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西方传播哲学的知识论前提下,自我被看作先验实体,越来越成为逻辑概念的代名词,巴赫金指出传统的理论哲学使自我脱离了活生生的现实,自我应该是参与性应分的实现,是语言交往和对话的存在,这体现了西方哲学人类学化的倾向,以有20世纪西方文化精神的深刻改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伊瑟尔的意义空白对话观与巴赫金的对话思想作比较研究,深入了解"对话"的特性和价值,重新探寻翻译的主体性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其结论是,翻译的主体性思想应该包含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性、交往实践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和责任伦理意义上的他者性。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的角度,介绍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通过与传统译论下译者地位的对比,从理论上阐述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同时通过引入译介学中"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在实践上探讨了女性主义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基础,衍生出五种对话关系,以《习近平用典》现有英译文本为例分析其英译效果,为用典英译提供系统、有效的方法,以利于传递典籍的深层思想,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现实意义,进而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念能更好地传递给世界。  相似文献   

5.
以巴赫金的对话和狂欢理论探讨了艾丽斯·沃克的小说《梅丽迪安》,通过具有多重喻意与意向的双声语对话体系以及场景和写作方式的狂欢化,作者试图言说一种被压抑的原始欲望,建构一个兼具“超验所指”的在场与“自我的在场”的话语体系,从而寻求黑人与女性这两种社会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翻译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使译者的处境尴尬,不利于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本文 借助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从阐释学视角对亚瑟·威利翻译的《论语》译本进行分析,从翻译过程的信任、 吸收、侵入和补偿四个方面探讨,以期证明译者主体性在这四个步骤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是动态的顺应和选择,是语言使用者在一种顺应性介质中处理动态顺应选择的要求.意识凸显性是表示和顺应性介质相联系的意义生成过程的语言使用者的状态,它强调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的主体性.口译是一种译员主体性活动.顺应论视角下的译员主体性不仅是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且是其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语境制约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翻译学的叙事角度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解读,认为生态翻译学以前所未有的生态关怀将译者置于翻译活动的中心和主导地位,为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表现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研究日益受到译界的关注。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意义未定性,强调读者的接受,为译者的主体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论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其主体性地位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伴随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界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方向开始从静止的翻译标准转为翻译实践中主体性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在笔译和口译中,关于翻译主体问题,至今翻译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从最佳关联、明示与推理这两个方面出发,并结合相关的个人教学实例和口译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从而对翻译主体问题进行阐述和解答。  相似文献   

11.
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需要创造统合凝聚成员发自内心渴望的组织共同愿景文化,需要紧密结合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目标,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深度汇谈与组织学习,民主地建立一个持续关注师生学习与发展的共同愿景,以及为实现这一愿景而需要大家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共同愿景启示我们凝聚全党的意志力,激发党员的主体性意识与作用,形成组织共识,统一众人方向,从而形成合力,共同实现组织目标,同时实现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从解释学、接受美学和解构主义3个方面说明了后结构主义翻译研究范式中译者主体问题,并认为受这3种文学思潮的影响,译者的主体性经历了确立,再确立,直至张扬的过程。并由此指出后结构主义范式中译者主体性问题研究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它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聊斋志异》所包含的故事短篇中,以大量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特征,进而揭露当时社会的落后与腐朽面。本文在语用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聊斋志异》中部分对话的翻译,从语用学的四个研究层面进行语用学的相关实践应用研究,以此进一步分析小说集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进而为语言翻译研究探索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传统哲学的知识论前提下,自我被看作先验实体,越来越成为逻辑概念的代名词。巴赫金指出传统的理论哲学使自我脱离了活生生的现实,自我应该是参与性应分的实现,是语言交往和对话的存在。这体现了西方哲学人类学化的倾向,以及20世纪西方文化精神的深刻改变。  相似文献   

15.
分别从解释学、接受美学和解构主义3个方面说明了后结构主义翻译研究范式中译者主体问题,并认为受这3种文学思潮的影响,译者的主体性经历了确立,再确立,直至张扬的过程.并由此指出后结构主义范式中译者主体性问题研究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17.
文章介绍了主体性音乐学习方式的重要意义。从主体性音乐学习的角度考察了主体性音乐学习的概念及其特征,并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提出主体性音乐学习方式的条件,最后总结了主体性音乐学习方式在我国推广的意义及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话性影响深远,其流变历经五阶段:第一阶段指“苏格拉底对话”——通过对话探寻真理,这是一种辩证法对话。第二阶段是“梅尼普讽刺”,它以喜剧手法戏拟现实,“非圣无法”、“疾虚妄”,是一种文学性对话,也是对辩证法的变异运用。辩证法的内在思想对话构成对话性流变的第三阶段,康德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其代表。第四阶段涉及新型对话关系问题的提出。布伯论述了对话的“我——你”关系问题,将对话性的研究提升至新水平。第五阶段始于20世纪初,巴赫金视“对话”为一种语言哲学方法,认为对话无处不在,并指出开放式的“复调对话”是对话的最高形式,从而全新地发展了对话性。  相似文献   

19.
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党团建设现状,阐述主体性研究对高职院校党团建设的重要意义,探讨主体性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团建设的途径与方法,提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关注其个人成长,强化各项制度保障,才能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团建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通过人的生活体验建构起来的,需要从主体上去进行语言的解析。在翻译当中,面对的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文化的转化,而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体验感受差异上的转变,这就要求准确把握住译者的主体性地位,要求把握的是翻译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