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探讨了处于城市广场中的建筑的围合界面形式对广场空间的影响,以及自然要素的处理、广场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的过渡与转换原则和手法.旨在从建筑设计出发,探讨建筑形态对广场空间的影响,提高广场设计的质量,同时也要求以城市设计的观点来设计建筑,只有这样,广场与建筑方可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和广泛认同,人们逐渐忽视了男女之间因生理、心理差别所带来的感受差异,将男女的行为特征置于同一衡量标准之内.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与反思,从建筑的起源与女性的关系谈起,列举了古今一系列具有典型性别特征的建筑,通过调研,了解了不同性别的人对建筑与空间的不同感受,从而提出建筑设计中应关注男女感受差异的问题.采用查阅基础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调研等方法,从女性生理学的特征入手,剖析了男女的本质差别,从而对现代建筑追求功能主义与匀质空间模式无差异性的设计方式提出了挑战,强调了对女性特征和权力的重视.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在世界各地逐步关注女性问题的国际趋势之下,我们新一代建筑师也应当立足中国社会及中国女性的社会生活、社会地位等特征,深入地开展中国的建筑与空间的性别差异研究.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中以周到的考虑、精心的处理体现出对类型群体--女性的关怀,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院设计具有高度专业性和复杂性,同时医院建筑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以医院建筑为研究对象,提出通过创造"高适应性建筑空间"满足医院建筑空间不断变化的需求.结合医院建筑设计的实践,着重分析"高适应性建筑空间"的两个基本特征--多适应性和可变性,并试图探讨"高适应性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4.
建筑与空间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社会,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和广泛认同,人们逐渐忽视了男女之间因生理、心理差别所带来的感受差异,将男女的行为特征置于同一衡量标准之内。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与反思,从建筑的起源与女性的关系谈起,列举了古今一系列具有典型性别特征的建筑,通过调研,了解了不同性别的人对建筑与空间的不同感受,从而提出建筑设计中应关注男女感受差异的问题。采用查阅基础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调研等方法,从女性生理学的特征人手,剖析了男女的本质差别,从而对现代建筑追求功能主义与匀质空间模式无差异性的设计方式提出了挑战,强调了对女性特征和权力的重视。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在世界各地逐步关注女性问题的国际趋势之下,我们新一代建筑师也应当立足中国社会及中国女性的社会生活、社会地位等特征,深入地开展中国的建筑与空问的性别差异研究。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中以周到的考虑、精心的处理体现出对类型群体——女性的关怀,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5.
抚顺市望花和平净水厂的建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一切从人的行为要求出发),在抚顺市望花和平净水厂的建筑设计中,改变了以往净水厂建筑设计只注重与水工艺专业配合,不注重建筑本身室内、室外空间及厂区环境设计的模式.不仅从平面功能去考虑符合水工艺流程,而且更重要的是从人的生理、心理要求去考虑平面功能的合理性.其次从室内空间、室外空间、厂区环境设计及室内、室外材料应用等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寻求一种具有我国北方特点的净水厂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探讨建筑、人和阳光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出发,研究建筑设计中与阳光相关的人文内涵和技术因素.通过分析古今中外几个优秀建筑实例的阳光设计,对建筑材料、空间、造型等要素的阳光运用典型手法进行研究,得出建筑的阳光设计手法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莫斯科地铁站建筑地下空间特点,着重对历史中心区地铁站地下空间设计进行了探讨,得出莫斯科历史中心区地铁站建筑不仅是城市交通建筑,更是城市的窗口,延续了城市历史文脉;莫斯科地铁站建筑地下空间设计将高效、快捷的地下交通空间和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相结合.在大量的调研和实测的基础上,总结其高效与便捷的地铁站地下空间设计方法,以及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一体化设计手法,诣在对我国地铁站建筑设计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进行建筑设计时,须对建筑空间的秩序作着重考虑。本论述了空间秩序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必要因素,以及空间秩序的建立、空间秩序的组织。系统反映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使建筑形态具有创造性、新颖性,以丰富建筑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9.
运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通过空间的合理设计和组织,使用太阳能等绿色建筑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建筑质量和品质.在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中,绿色生态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2009年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即将题目定为四川灾区小学设计.文中通过对2009年国际太阳能竞赛二等奖作品"种子"的分析,阐述了建筑创作中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0.
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对建筑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信息的交换,处理,控制等手段为基础功能的建筑空间的发展,是一种全球化趋势,基于建筑设计方法学的理论框架,剖析信息化建筑空间的层级系统组成,进而从空间集成化特性及空间流线组织两方面研究信息化建筑空间的层级系统。  相似文献   

11.
绿色大学校园中的景观类建筑作为绿色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其景观属性的同时,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真实体现了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价值观.文章以山东建筑大学“岱岳一居”为例,秉承山东建筑大学绿色校园的设计理念,遵循传承建筑地域性文化、尊重校园整体性规划、贯彻绿色建筑设计价值观等原则,从设计思路、场地设计、空间形态、结构体系以及室内环境等方面,对校园内的石砌景观建筑“岱岳一居”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旨在探索绿色大学校园景观类建筑的设计模式与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出数字技术的层级优化模式和大空间建筑围护体系优化的系统方法,实现大空间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方法综合应用参数化设计、建筑性能分析及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数字技术,按照"模拟分析-模型建构-优化筛选"的基本步骤,对大空间建筑围护体系进行形体适应性、结构逻辑性和界面透过性优化.结果层级优化模式实现了参数化设计、建筑性能分析及建筑信息模型的协同与整合,可显著提高优化效率及精确度.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形体适应性、结构逻辑性及界面透过性优化分别从不同方面增强了大空间建筑围护体系的功能性、生态性及经济性.结论数字技术在大空间建筑围护体系优化中优势明显,效果显著,对建筑设计及施工均有积极意义,是实现大空间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对最近中国建筑界盛行的"欧风”、"KPF热”等问题进行反思,认为当前建筑设计中普遍存在偏重形式,以"形”为主的设计倾向.并通过回顾西方建筑历史的发展段落,比较当今世界建筑大师的思想和作品,重新认识建筑的"形式”之争,指出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形式”艺术,"形式”只是一种综合结果的最终表现.应该摈弃先入为主的形式主义的设计方法,关注诸如技术、环境、时代、社会等相关因素的发展与变化给建筑带来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给建筑师提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从某体育场看台的视线分析出发,确定了初步的剖面和平面建筑方案;在保证视线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看台下部的结构空间,并通过交通设计,把观看空间和看台下部的对外服务空间相对分离,保证不同功能分区的独立运行;注重建筑与结构的相互协调、细部处理,建立了多层面的互动和沟通关系;最终确定了比较合理的建筑方案.从而证明了在该类建筑设计中视线设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重视细部设计是当代建筑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现代建筑趋向于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细部不等于装饰,而是一种与建筑的建造过程、建造手段以及建造素材直接相关的建筑的具体化内容。从广义的角度看,局部空间及其连接关系也应被视为细部来进行处理。没有细部就没有优秀的建筑,细部的缺乏是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现代城市生活、城市建设、科学技术和建筑经济等方面论述了建筑机能及空间复合发展的过程和趋势,提出了复合建筑空间的设计和理论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重视细部设计是当代建筑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现代建筑趋向于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细部不等于装饰,而是一种与建筑的建造过程、建造手段以及建造素材直接相关的建筑的具体化内容。从广义的角度看,局部空间及其连接关系也应被视为细部来进行处理。没有细部就没有优秀的建筑,细部的缺乏是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具有许多优势,用于建造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工程木产品具有很高的价格竞争力,木结构的强度重量比足够用来完成各种结构难度的建筑,木材这种建筑材料本身具有的固碳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效益,这些优势使得木结构在多高层建筑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选择针对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空间设计方面进行分析,从对于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空间氛围、空间分割、空间等级等变化动因进行分析,推导出应用于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应变设计原则.通过分析以上设计原则所衍生的多义复合设计手法,包括活动空间集约拼合、交流空间联动组合,以及空间层次与空间界面的营造手法,来为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框架与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杭州天行国际项目的建筑设计实践,具体探讨了城市综合体总平面及功能布局、交通组织设计、建筑形象、空间形态等.该项目具有城市功能与城市特征的建筑设计新理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建筑的实质在于空间这一建筑学的基本原理,探讨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继承问题,认为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虽然作为其外壳的造型艺术已经古老,但是作为其内核的空间艺术却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文章通过理论阐述,形象描绘和资料引证,揭示了中国传统建筑之有“有无相生”的空间艺术,不仅有其辉煌的古代成就,而且适用于现代未来,因此具有永恒的继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