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尽管中国的城乡建筑记录着由中国建筑教育培养的一批批建筑师的足迹,但在建筑市场全球化的今天,在本土建筑师与国外事务所和建筑师的打拼或合作中,中国建筑师群体明显暴露出自身理论体系薄弱、忽视工程技术、文化艺术修养不足、建筑文化感断裂、建筑理性感缺失以及建筑艺术形式混乱等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中国社会环境、建筑市场薄弱以及国人先天素质不足等原因,但是让我们无法回避的是,中国建筑师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和过程——建筑教育是上述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和温床。  相似文献   

2.
读书     
《室内设计与装修》2010,(11):139-139
<正>书名:世界建筑在中国作者:薛求理译者:古丽茜特出版: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日期:2010年08月文字:中文450千字开本:140mm×210mm页数:264页装帧:平装定价:$40.00元建筑殖民?读《世界建筑在中国》近年来,虽然中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但中国大部分重要的建筑,尤其是地标性的建筑,仍然是境外的建筑师在设计。而境外的建筑师在设计中国建筑的时候,往往极尽  相似文献   

3.
汪丽君  舒平 《新建筑》2001,(5):39-42
我们的时代是世界历史上新时期隆生和向新世纪过渡的时代,一批建筑师开始思考并着手探索“未来建筑”的形态。虽然不同建筑师表达的建筑思想不同,但他们都在探寻用最简单的语意来回答新世纪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建筑呼唤评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的建设规模举世无双。由于建筑师的人数与建设规模不相适应,他们的工作一直是饱满的,有的地方甚至在“超负荷运转”。许多发达国家的建筑师对此无不羡慕不已。然而,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总体上看,建筑设计的水平与世界先进设计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虽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但从数量上看,平平的乃至相当差的建筑还屡见不鲜。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建筑设计水平,着力开展建筑评论,就日益显得十分重要了。建筑评论对分析建筑作品,研究建筑创作理论与思想,总结建筑设计经验,从而推动建筑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5.
顾孟潮 《新建筑》2000,(6):70-73
渊上正幸著《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共介绍了50多位世界知名建筑师,是一部见人见思想的建筑作品集,是具有史料性、理论性、启发性和代表性的珍贵资料,有助于读者破解建筑多元化之谜,体会建筑本质、不同的建筑哲学等。  相似文献   

6.
卡拉特拉瓦是二十世纪重要的结构表现主义建筑师。在钢结构建筑领域,他将奈尔维的结构表现主义思想与自己独特的美学观念和丰富的工程技术知识结合,形成了以运动、力和形式为主要内容的独特建筑语言。极大的丰富了钢结构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二十年来的超常规发展让世界瞩目。近年来西方对于中国格外关注,以中国当代建筑为主题的展览在威尼斯双年展、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荷兰建筑协会(NAI)等最重要的展览机构登台亮相,也使中国诞生了一批活跃于国际建筑舞台的"明星"建筑师。但是西方媒体和学术界对于中国建筑的关注,似乎仍然集中在为数不多的一些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上,对于中国大批量建造的建筑产品,更多听到的则是一种负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建筑物围护结构是降低建筑能耗的关键之一,外墙结构也是可持续建筑体系——钢结构建筑推广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对目前钢结构外实体墙材料以及构造的总结和分析,为建筑师选择外墙材料和构造提供资料,同时推动建筑师在钢结构建筑发展方面明确建筑师的作用和责任。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中国很多地方缺电,尤其是钢结构行业五大板块所在的区域,电荒事件更是严重影响了能源集约度高的钢构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受宏观调控影响,建筑钢结构市场出现了短期萎缩现象,并直接导致了一批小型钢构企业和“皮包工厂”的倒闭。  相似文献   

10.
《钢结构》2006,21(5):111-111
当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奥运”、“世博”建设的相继启动,给钢结构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随着国家大剧院、北京奥运场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体现当今钢结构设计、施工世界水准的一大批标志性建筑的不断涌现,使世界聚焦中国。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钢结构产业,更以其庞大的产业优势、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目前,上海不仅是全国钢结构的重要产业基地,而且已成为我国钢结构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相似文献   

11.
钢结构建筑在近几十年来蓬勃发展,建筑师在钢结构建筑设计市场上大有作为。然而,在中国以建筑师的设计思维对钢结构进行研究的课题甚少。在大跨房屋钢结构建筑的结构体系内容被不断更新的当前新形势下,基于传统思路的大跨房屋钢结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从建筑师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重新的诠释与补充,提出了新技术、新材料、新构件运用背景下的大跨民用钢结构建筑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2.
作为透视中国当代建筑的窗口和探讨当代建筑问题的前沿阵地,《时代建筑》杂志对不断涌现的中国年轻建筑师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2005年第6期杂志曾以"中国年轻一代的建筑实践"为主题,推出了一批当时30岁左右的年轻建筑师如张斌、张轲、祝晓峰等。  相似文献   

13.
《钢结构》2009,(5):99-100
近年来,我国建筑钢结构行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钢结构建筑,如奥运鸟巢、北京植物园温室馆、首都机场等。建筑钢结构行业的跨越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程世卓  赵晓龙 《新建筑》2023,(4):118-124
中国近代“非学院派”海归建筑师作为我国第一代建筑师,与“学院派”建筑师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建筑探索活动的脊梁。他们接受了海外成熟的现代建筑教育,归国后致力于中国建筑现代性的垦荒式建设,呈现出多元、多向的现代性探索。在世界现代建筑视域下,对该群体进行谱系式的观照,有助于厘清中国建筑现代性早期探索与世界现代建筑之源流关联,证实近代时期中国现代建筑活动为世界现代建筑谱系的有机分支。  相似文献   

15.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枝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阐述“新派”建筑师通过结构理性、功能主义与文人生活审美价值的融合,对现代中国建筑之“形态功能”范畴的求索与开拓,呈现1950—1960年代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16.
无止境     
把世界的关注聚焦到中国巨大的建筑与设计市场的,不能不说是因为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这一由两部委共同批准的大型展览,汇聚了一大批来自海外的知名建筑师,设计师以及媒体。然而,展览在操作方式(资金,行政等)上出现了诸多问题,最后只得借助地产商的资助得以如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是在中国剧变而复杂的现实条件下的一次尝试,操作过程充满戏剧性。而这一事件的背后,反射出的是,建筑与设计的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17.
《北京勘察设计》2006,(1):62-63
一.中国建筑文化西临的问题 中国有数千年的建筑史,但中国建筑师史是短暂的。中国传统建筑营造制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建筑师作为一个职业在中国出现不到一百年,建筑师的职业化运作在中国才刚刚开始。中国目前的建筑市场以及建筑师对职业的认知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国外成熟的市场和职业模式有很大差距。因此,建筑师应该尽快认清自己面临的问题,提高素质,走上健全的职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伍江 《时代建筑》2004,(5):72-72
从数量和规模上看,中国建筑特别是居住建筑近十年的发展可以说在世界建筑史上空前绝后无以伦比。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也因此得到极大提高。但与巨大的建造数量和规模相比其中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留下光辉一笔的作品则显得凤毛麟角。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建筑师对此并不讳言。  相似文献   

19.
马国馨 《世界建筑》2007,(2):110-111
由世界建筑杂志社主办的首届“WA中国建筑奖”经过评委的认真评选,在入围的44项作品中最后产生了3名优胜奖和3名佳作奖。我们对这个新的奖项的第一批获奖建筑师和单位表示衷心地祝贺!面对当前那些政府举办的国家级或省部级建筑评奖来说,这个刚刚起步的奖还比较陌生,不那么引人注目,对获奖建筑师的职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最近20年来的建筑实践,为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成长提供了绝无仅有的发展舞台。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巨大的建设量和超快的建设速度,更重要的是如此大规模的建造对中国城市文化的改变,以及由此再度引发关于如何设计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的思考。适逢这史无前例的城市变革中的年轻建筑师,正面临着文化思想和职业水准双重的考量。本刊秉持一贯的学术精神,始终关注着年轻建筑师的进步,本期的努力就是集中介绍和推荐一批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年轻建筑师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