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晓路 《住宅产业》2012,(11):35-38
我国城市的住宅需求已开始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由短期重建转向长期保有和经营。在此背景下,急需推动以长寿命、高质量为政策导向的住宅供给模式的转型。为了解决长寿命住宅与土地产权制度的矛盾以及初期成本过高等问题。本文在分析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托于SI住宅体系(结构主体和填充部分相互独立)的新型技术政策模式,即"立体土地"模式。该模式将长寿命住宅的结构部分与填充部分区分开来,并将结构部分视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即立体化的土地。"立体土地"作为由地方政府或社会团体管理的公共资源,以少于70年的合同期出让给开发商或居民。这种理念是对城市土地资源的拓展,这种模式不但可以大幅增加空间资源的总量,还有助于地方政府对空间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有助于解决土地管理中卖地生财问题,有助于形成高质量的城市资产和景观环境,有利于推动我国房地产开发和住宅生产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珠三角城镇空间拓展的模式与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志刚  李郇 《规划师》2008,24(12):44-48
2000年以来,珠三角城镇空间拓展的模式转型表现出正规化和多样化的新趋势。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迫使政府通过制度手段、政策调控推进近郊农村全盘“城市化”,同时,通过生物岛、大学城等大型项目建设,实现农村地区的大幅度“城市化”。城镇空间拓展的模式正由原有的自下而上、内生化的旧模式向强调政府主导的新方向转变。“城中村”进入真正的转型社区阶段,成为转型社区,其改制与改造的推进使城市空间扩张格局正由“非正规化”转向“正规化”。城市土地稀缺问题暂时缓解,但新城市社区中社会与人的城市化进程将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的建设用地规模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爱华  范钟铭 《城市规划》2011,35(8):88-90,96
为从根本上实现城市转型,深圳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以新的发展和资源观念为指导,以构建经济发展与用地、人口、环境、资源的和谐关系为目标,试图探索一种"非扩张型"的建设用地规模调控思路,强调建设用地规模调控对城市转型的重要推动作用。通过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向"以供调需",从过去的"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从被动的"终极控制"转向"过程引导",以及以土地供应调整为核心,建立科学的城市转型机制,从而在根本上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是土地再开发的最基本角色,呈现城市企业主义的运作特征。研究从分析地方政府角色演变入手,探索地方政府在多方主体博弈关系中的作用与影响,剖析土地再开发的运行逻辑与内在机制。通过梳理广州市土地再开发历程,总结地方政府角色影响下的土地再开发模式,主要表现为3种类型:政府主导下的激励模式、政府监管下的协调模式、以及政府运营下的联合模式。相应地,地方政府的城市企业主义行动路径表现为3个趋势,分别是由发展型向服务型转变、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以及由管制型向合作型转变。研究通过总结地方政府角色对土地再开发成效的作用规律,在提升土地再开发的空间治理成效方面提供实证借鉴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罗文强 《四川建筑》2004,24(Z1):222-223
在国家强化耕地保护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城市通过扩张增量解决用地不足的空间很有限,必须把重点转向存量土地的调整优化,才能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促进城市空问结构的整合优化,实现城市从粗放型的外延扩张向集约型的结构优化发展模式转变.并以人地矛盾突出的汕头市为例,通过分析其土地闲置产生的原因,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新旧动能逐步发生转换,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在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改善要求下,原有的城市土地扩张模式已不适应当前新动能经济发展的需求。探索新的城乡空间拓展方向,成为新动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实践表明,随着新动能经济的不断推进,城乡空间拓展模式已经逐步由原来的大规模建设用地扩张转变为建成区的逐步挖潜、城市空间向乡村空间拓展等。本文在分析新旧动能经济本质区别和原有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城乡空间的主要内涵与形态。并以三亚"城市双修"、无锡阳山田园综合体项目实践为例,系统介绍了新时期适应新动能经济的城乡空间拓展的具体项目实施和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7.
叶磊  马学广 《规划师》2010,26(10):103-107
在日趋严格的国家土地政策调控下,我国城市增量土地的供应必将趋紧,以旧城更新和城中村改造为代表的面向存量建设用地的城市土地再开发将是地方政府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解决土地资源紧缺问题的重要突破口。而目前我国学术界大多立足于实践层面介绍空间更新方式或引介国外经验,缺乏理论拓展和对现行运作方式的深层反思。因此,有必要在对现行城市土地再开发模式进行总结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经验,从组织、运作和管理三个层面探索构建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土地再开发协同治理机制,以减少此过程中的利益失衡、社会冲突问题,维护安定和谐的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8.
在新自由主义浪潮席卷全球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治理模式纷纷由传统的管理主义转变为企业主义,引发了城市空间演化轨迹出现新的动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分权化和市场化为导向的制度变迁具有鲜明的新自由主义色彩,推动了在城市土地开发中具有利益取向的企业化地方政府的形成。基于租差理论的视角,通过考察企业化地方政府作用于城市空间演化的机制及其空间效应,本文认为当前中国城市空间演化是企业化地方政府逐利的城市土地开发行为所留下的空间烙印;企业化地方政府分享租差的诉求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使其患上严重的"土地财政依赖症";在"增长优先"理念指引下,企业化地方政府倾向于引导资本流入有利于获取最大化租差的区位,而资本流入的空间不平衡,也引发了城市空间的不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产业用地供给与治理是关乎城市创新发展成败的关键环节.新的产业人群、产业业态对城市空间产生了新的使用需求,激发了城市空间的迭代升级,也对土地资源供应、规划与用途管制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现行的产业用地供给体系与治理方式无法响应创新型经济的需求.面对经济形态与城市空间的全新逻辑关系,探索适应创新型经济的土地供给侧改革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干预手段.本文在解析创新型经济发展导向下"人-产-城"特性的基础上,聚焦适应创新型经济的产业用地供给与治理策略,总结典型地方的实践探索经验,进而针对供前、供时、供后等土地供给环节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创新发展背景下的城市产业用地供应与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鉴于"土地财政"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主流观点几乎一边倒地要求抛弃"土地财政"。谈论抛弃很容易,如何找到替代的融资?一个简单的答案,就是仿效发达国家,转向税收财政。当年美国"土地财政"切换到"税收财政",靠的是联邦政府放弃土地收益同时地方政府开征财产税。今天中国,土地在地方,税收在中央。  相似文献   

11.
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理论解析与实践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规划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源于土地利用模式的改变,其本质意义是空间资源配置中土地产权和交易成本的变化.与增量规划是一个交易成本为零条件下的技术过程不同,存量规划的空间方案设计与产权交易方式选择是密不可分的,存量规划在进行空间设计的同时,还要参与制度设计.这种转型要求城市规划编制思路和方法必须进行重大转变:总体规划要由“以需定供”转向“以供调需”,在空间管制、结构布局、规模控制的重点和方式上进行相应调整;控规要更尊重业主的权益,更加重视现状土地的产权分析和规划过程;基础设施规划要重视系统完善和能力效率提升.同时,规划转型对于现行规划管理制度体系也将带来全方位冲击,可能倒逼国家和地方的规划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重大变革:国家总体规划审批体制可能下放,地方规划管理重心下移并趋向分权,规划设计机构趋于多元化、市场化和社区化.最后,就规划转型对于规划学科研究、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的总体影响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在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的建设用地规模已接近城市开发的增长边界线,已经没有新的土地可以继续支撑城市的快速扩张。旧有的"粗放型"小城镇建设将逐步退出时代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存量挖掘"和"内生依托"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虽然面向城镇存量土地的再开发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于存量土地却没有系统的分类,在存量土地盘活过程中也缺乏相关土地政策的支撑。研究小城镇存量土地的再利用,可以对城镇土地进一步优化配置,以求得城镇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使用。文章通过对成都小城镇存量土地的分类以及提出相应的再利用模式与政策建议,探索成都小城镇存量土地再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利益博弈视角下的城市土地再开发与规划调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辉  丁金华 《规划师》2013,29(7):85-89,100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土地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空间基础已经趋紧,面向存量建设用地的城市土地再开发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但由此引发的土地空间利益冲突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规划作为调控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公共政策,应更有效地发挥平衡各方利益的职能。研究从利益博弈的视角重新审视城市土地再开发中利益主体行为范式以及相互之间的冲突焦点,剖析规划调控中存在的公众参与泛化、再开发路径单一、土地开发机制束缚等问题,重点从规划的组织、运作与管理等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4.
卢卓 《城市开发》2023,(11):101-103
<正>土地整备一般是指政府综合运用“三旧改造”、土地管理、规划管理等公共政策,对零散用地进行整合,并进行土地清理及土地前期开发,实现土地资源空间重组、产权重构和利益共享的活动。土地整备在土地利用各个方面存在,包括三旧改造、政府土地储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领域。近年来,为加快产业转型发展和空间布局优化,坚持“制造业当家”,珠三角地区各城市通过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土地连片整备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上海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的生态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作为特大城市,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空间紧缺,环境容量有限,如何将生态安全理念与土地使用规划相结合,探索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的规划思路,是上海贯彻城乡统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以上海为例,从生态视角对土地作为一种生态资源进行分析,审视以往土地使用规划的传统观念,确立城乡统筹背景下紧凑发展的规划模式;提出上海城乡一体化要从注重对城镇规模的关注转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引导城市在空间选择上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到城市化的重点区域和城市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6.
汪虹 《住宅科技》2008,28(12):39-43
随着我国土地政策改革和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城市住宅建筑趋向于高容积率、高密度、高层数的规划模式。文章从生态、文脉、空间形式和技术手法几个方面,就如何利用庭院空间的形式,改善高层住宅的居住环境,创造出可持续性发展的高质量高层住宅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土地开发与再开发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为系统总结土地再开发研究现状,针对中国知网的中文核心、CSSCI、CSCD数据库,基于CiteSpace对国内城市土地再开发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显示:(1)研究方法上,从量化分析到政治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介入;(2)模式转型上,从“房地产化”到城市竞争力提升;(3)动力机制上,从房屋、地块开发动力到成片开发动力转变;(4)利益博弈上,从地方政府主导到多元利益主体合作转变。现有研究仍存在部分西方“舶来”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认识不够深刻、成片土地再开发的博弈关系及机制挖掘亟待深入、对地方政府在土地再开发中的角色认知的关注度不足等问题。未来土地再开发研究可关注以下方向:一是结合中国语境深化理论研究,二是深入挖掘土地再开发背后的空间生产机制,三是深化土地再开发的政府角色认知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土地开发与再开发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为系统总结土地再开发研究现状,针对中国知网的中文核心、CSSCI、CSCD数据库,基于CiteSpace对国内城市土地再开发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显示:①研究方法上,从量化分析到政治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介入;②模式转型上,从“房地产化”到城市竞争力提升;③动力机制上,从房屋、地块开发动力到成片开发动力转变;④利益博弈上,从地方政府主导到多元利益主体合作转变。现有研究仍存在部分西方“舶来”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认识不够深刻、成片土地再开发的博弈关系及机制挖掘亟待深入、对地方政府在土地再开发中的角色认知的关注度不足等问题。未来土地再开发研究可关注以下方向:一是结合中国语境深化理论研究,二是深入挖掘土地再开发背后的空间生产机制,三是深化土地再开发的政府角色认知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土地资源的日趋短缺,城市空间发展正从"增量扩张"向加强"存量挖潜"转型,存量优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从存量土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模型探索、促进土地优化利用的政策引导以及城市空间功能的更新转型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梳理评析。  相似文献   

20.
<正>百年住宅以结构耐久性达到百年,室内设施、设备达到百年可更换为目标,实现了住宅百年寿命。在结构上,百年住宅采用整体框架体系,使结构百年内可以实现灵活隔断。从社会角度、城市角度、开发角度及住户角度来看,以上内容属于传统的思路和想法,以下分享内容为"天房百年宅"产业化技术实践与创新建造模式解析。创新建造模式引领建筑工业转型升级转型方面,百年住宅的发展从传统道路转向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