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CAG方案治疗低增生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9例低增生性AML患者采用CAG方案,阿柔比星(Acla)14 mg/m2,第1天至第4天,静脉注射;阿糖胞苷(Ara-C)10 mg/m2,第1天至第14天,每12 h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00μg/m2,第1天至第14天,皮下注射,并于第1次注射Ara-C之前12 h开始使用,最后一次注射Ara-C前12 h停用;当中性粒细胞>10×109/L时,暂时减少或停用G-CSF.结果 2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4例(48.3%),部分缓解(PR)7例(24.1%),总有效率72.4%,治疗失败(NR)7例,早期死亡1例.结论 CAG方案治疗低增生性AML安全有效,可有效缩短外周血粒细胞减少的时间,降低化疗相关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去甲氧柔红霉素(IDA)+阿糖胞苷(Ara-c)(IA方案)及柔红霉素(DRA)+Ara-C(DA方案)诱导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的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并行IA方案(IDA每天8~12 mg/m2静脉滴注,第1天至第3天;Ara-C每天100~150 mg/m2,每12 h静脉滴注1次,第1天至第7天)或DA方案(DNR每天40~5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至第3天;Ara-C用法同IA方案)诱导治疗的93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用SPSS13.0软件包对上述两个组的完全缓解(CR)率、有效率进行分析.结果 IA组和DA组的CR率为72.5%、47.2%(χ2=5.011,P<0.05),有效率为82.5%、77.4%(χ2=0.122,P>0.05).结论 对于急陛髓系白血病的诱导治疗,IA方案较DA方案具有更高的诱导CR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以左旋门冬酰胺酶为主的改良VDLP方案治疗难治复发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3例难治复发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方案均选用改良VDLP方案:长春新碱1.4 mg·m-2·d-1,第1天;左旋门冬酰胺酶6000 U·m-2·d-1,第1天至第7天;多柔比星或表柔比星30 mg·m-2·d-1,第1天至第3天,泼尼松40mg·m-2·d-1,第1天至第7天.21 d为1个周期,所有患者均接受2~6个周期,中位3.5个周期,病灶局限的患者,化疗后加用侵犯野放疗.结果 13例患者中,总有效率61.5%(8例),完全缓解46.1%(6例),部分缓解7.6%(1例),病情稳定7.6%(1例),进展38.5%(5例).中位随访27(13~51)个月,全组预期3年生存率为63.4%;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粒细胞减少占30.4%,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以左旋门冬酰胺酶为主的VDLP方案治疗复发难治的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疗效好,不良反应小且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治疗65岁以上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65岁以上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疾病、主要症状、临床特征、骨髓象、外周血、染色体、免疫分型、应用小剂量Ara-C化疗效果等.Ara-C 15 mg/m2,皮下注射,2次/d.结果 32例老年患者中,完全缓解(CR)3例(93%),部分缓解(PR)19例(58.3%),总有效率68.6%;FLT3-ITD阳性的患者疗效差,有染色体复杂异位的患者疗效差.结论 小剂量Ara-C姑息性治疗65岁以上AML患者有一定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EPOCH方案治疗老年外周T细胞淋巴瘤( PTCL)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经病理确诊为PTCL老年患者28例,采用EPOCH方案治疗:依托泊苷50 mg/m2、表柔比星12mg/m2、长春新碱0.4mg/m2溶解于0.9%NaCl溶液持续静脉滴注,第1天至第4天;环磷酰胺750 mg/m2静脉滴注,第5天;泼尼松60 mg/m2口服,第1天至第5天,每21 d为1个疗程.依据WHO标准进行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和评估.结果 28例患者共完成85个疗程EPOCH方案化疗,中位化疗2个疗程,完全缓解(CR)15例,部分缓解(PR)5例,总有效(OR)率71.4%(20/28),总体平均生存时间20个月.初治患者CR率64.7%(11/17),PR率23.5%(4/17),OR率88.2%(15/17),明显高于诱导化疗失败的难治性患者[分别为36.4%(4/11)、9.1%(1/11)和45.5%(5/11)].两组O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λ2=5.99,P<0.05),且初治患者平均生存时间长于难治性患者(24个月与13个月).EPOCH方案化疗的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其中Ⅲ~Ⅳ度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53.6%(15/28)和50.0%(14/28),非血液毒性发生率较低,初治与难治性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CH方案是治疗老年PTCL患者有效而且耐受性较好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沙利度胺联合美法仑+泼尼松方案(MPT)与美法仑+泼尼松方案(MP)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与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MPT组26例,美法仑每天9 mg/m2口服,第1天至第4天,泼尼松60 mg/m2,第1天至第4天,或者美法仑每天4 mg/m2口服,第1天至第7天;泼尼松每天40 mg/m2口服,第1天至第7天,28 d为1个疗程,沙利度胺白化疗开始持续给药,100~200 mg/d,每4周为1个疗程,MP组21例,美法仑及泼尼松用法用量同MPT组,6个疗程后评价总疗效结果 MPT组的总有效率(ORR)为65.4%,明显高于MP组的42.9%(P>0.05);MPT组中位反应时间为2个月,MP组为3个月;MPT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及清货白升高明显高于MP组(P<0.05);MPT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MP组(P<0.05),但两组3度以上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T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1个月,2年PFS为66.18%.结论 与MP方案相比,MPT方案可以提高MM患者的有效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FCR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年龄<70岁且CD20阳性的初治或既往仅用苯丁酸氮芥治疗的CLL患者,应用FCR方案治疗,利妥昔单抗3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氟达拉滨25 mg/m2,第2天至第4天,静脉滴注;环磷酰胺250 mg/m2,第2天至第4天,静脉滴注。28d为1个疗程,治疗4~6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共入组17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4.12%(16/17),完全缓解率为35.29%(6/17)。Ⅲ-Ⅳ级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结论FCR方案治疗CLL疗效确切,患者耐受良好,可以作为初治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HAG预激化疗作为诱导缓解方案在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型(MDS-RAEB)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对应用HAG预激方案治疗的21例AML和9例MDS-RAEB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包括疾病完全缓解(CR)率、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21例老年AML患者中,HAG诱导缓解的有效率为66.7%(14/21),其中CR率为47.6%(10/21);9例老年MDS-RAEB患者中,CR率为55.6%(5/9):HAG预激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因骨髓抑制继发的感染,调整化疗方案后所有患者均能耐受.结论 HAG预激化疗作为诱导缓解方案适用于老年AML和MDS-RAEB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米托蒽醌联合替尼泊苷(MT)方案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诱导缓解中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并观察疗效与白血病染色体核型的关系.方法 将33例M5患者按治疗史分两组:初治组23例(A组)、DA(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或HDA(三尖杉酯碱、柔红霉素和阿糖胞苷)1个疗程无效组10例(B组).按核型预后分两组:预后中等组29例(C组),预后不良组4例(D组),均采用MT方案2个疗程诱导缓解,分别统计4组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结果 MT方案对A、B组的M5诱导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83%(19/23)及60%(6/10),有效率达91%(21/23)及70%(7/10).C、D组CR率分别为83%(24/29)及25%(1/4),有效率为88%(26/29)及50%(2/4),其中复杂核型CR率为0(0/3),非复杂核型的11q23染色体异常患者一次化疗达CR率100%(4/4).MT方案对M5化疗后白细胞最低点在第(7±3)天出现,为(0.4±0.2)×109/L,白细胞<1×109/L时间达(8±5)d,未见化疗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MT方案简单有效、较安全,是治疗M5的较佳化疗方案,对1个疗程DA、HDA方案无效者亦可试用.MT方案化疗疗效与核型预后分组有关,对11q23染色体异常的M5患者疗效较好,对复杂核型患者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沙利度胺及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5例初治及难治复发MM患者,硼替佐米1.1 mg/m2,第0、3、7、10天,静脉注射;沙利度胺从50 mg/d开始逐渐加量至150 mg/d或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化疗方案根据每疗程患者情况选择MP、VAD或AD方案.28 d为1个疗程,每例患者至少接受2个疗程以上治疗.达到部分缓解(PR)及以上疗效的患者应用沙利度胺150 mg/d或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维持治疗.采用2006年MM国际统一疗效标准观察疗效,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不良事件通用命名标准评估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20个月,35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2.8%,其中完全缓解(CR)率48.6%,良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17.1%,PR率17.1%.3年预计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60.92%和72.41%.达PR以上疗效患者的OS率高于未达PR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初治及难治复发患者客观缓解率(ORR)及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Ⅳ度非血液学毒性主要包括乏力(3/35)、恶心、呕吐(8/35)、便秘(4/35)和周围神经病变(3/35).Ⅲ~Ⅳ度血液学毒性为粒细胞缺乏(10/35)和血小板减少(8/35).结论 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沙利度胺及化疗治疗MM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可延长患者PFS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及地塞米松(GDP方案)节拍化疗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28例复发或难治性NHL给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及地塞米松方案化疗:吉西他滨200 mg,静脉滴注,隔天1次×14 d;顺铂10 mg,静脉滴注,隔天1次×14 d;地塞米松2.5 mg,静脉注射,2次/d×14d,每21 d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2例,有效率53.6%.疾病进展时间 4.6个月,1年生存率39.3%.不良反应主要为中度骨髓抑制及轻度消化道反应.结论 GDP方案节拍化疗治疗复发或难治性NHL有效率高,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顺铂和氟尿嘧啶(DCF)方案对局部晚期胃癌疗效.方法:采用DCF方案治疗50例局部晚期胃癌患者:多西他赛75mg/m2,溶于生理盐水静脉滴注,d1;顺铂20mg/m2,溶于生理盐水静脉滴注,d1-3;氟尿嘧啶500mg/m2,d1-5,每21d为1个周期.结果:50例局部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后疗效评价,CR4例(8.0%),PR8例 (16.0%),SD9例(18.0%),PD29例(58.0%),疾病控制率为42.0%;生存期3~25个月,中位生存期10.6个月.化疗治疗中未发生死亡,主要化疗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58.0%)、血红蛋白下降(42.0%)、血小板下降(34.0%)、肝功能损害(28.0%)、肾功能损害(22.0%)、黏膜炎(10.0%)和恶心呕吐(8.0%).结论:DCF方案治疗局部晚期胃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和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乳腺肿瘤内科2006年8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共46例,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A组)或卡培他滨(B组)方案进行随机、对照临床治疗试验,A组第1,8天多西他赛35 mg/衬静脉滴注,第1天塞替派60-65 m岁扩静脉滴注,B组第1,8天多西他赛35 mg/耐静脉滴注,第1~14天卡培他滨1000 mg/m2,口服,每日2次.21 d为1个周期,至少应用2个周期.结果: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组22例,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组24例,两组患者基线情况一致.可评价疗效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组21例,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组22例.两组疗效分别为部分缓解9.52%..27.27% (2/21例,6/22例),稳定52.38% vs31.82% (11/21例,7/22例),进展38.10%..40.91% (8/21例,9/22例),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1.90% vs.59.09%(13/21例,13/22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9个月(95% CI 0.77~15.03)vs.8.3个月(95% C14.01~12.59),1年生存率分别为88.2%..81%,P值均>0.05,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组和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主要不良反应Ⅲ~Ⅳ度发生率分别为白细胞减少45.45% vs..26.09%,中性粒细胞减少45.45%..21.74%,血小板减少9.09% vs.0%,手足综合征0% vs.13.04%.P值均>0.05,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有一定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以作为经济、有效的解救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IA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采用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阿糖胞苷(Ara-C)的IA方案治疗的4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例患者经IA方案治疗后达持续缓解.结论 IA方案适用于初发、缓解后AML的治疗,可作为首选方案,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服用伊马替尼治疗后,伊马替尼血浆浓度在个体间的差异以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2005年7月至2008年2月开始服用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共51例纳入研究,其中男34例,女17例,服用剂量300 mg/d 9例、400 mg/d 37例,600 mg/d5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患者空腹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与服用剂量有关,且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为(342~4688)ng/ml;300mg/d剂量组的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为(1037±514)ng/ml,低于400mg/d剂量组的(2123±1016)ng/ml(t=2.34,P=0.032);300 mg/d剂量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6.67%(6/9),低于400 mg/d剂量组的89.19%(33/37)(χ2=7.14,P=0.008);在300、400mg/d剂量组中,39例治疗有效,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高于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3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提示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低于1050 ng/ml者,其临床疗效可能较差,敏感度为84.6%,特异度为71.1%.结论 CML患者服用伊马替尼治疗后药物血浆浓度与服用剂量有关,不同个体间差异较大,血浆谷浓度低于1050 ng/ml提示其临床疗效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及临床治疗疗效.方法 运用瑞特染色法、FAB细胞形态分类标准、流式细胞术(FCM)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遗传学染色体吉姆萨显带技术及RT-PCR技术对70例确认有t(8;21)与AML1-ETO融合基因双阳性的AML患者及70例正常染色体核型的AML患者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70例t(8;21)AML患者中M11例,M2 64例,M4 3例,无法分型的急性白血病(AL)2例;免疫表型分析发现CD13、CD33、CD34、CD117高表达,40%表达CD19,11%表达CD15,10%表达CD11b,7%表达CD7;遗传学显示50%的t(8;21)AML患者有附加染色体异常,主要为性染色体丢失、9q-及超二倍体;RT-PCR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100%阳性.CD+19t(8;21)AML患者完全缓解(CR)率72%,CD+19伴CD+7t(8;21)AML患者CR率为0,正常核型CR率31%.结论 t(8;21)AML患者主要在M2中集中出现,附加染色体异常较多见.CD19表达较高,而CD7表达极低,CD34、CD117高表达,这些抗原的表达可能与核型密切相关.CD+19是预后良好的指标,但同时出现CD+7,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改良的德国多中心成年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组(GMALL)方案治疗成年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37例新诊断的ALL患者,接受改良的GMALL方案单纯化疗,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接受该院常规方案治疗的44例成年ALL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改良GMALL方案的累积完全缓解(CR)率为89.2%(33/37),1、2、3及4年累积总生存(0S)率分别为77.5%、48.0%、40.0%和40.0%.主要不良反应为3~4级血液学毒性和感染,不良反应易于控制,治疗相关死亡率低.改良GMALL方案组的OS优于该院常规方案组.结论 改良的GMALL方案治疗成年人ALL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ATRA每天25mg/m2联合As2O310mg/d(联合组)治疗的35例APL患者达完全缓解(CR)时间、CR率、早期病死率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与单用As2O3 10 mg/d(单药组)治疗的33例进行比较.结果 联合组CR率为94.3%(33/35),与单药组[90.9%(30/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获得CR时间为26.1 d,短于单药组的30.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单药组APL分化综合征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早期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WBC组比中、低WBC组CR率低,死亡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WBC组与中W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2O3联合ATRA较单用As2O3治疗初诊APL获得CR时间短,WBC>10×109/L为预后不良的因素,APL分化综合征应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ATO)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98例初发APL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8例,治疗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ATRA+DA双诱导方案治疗;治疗组采用ATRA每天25 mg/m2,ATO每天0.15 mg/kg(ATRA后第10天开始)联合治疗,直至完全缓解(CR),CR后接受ATO和ATRA联合巩固治疗.比较两组CR率、PML-RAR α融合基因转阴时间及5年无病生存率.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CR率分别为89.5%(43/48)和90.0%(45/50),获得CR时间分别为(30.0±5.1)d和(28.1±4.4)d,两组CR率(x2=-0.068,P=0.946)及获得CR时间(t=1.757,P=0.083)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所有获得CR的患者中,3例分别在CR后第276、385和394天复发.所有患者发病时PML-RAR α融合基因均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CR时分别有25.0%(5/20)和29.4%(5/17)转阴,巩固后分别有92.5%(37/40)和97.6%(41/42)转阴.对照组和治疗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5.3±5.9)%和(87.6±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2,P=0.630).结论 ATO联合ATRA能有效治疗初发APL患者,可以作为常规化疗方案外的另一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伊马替尼(IM)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降低单药IM疗效欠佳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残留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IM联合G-CSF治疗11例IM治疗后Ph染色体转阴率≥35%的CML患者.起始治疗量为IM 400或600 mg/d,G-CSF 5μg·kg-1·d-1,皮下注射.白细胞计数≥30×109/L者,延迟或间断使用G-CSF直至白细胞<20×109/L.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外周血bcr-abl转录水平,治疗6个月后转录水平降低未超过0.5个对数(log)者,停用G-CSF.bcr-abl转录水平持续下降但仍未获得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者,继续使用该方案治疗1~6个月.结果 11例患者中9例出现bcr-abl转录水平的明显下降(包括7例下降>1个对数和2例下降>0.5个对数),2例出现bcr-abl转录水平的下降小于0.5个对数.7例下降>1个对数者,其中2例获得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5例原为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的患者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未出现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和治疗相关性死亡病例.结论 IM联合G-CSF方案治疗单药lM治疗反应欠佳的CML患者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