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活性炭吸附剂的制备和修饰改性综述了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对重要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影响活性炭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对活性炭吸附剂的进一步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燃料油选择性吸附脱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燃料油中硫化物与吸附剂表面活性点相互作用的类型,综述了π络合吸附、S—M配位吸附、酸性位吸附和多活性位吸附等选择性吸附脱硫方式的研究进展。认为通过结合多种选择性吸附原理,制备具有多种活性位的吸附剂,达到深度脱硫过程中高选择性和高吸附容量的目的,是燃料油深度脱硫吸附剂研究和开发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燃料油液相吸附脱硫机理,分析了分子尺寸选择机理、酸性位吸附机理等液相物理吸附脱硫机理的特点,指出物理吸附脱硫技术对硫化物的选择性较差且较难实现深度脱硫.重点阐述了π络合机理和S-M配位机理及研究现状,并对络合配位吸附脱硫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评价和展望.吸附脱硫技术具有操作条件温和、脱硫效果好、烯烃不被饱...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目前燃料油脱硫的主要技术,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指出吸附脱硫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应用广泛的脱硫技术;反应吸附脱硫技术因其脱硫效率高、对液体燃料的辛烷值影响小,且活性金属具有很好的再生性能,近年来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为工业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目前燃料油脱硫的主要技术,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指出吸附脱硫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应用广泛的脱硫技术;反应吸附脱硫技术因其脱硫效率高、对液体燃料的辛烷值影响小,且活性金属具有很好的再生性能,近年来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为工业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7.
车用燃料油吸附法深度脱硫技术进展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综述了车用燃料油吸附法深度脱硫的技术及吸附机理,主要包括物理吸附脱硫、化学吸附脱硫、络合吸附脱硫和选择性吸附脱硫等。物理吸附是极性吸附,吸附剂对硫化物的选择性差,难以对燃料油进行深度脱硫;化学吸附能对燃料油进行深度脱硫,但吸附温度和吸附剂再生温度较高;络合吸附和选择性吸附脱硫技术操作条件温和、投资和操作费用低,能深度脱硫,可生产硫含量小于50μg/g的低硫车用燃料油,但目前吸附剂对含硫芳烃的选择性和容硫量还较低,不能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离子液体用于燃料油脱硫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新技术。综述了离子液体用于燃料油脱硫的几种方法,包括直接萃取法、氧化-萃取法、络合萃取法和烷基化法,介绍了离子液体的几种再生方法,并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吸附脱硫过程的反应机理,对多种吸附剂包括金属氧化物、沸石分子筛、介孔材料、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碳基材料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比了各种吸附剂性能的优缺点。指出今后研究方向是采用低成本路线合成比表面积大,吸附容量高的吸附剂,且其对燃料油中的硫化合物选择吸附性要高,再生后吸附能力下降最小。  相似文献   

10.
吸附法脱除汽油和柴油中含硫化合物,具有投资操作费用低等优点,因而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综述了国内外汽油和柴油吸附脱硫技术在吸附工艺和吸附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IRVAD工艺、S-Zorb工艺、PSU -SARS工艺、LADS工艺和Exxon工艺,以及活性炭、分子筛、金属氧化物等吸附材料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不同氧化剂对活性炭进行处理后再负载金属离子,以提高其对燃油中噻吩类硫化物的吸附性能。采用均匀设计对硝酸浓度、氧化温度、Cu~(2+)负载量、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等5个因素进行优化,采用直观分析和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到较优的活性炭故性工艺条件:硝酸浓度为15mol/L,氧化温度为100℃,Cu~(2+)负载量(以CuO质量分数计)为15%,焙烧温度为150℃,焙烧时间为4.5h。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炭吸附剂对二苯并噻吩的穿透硫容和饱和硫容分别达到9.3mg/g和14.7mg/g。油品中的竞争物质对活性炭吸附剂脱除苯并噻吩性能的影响强弱顺序为:芳烃>烯烃。  相似文献   

12.
《石油化工》2014,43(6):625
采用HCl,HNO3,H2O2,NH3·H2O对椰壳活性炭(AC)进行氧化改性;以氧化改性后脱硫率最高的AC-HNO3为载体,采用超声辅助浸渍和普通浸渍法制备负载CeO2的吸附剂;通过脱除模型柴油中的噻吩,考察改性方法和浸渍方法对脱硫率的影响。采用H2-TPR,FTIR,BET,SEM等手段对吸附剂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HNO3改性能最大程度增加AC表面含氧酸性基团的数量;以经90℃HNO3改性的AC为载体,采用超声浸渍法制备的Ce负载量为10%(w)的吸附剂,其脱硫率最高达到95%;并讨论了超声波辅助可提高吸附剂性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同材质和粒径的颗粒活性炭对地下水中溶解油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以确定最佳吸附条件。结果表明,颗粒活性炭对地下水中溶解油的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Lagergren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平衡时间为300 min,椰壳制颗粒活性炭对溶解柴油和委内瑞拉原油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23.4 mg/g和26.81 mg/g,明显高于果壳和煤质制颗粒活性炭的平衡吸附量,且吸附量随颗粒活性炭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吸附地下水中溶解柴油和原油的40~60目椰壳活性炭投加质量分别为0.1 g和0.06 g,吸附最佳温度是25 ℃,吸附柴油和原油的最佳pH值分别是7和8。盐度对于颗粒活性炭吸附溶解油的影响不大,碱性环境对于活性炭吸附柴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酸性条件对于活性炭吸附原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颗粒活性炭对溶解柴油和原油的吸附分别适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即颗粒活性炭表面对溶解柴油的吸附主要是单层吸附,而对溶解原油的吸附是非均匀异质的。  相似文献   

14.
The authors focus on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the dibenzothiophene and quinoline by using the zinc impregnated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Zn-GAC). Parameters such as adsorbent dose, initial adsorbent concentration, temperature, and contact time were optimized for the simultaneous adsorption onto Zn-GAC using the Taguchi's experimental design methodology. Adsorption of quinoline was found to be more as compared to dibenzothiophene. Overall adsorptive behavior of dibenzothiophene and quinoline was antagonistic in nature. Analysis of variance was used to maximize simultaneous desulfurization and denitrogenation, which has been validated by performing confirmation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15.
液相吸附法燃油深度脱硫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吸附脱硫的分子扩散和表面吸附两个过程。从分子尺寸选择、酸性位点吸附以及配位作用等方面综述了现有的吸附脱硫机理,介绍了各个机理指导下的液相吸附脱硫技术。指明了吸附脱硫机理的研究对开发高效燃油深度脱硫吸附剂和吸附脱硫新技术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