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湛兰  周勇  徐艳 《资源与产业》2008,10(2):93-97
本文以1998-2004年荆州市土地利用详细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模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作了定量分析,并研究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荆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逐年提高,而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却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下降。因此,今后荆州市的发展一定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注重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广州市白云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有关规划控制指标,运用弹性规划的理论,建立灰色线性数学模型求解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最后,在充分考虑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效益相互协调的情况下,通过综合比较选择最优方案,并在实施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大吴镇煤炭资源经过了100多年的开发和利用,给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矿山的开采活动也给当地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和破坏。以徐州市大吴镇采煤塌陷地为例,通过分析采煤塌陷地土地利用现状,依据确定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的指导思想及原则,结合采煤塌陷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现状,采用线性规划方法对塌陷地用地结构进行优化,确定最终的土地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4.
大吴镇煤炭资源经过了100多年的开发和利用,给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矿山的开采活动也给当地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和破坏。以徐州市大吴镇采煤塌陷地为例,通过分析采煤塌陷地土地利用现状,依据确定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的指导思想及原则,结合采煤塌陷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现状,采用线性规划方法对塌陷地用地结构进行优化,确定最终的土地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5.
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山西省方山县为例,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提出了该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式。根据方山县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获得规划目标年(201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农、林、草面积比例由基准年(2005年)的7.2:31.6:1调整为规划年(2010年)的6.3:32:1,农村居民用地有所减少,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既有利于生态效益的发挥,又可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符合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山西省方山县为例,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提出了该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式。根据方山县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获得规划目标年(201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农、林、草面积比例由基准年(2005年)的7.2∶31.6∶1调整为规划年(2010年)的6.3∶32∶1,农村居民用地有所减少,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既有利于生态效益的发挥,又可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符合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根据兴化市区位特点和功能定位,分别从宏观土地利用、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4个方面,确定土地利用分区指标,对兴化境内34个乡镇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基于统筹土地利用的4个分区:西部生态涵养区、城市核心功能区、南部重点建设区和中部现代农业产业区。该研究结果可为兴化市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清河县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如何运用系统理论解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问题。首先,定性分析清河县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其次,结合县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相关规划控制指标,建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构造出3个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备选方案。最后,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方案择优,得出清河县土地利用结构最优方案。结果显示,清河县2020年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比例应该调整为68.03:3.14:1.91:.5.56:6.06:10.72:0.14:1.57:0.07:0.10:2.71,这时土地利用结构最优,有利于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利用生态服务价值框架及构建区域综合生态效应指数,揭示2001—2029年甘州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量,以及各地类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状况。研究表明:1)甘州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值15年来共增加了6 169.45×10^4元,增加幅度达到7.44%;2)2001—2015年,草地、林地、交通水利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增加总量为9 478.76×10^4元,耕地、园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和建设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减少总量为3 714.75×10^4元;3)生态系统中原材料生产、气候调节、保持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变化大,其中保持土壤增加最多,其次是维护生物多样性、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原材料生产的生态服务价值。4)2022—2029年甘州区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将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驻马店市为例,在对其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国民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长远规划,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了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本文对驻马店市的土地利用战略模型划分了战略目标、规划战略、制约因素和政策措施4个层次,构建出判断矩阵,计算出每个层次各影响因素相应的权重,根据其权重的大小确定驻马店市土地利用规划战略、政策措施的重点,根据各因素权重大小,最终确定驻马店市在战略目标上应合理布局农业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政策措施上要重点采用多种方式、多条途径吸引国内外资金,克服资金短缺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基于ESV的如皋市土地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基于ESV的LUCC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运用到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当中,并对其运行结果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如皋市1997年与2006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对比情况,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角度评价LUCC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如皋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贡献较大的有废物处理、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形成与保护功能,贡献率依次递减;与1997年相比,2006年如皋市ESV有所降低;园地、水域、沙地等未利用地的减少是造成整体ESV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2006年如皋市各镇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差异,将其分为重要、 比较重要、一般地区3个等级,运用GIS空间制图功能,绘制如皋市土地生态分区图,为如皋市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以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长沙市2002-2007年土地利用数据的基础上,利用Shannon熵函数分析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熵值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规律及其成因,初步探讨应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存在的问题,最后对长沙市如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内江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约用地是建立节约型社会工作的重点。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线形加权模型计算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依据此得分对2004年内江市集约程度在四川省内的地位、2000-2004年内江市集约程度的变化,以及2004年内江市所辖2区3县的集约程度差异做出了科学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了提高土地集约程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的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业城市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其可持续发展程度为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矿业城市武安市2005年的生态足迹结构和生态承载力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其他5个矿业城市进行生态足迹比较、区域资源利用效益分析和可持续发展测度3个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矿业城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远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均出现生态预警,处于恶性发展状态。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矿业城市的能源消耗需求量大。本文针对矿业城市的资源特殊性,提出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大连市2005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William Rees 等提出的生态足迹分析法对大连市2005 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5 年大连市人均生态足迹为3.2018 hm2 ,可供给的人均生态承载力面积仅为0.849 hm2 ,大连市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面积的3.78倍,表明大连市生态系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大连市可持续发展不乐观。  相似文献   

16.
市级区域耕地保有量预测研究——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常德市土地资源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利用该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数据,综合耕地需求法和耕地供给法得出常德市目标年的耕地保有量,并结合该市的具体实际提出保护耕地资源的具体措施,以期在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实现常德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分析了半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发现在1996-2004年期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持续提高,其中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呈现较大增幅;农业用地内部调整与非农化调整特征明显。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过程,发现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是研究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题,也是导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源于外来资本的房地产投资、工业项目投资则是另一个主要驱动力。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土地利用分区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概述国内外土地利用分区工作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土地管理工作中有关土地利用分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地利用分区的理论研究较薄弱、分类方法不规范、制度规定不完善、技术手段较落后。随着国家对不同地区实行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土地利用分区的工作日趋重要,加强对土地利用分区的研究非常必要,据此本文对土地利用分区的内涵、分区的原则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土地利用分区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为探索实现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分区提供了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