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为例,通过裂缝平面分布特征、裂缝孔渗特征、开发井初期产能等方面分析,对苏德尔特潜山油藏裂缝发育特征与油水分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裂缝发育程度与潜山油藏储层含油性具有正相关性,裂缝的发育程度控制原油在圈闭内的运移与聚集,裂缝性储层纵向发育的非均质性决定了同一断块内不同井区油水界面的差异分布,裂缝在空间的不连通性造成断块内孤立分布的裂缝性储层发育区保存原有的地层水状态。分析裂缝对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油水分布的作用,对于类似地质条件基岩潜山油藏评价及开发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海拉尔盆地布达特潜山裂缝性油藏油水层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摘要:布达特潜山油藏属于基岩浅变质裂缝性油藏,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的储集空间类型,含油饱和度由基质孔隙含油饱和度和裂缝孔隙含油饱和度两部分组成。通过油气成藏过程的毛细管压力平衡理论,建立油藏高度与基质孔隙度函数关系,求取基质孔隙含油饱和度;并利用裂缝含油饱和度测定的经验参数,计算出潜山油藏双重孔隙介质储层的总含油饱和度;通过对工区不同断块生产井试油、试采及初期产液性质与相应射孔层段的测井响应特征统计与对比分析,依据测井曲线计算储层基质孔隙度、裂缝孔隙度以及储层的总含油饱和度,并分别与电阻率曲线参数进行交会,建立不同断块油水层解释图版,并划定油层、水层、油水同层的解释标准;将工区各井油水层解释结果应用于油藏生产动态和油水界面系统分析,将布达特潜山油藏划分为四个油水系统,每个油水系统内部均表现出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与油藏地质特点及储集层类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应用效果好,对潜山油藏开发和方案调整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储集空间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储层受构造变形和岩溶作用共同影响,储集体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比较复杂,开发难度大。通过对塔河油田十区北缝洞型油藏三种不同连通模式的研究,并对各连通模式下的缝洞单元典型井组的注水效果的分析,对下步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构建注采井网具有指导性依据。  相似文献   

4.
箕状断陷湖盆滑脱潜山油气成藏模式--以富台油田为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济阳坳陷富台油田为例,研究了箕状断陷湖盆下古生界滑脱潜山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与储集体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建立了滑脱潜山的成藏模式。提出了滑脱型潜山的形成受控于盆地边界的坡坪武断层,沿边界断层呈带状分布,滑脱型潜山发育不整合面型储集系统和内幕型储集系统,形成多套有效储集层。油藏的空间分布受储层的控制,各油藏在纵向上呈层状分布,各自形成独立的油水系统。平面上台阶断层控制油气的分布,纵向上储层发育程度控制油气的富集高产,潜山内幕油藏是主要的富集高产层系,并预测了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滑脱潜山的资源潜力及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5.
二连盆地哈南凝灰岩油藏裂缝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凝灰岩油藏特殊的地质特征及开发特征,开展了储层岩性电性特征、储集空间及类型、储层分布发育规律等研究,重点探讨了裂缝的分布发育规律、影响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以及裂缝对储层及产层的影响.分析认为,潜山风化壳带内出露地层为Ⅱ油组中性凝灰岩的东部地区裂缝、储层发育,是油藏的主力储层及产层分布区.裂缝提供了油藏主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并使其成为具有裂缝型油藏开发特征的孔洞裂缝型油藏.   相似文献   

6.
海外河地区变质岩潜山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勘探程度较低的海外河潜山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区域构造特征,并利用岩心分析、测井、地层倾角等多种资料,综合研究了海外河变质岩潜山的储层特征。系统分析了潜山岩石类型和特征、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油水关系等多种因素。取得了海外河潜山存在多种岩性组合、地层呈层状分布、可形成储隔层交互分布、油气沿深大断裂向潜山内幕运移并在裂缝高密集带聚集成藏的认识,揭露了潜山内幕油藏发育情况,对深化海外河潜山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变质岩潜山油藏复杂的储集空间决定了勘探开发过程中油水分布关系的复杂性。以整个大民屯变质岩潜山为研究对象,打破了传统仅限于某个区块边勘探边研究边认识的思路,从整个变质岩潜山地层水水性及在勘探开发中的特点论述了边水推进的依据,建立了变质岩潜山边水推进模式,认为变质岩潜山地层水分布以荣胜堡洼陷为中心,以边水推进模式沿优势运移通道推进,随着能量的减弱,到凹陷北部基本没有边水。同时,根据边水推进模式下油水关系的规律性与储集空间展布的复杂性,探索出了上油下油型、上油下水型、上干下油型、低油高水型四类典型的成藏类型,拓展了潜山的勘探领域,指导了大民屯凹陷变质岩潜山的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8.
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储层属浅变质裂缝性潜山油藏,储层缝洞普遍发育,既是主要储集空间,又是油气渗流通道.借助油藏描述、测井解释和油藏工程方法,通过统计分析、室内研究和矿场试验,在裂缝性潜山油藏富集成藏主控因素、油水分布规律、有效储层识别、块状潜山避射高度、合理采油速度、不规则网络潜山合理驱替方式及注水受效影响因素等方面形成...  相似文献   

9.
冷124块花岗岩潜山油藏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124块花岗岩潜山油藏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的渗流特征.为解决该块能否实施注水开发的难题,开展了油水渗流特征、水驱油效率等多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块的储层以及原油的物性非均质性较强,油水渗流特征复杂,不同于一般的砂岩油藏,暂不适宜实施注水开发.  相似文献   

10.
风化店火山岩油藏描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庆国  曲志浩 《测井技术》1997,21(6):436-438
风化店火山岩油藏属火山岩潜山油藏,储层岩性复杂,为裂缝-孔隙型双重孔隙介质。为了进行该油藏的油藏描述,通过测井资料的多井综合分析,评价了风化店火山岩油藏的岩相、地质构造、储层物性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裂缝带的分布规律和油水分布规律,基本上搞清了油田产量下降快、含水上升快的主要原因,为石油储存量的复算,优化开发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由于任丘潜山油藏目前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 ,单井产量低 ,含水率高 ,老井措施增油难度大。为了控水、增油和稳产 ,通过对油藏动态和静态资料的综合研究 ,结合测井资料剩余油解释和三维地震对潜山形态的精细描述 ,分析了潜山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 ,比较准确的预测出了受潜山几何形态控制的五种剩余油分布类型 ,为调整挖潜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在此基础上完钻的 40口调整井的钻井成功率达到 92 .5 %。在保持任丘潜山油藏稳产中 ,地质、测井和地震的综合研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曙光油田13938 潜山油藏剩余油挖潜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红兵 《岩性油气藏》2010,22(1):129-133
对辽河曙光油田曙13938 裂缝性潜山油藏底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确定了剩余油分布方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针对含油带剩余油,应实施补孔并配合化学堵水来进行挖潜;②针对过渡带剩余油(目前的生产井段),应实施化学堵水挖潜;③针对过渡带剩余油(早期的封堵层),应实施钻塞下返并配合化学堵水来进行挖潜。在区块开发后期,该项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因底水锥进造成的油井高含水等开发问题,可为同类潜山油藏开发后期的剩余油挖潜提供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98年底大港油田发现了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该气藏投产后,初期产量较高,但随着生产的继续进行,产量和压力不断下降,气油比和含水量上升很快:这些情况反映了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的复杂性。该项研究在流体相态评价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单井模型。然后针对气藏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单井模型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气藏产量的递减规律、气油比和水气比的变化规律、基质和裂缝间的渗流关系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认为,裂缝系统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建议对带有边底水的这类气藏的开采速度不宜过高,同时必须控制底水锥进的速度。  相似文献   

14.
渤海X油田由古近系东二段底部的孔隙型砂砾岩储层和太古界潜山基岩储层构成。潜山储层特征非常复杂,下部底水能量活跃,储集空间类型有孔隙、溶洞、裂缝三种。采用水油比导数图版判别法、见水特征无因次判别法、数值模拟法综合分析了油田水平井见水特征。油井见水特征为潜山裂缝沟通底水快速锥进,且含水率随潜山裂缝储量的增加而减小,拟合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X油田潜山裂缝储量较小。油井压力波及至潜山后,潜山裂缝储量快速采出,并沟通底水,引起含水快速上升。对于这类裂缝性底水油藏,生产压差应控制在0.5MPa以内,油井高含水后适当关井压锥可以取到较好的效果。研究成果对于类似油藏合理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冀中坳陷长洋淀地区“古储古堵”潜山成藏模式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新生古储”潜山成藏模式对以华北油田为代表的一大批古潜山油气田的勘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此类油藏已无新的发现。利用钻井、测井、化验分析和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对长洋淀潜山内幕地层反射结构、储盖组合及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该区潜山内幕地层自上而下为下古生界寒武系、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中元古界蓟县系,发育了寒武系府君山组为储层、馒头组为盖层和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为储层、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为盖层的两套储盖组合。储层主要为白云岩,裂缝发育,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而且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可以形成对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的有效封堵,油源来自于下第三系,以断层和不整合面为主要供油通道,形成了“古储古堵”新类型潜山成藏模式。根据这一模式钻探了长3井,获得了高产油流。  相似文献   

16.
渤南洼陷渤深6碳酸盐岩潜山油藏埋藏深度大,储集空间复杂且油田开发投资巨大,正确的储层描述成为油藏有效开发的关键。为此总结出一套适合深层复杂潜山的储层描述方法,核心技术包括潜山识别与构造解释、成像和核磁共振测井资料的储层物性及含油性解释、测井参数约束的地震资料反演预测裂缝分布等。在储层描述及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所设计的14口新井全部钻遇油层,钻井成功率达到100%,且均为自喷生产,平均单井产油量为60t/d,取得了该区潜山油藏高效开发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潜山型碳酸盐岩储集空间成因模式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潜山型碳酸盐岩已经成为胜利油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和开发目标。该文针对其储集空间存在的成因和分布规律问题,通过广泛研究,提出了岸边渗流和潜流带、岛状潜山渗流和潜流带、溶蚀孔洞和存在不渗透隔层等四种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发育模式。认为目前潜山型碳酸盐岩发育的储集空间以溶蚀缝、孔、洞为主,构造成因的裂缝被溶蚀作用改造。碳酸盐岩溶蚀模式与传统的潜山构造分析相结合,有助于潜山型碳酸盐岩有效储集空间的预测和该类油藏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