.
福建著名的小吃有很多,并且各具特色。东游芋饺是一道具有闽北特色的小吃,那是用红芽菜芋子做成皮,以肉糁为馅制作而成。芋饺也称“枷鞑仔”、“嘎拉泽”(当地音译),起源于福建北部的建瓯市,盛行于东游、水源、川石等乡镇。 选用芋子而不是芋头做出来的芋饺皮,细腻嫩滑,软糯而有韧性,并且在煮芋饺时,能滴水不漏地隔绝汤汁。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一些烹饪工艺仍以经验的形式代代承传着,而对这些经验的辨别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缔子朝一个方向搅拌才能“上劲”就是其中之一。事实上,缔子的“上劲”是蛋白质在一定的pH值和盐浓度范围的条件下,经搅拌使肉体内蛋白质形成网状结构,成为富有弹性的凝胶,而与搅拌方向无关。  相似文献   

18.
曹锡琴 《中国烹饪》2010,(2):120-121
六大碗主要是肉打滚,肉是主角,办一次喜事没有条把猪子是拿不下来的。那时家乡人一般烧六个菜,用大海碗装,叫做“六大碗”,取“六字吉祥、六六大顺”之意。  相似文献   

19.
(二)烤肉现在天气逐渐凉了,又到了吃烤肉的时候.提起烤肉这种吃食,来源很古了,据说是少数民族的发明.从前,汉民出外经商有“跑西口”、“下关东”的说法.“西口”指的是外蒙;“关东”指的是辽宁等地.把肉烤着吃,是蒙古民族的美餐,也表现了一种英雄气概.——在那一望无边的原野上,仅摆列着几个蒙古包.当主人牧马回来,攒聚了枯枝败草,把新宰的羊,剥去了皮,肉切成大片,放在铁炙子上,炙子下面点着火,肉烤得半生半熟,就着大碗酒,各个精神抖擞,围着篝火或蹲或立,边吃边喝,实在有  相似文献   

20.
蒸菜是沔阳的传统莱,吃蒸菜已成为沔阳人的习惯,真可谓无所不蒸。蒸菜中尤以“三蒸”最为著名,即粉蒸肉、蒸白圆、蒸珍珠丸子,因其滋味鲜美,香烂适口,肉嫩溶润,油而不腻而大受欢迎。下面向您介绍这“三蒸”的具体做法,家庭可以仿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