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DS是一类髓系肿瘤性疾病,表现为骨髓病态造血及无效造血,高风险转化为急性白血病.从1982年FAB分型到2007年维也纳标准,MDS的诊断理念经历了由单一形态学标准向多指标综合诊断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结合文献探讨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1例病例并运用实验室检查、骨髓细胞形态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分析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结果 白细胞正常,轻度贫血,血小板减少,外周血及骨髓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多日.左移,骨髓原始细胞增多.结论 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外周血白细胞不增高,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可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及临床治疗疗效.方法 运用瑞特染色法、FAB细胞形态分类标准、流式细胞术(FCM)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遗传学染色体吉姆萨显带技术及RT-PCR技术对70例确认有t(8;21)与AML1-ETO融合基因双阳性的AML患者及70例正常染色体核型的AML患者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70例t(8;21)AML患者中M11例,M2 64例,M4 3例,无法分型的急性白血病(AL)2例;免疫表型分析发现CD13、CD33、CD34、CD117高表达,40%表达CD19,11%表达CD15,10%表达CD11b,7%表达CD7;遗传学显示50%的t(8;21)AML患者有附加染色体异常,主要为性染色体丢失、9q-及超二倍体;RT-PCR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100%阳性.CD+19t(8;21)AML患者完全缓解(CR)率72%,CD+19伴CD+7t(8;21)AML患者CR率为0,正常核型CR率31%.结论 t(8;21)AML患者主要在M2中集中出现,附加染色体异常较多见.CD19表达较高,而CD7表达极低,CD34、CD117高表达,这些抗原的表达可能与核型密切相关.CD+19是预后良好的指标,但同时出现CD+7,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1例以子宫附件浸润为首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评价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采用MICM标准确诊.形态学包括骨髓涂片、细胞化学染色、组织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和RHG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 该例患者确诊为AML-M2型.结论 AML可能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和细胞遗传学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按照WHO 2008年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最新分类,对原发性扁桃体滤泡性淋巴瘤(FL)的临床特征、形态学和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其与淋巴结原发性FL的异同,以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复习37例原发于扁桃体F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LCA、CD20、CD79a、CD45RO、CD3、CD10、Bcl-6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37例原发性扁桃体FL患者中,活检前临床诊断扁桃体肿物28例,扁桃体癌6例,淋巴瘤3例.组织形态与淋巴结内FL类似,滤泡型4例,滤泡和弥漫型1例,少滤泡型32例,无弥漫型.低级别(1-2级)17例,高级别(3级)20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表达LCA及B细胞标记物CD20和CD79a,不表达CK及T细胞的标记物CD45RO和CD3.CD10阳性率43.24%,Bcl-6阳性率86.48%,CD10和Bcl-6共表达率为37.83%;22例表达Bcl-2,阳性率59.46%;CD10、Bcl-6、Bcl-2在低级别FL和高级别FL中的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发生在儿童的扁桃体FL其形态及免疫表型均与WHO新分类的儿童FL相同.结论:扁桃体FL组织形态与淋巴结FL相似,本组活检标本中以少滤泡型为主,高级别占多数.B细胞和生发中心标记物的表达情况与淋巴结FL基本一致,而Bcl-2表达低.  相似文献   

6.
髓系白血病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异常造血细胞形成的克隆性疾病,以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异常为主要特征.通过对白血病不同亚群进行研究,研究者发现不同群体的白血病细胞功能不同,有学说认为这种异质性是由白血病干细胞(LSC)形成的.近年来,对LSC的研究提示这群细胞与白血病的起病及治疗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文章回顾了近期在LSC起源、免疫表型及在白血病细胞群体中的比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白血病是最常见的恶性血液病,是生物学特征和临床异质性很大的疾病,准确的诊断是认识疾病的第一步.20世纪70年代之前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是唯一的诊断工具,此后逐渐发展为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细胞遗传学(常规细胞遗传学)、免疫表型[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FC)]、分子细胞遗传学[荧光原位杂交(FISH)、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子遗传学[大多数以聚合酶链反应(PCR)为基础的技术和测序]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对髓细胞肉瘤(MS)的起病方式、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支气管MS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肺MS是一种罕见肿瘤,本例为非白血病性MS,病变同时累及皮肤及支气管,临床表现为皮下结节、咳嗽及呼吸困难,CT示右肺门高密度阴影,肺不张,伴胸膜尾征。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及皮肤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MS,免疫组织化学MPO、CD43、LCA及CD99为阳性,而CD3、CD20及CD15为阴性。予以DA等方案化疗。结论MS发病率低,起病多种多样,临床表现不典型,病理常规形态学观察误诊率高,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是确诊的主要依据。治疗主要按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方案予以系统化疗,为达到长期无病生存,在化疗取得完全缓解后可尽早行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hoi和Hans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有详细随访资料的DLBCL 99例,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bcl-2、bel-6、CD10、FOXP1、GCET1、MUM-1的表达情况.根据Choi和Hans两种分类法分别将所有病例分型.其中35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6基因重排情况.结果 按Hans分类法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21例,非GCB(nonGCB)型78例;按Choi分类法GCB型23例,nonGCB型76例.GCB型生存率明显优于nonGC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FOXP1蛋白阳性表达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1),GCET1阳性表达则与预后呈正相关(P=0.027).在35例DLBCL患者中.bcl-6基因重排阳性高发于nonGCB型患者,bcl-6基因重排与bcl-6蛋白的表达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Choi和Hans两种分类法免疫分型GCB型预后都优于nonGCB型.bcl-6、FOXP1、GCET1的表达与预后有相关性.Choi及Hans分类法对DLBCL的免疫分型、临床预后估计均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艾滋病病毒(HIV)合并口腔浆母细胞型淋巴瘤的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HIV合并口腔浆母细胞型淋巴瘤进行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20、CD-3、CD-45、CD-30、ALK(-)、EBV(+)、CD138灶(+)、Ki-67 90%(+)、EMA灶(+)、CD68组织细胞(+)、CDRB灶(+)、CD45RO个别(+)、CD-79a、CD-56、IgM、IgG、IgA、HMB45、bcl-2、CD5、cyclinD1、CD43、CD10、Desmin、MPO、CD15、MYOD1、CK均为(-).病理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浆母细胞型分化.结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类型多样,HIV合并口腔浆母细胞型较少见,掌握其形态学特征,熟悉各类型的免疫表型的异同点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探讨其对AL疗效和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56例AL患者[包括初治组63例、完全缓解(CR)组46例、复发组47例]的LDH值,常规反带方法分析AL染色体核型,并根据核型分成预后好、预后中等及预后差3组,分析LDH值与上述分组、患者白细胞数及白血病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初治组和复发组的AL患者血清LDH值[其中位数(P50)分别为399和265 U/L]明显高于CR组(P50 153 U/L)(P<0.05).LDH的增高与外周血白细胞数(rs=0.604)及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比例(rs=0.538)密切相关(均P<0.01).LDH与不同白血病亚型有关(L2、M4明显增高)(P<0.01).难治复发的AL患者初治时LDH值(P50 538 U/L)高于非难治复发组(P50 294 U/L).具有不良预后染色体核型的AL患者初治时LDH(P50 778 U/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50 306 U/L)和预后中等组(P50 405 U/L)(P<0.01).结论 LDH在AL发病时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病期、亚型及恶性度有相关性,AL缓解期LDH可下降,LDH可作为AL诊治过程中判断病情、评估预后的参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结合文献复习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ABL)诊断、治疗和预后,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对2例经地西他滨(20 mg/m2,第1天至第5天)治疗的AB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经骨髓象及甲苯胺蓝染色、免疫分型及染色体等检查诊断为ABL,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但未达完全缓解.结论 ABL为罕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骨髓甲苯胺蓝染色、免疫分型及电镜对其诊断具有特异性,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疗效较差,预后不良.地西他滨及其他药物对ABL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骨髓累及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学表型及临床生物学行为.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S-ALCL病例资料,进行骨髓活检(19例)或涂片(15例).其中ALK(+)24例,ALK(-)10例.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结果 6例(17.6%)S-ALCL存在骨髓累及,均经骨髓活检标本确定,15例患者骨髓涂片中均未见肿瘤累及.ALK(+)ALCL和ALK(-)ALCL骨髓累及的发生率分别为16.7%(4/24)和20.0%(2/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55).与无骨髓累及病例比较,骨髓累及病例的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089和0.3085).骨髓累及者肿瘤细胞以间质性分布为主[83.3%(5/6)].生存分析统计提示伴有骨髓累及的患者预后明显差于无骨髓累及者(P=0.0407).结论 S-ALCL骨髓累及发生率低,与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及ALK蛋白的表达无相关性.伴有骨髓累及的S-ALCL患者临床预后差,骨髓活检在判断S-ALCL预后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涎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23例嗜酸细胞腺瘤、15例嗜酸细胞腺癌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及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分析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结果:嗜酸细胞腺瘤多发生于腮腺(95.6%),23例患者经局部切除后均无复发,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即肿瘤由嗜酸细胞构成,包膜完整.嗜酸细胞腺癌亦为腮腺多发,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涎腺肿瘤,局部复发(50%)、区域淋巴结转移(50%)和远处转移率(28.6%)都较高,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该肿瘤的诊断除依据常规病理特点外,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均可证明嗜酸细胞胞浆颗粒为大量线粒体,可辅助诊断,其中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因特异性强、简单易行更加适用.结论:涎腺嗜酸细胞肿瘤较少见,嗜酸细胞腺瘤预后较好,肿瘤切除后很少复发;嗜酸细胞腺癌预后差,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线粒体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双表型急性白血病(BAL)的免疫表型.方法 采用四色FCM检测23例BAL患者的免疫表型.结果 23例BAL患者中有10例(43.4%)表达cCD3,16例(69.6%)表达cCD79a,20例(87.0%)表达cMPO,14例(60.9%)表达TdT,19例(82.6%)表达CD34,20例(87.0%)表达CD117,同时表达髓系和B系抗原者13例(56.5%),均共同表达cCD79a和cMPO;同时表达髓系和T系抗原者7例(30.4%),均共同表达cCD3和cMPO;同时表达T系和B系抗原者3例(13.04%),均共同表达cCD3和cCD79a.结论 cCD3、cCD79a、cMPO为系列特异性抗原标志,对诊断及鉴别BAL具有重要意义,FCM是目前诊断BAL特异口靠的方法,在临床白血病治疗和预后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者骨髓中DLL4、HES1、VEGF-C及VEGFR-2的mRNA表达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为白血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白血病患者59例作为病例组,均根据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细胞化学染色、细胞遗传学及流式细胞术检查确诊;对照组20例为营养性贫血患者。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方法测定DLL4、HES1、VEGF-C、VEGFR-2 mRNA的含量。结果各组初发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DLL4、HES1、VEGF-C、VEGFR-2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急性白血病缓解后DLL4、HES1、VEGFR-2的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 P= 0.041、0.016、0.047)。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组DLL4与VEGFR-2、HES1与VEGF-C表达呈正相关(r= 0.424、0.472;P=0.030、0.014);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组HES1与VEGF-C表达呈正相关(r= 0.997,P=0.042)。急性白血病伴髓外浸润者VEGF-CmRNA的表达高于不伴髓外浸润者(P=0.022)。AML组VEGF-C mRNA的表达与原始细胞数呈正相关(r=0.315,P=0.024)。结论DLL4、HES1、VEGF-C及VEGFR-2在白血病发病中相互作用,促进白血病发展、转移及浸润,且这些因子在不同类型白血病及髓外浸润中的作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白血病干细胞表面分子P-选择素(CD62P)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56例初治AL患者骨髓CD62P的表达情况,以15例健康成年人骨髓标本为对照.结果 3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干细胞(CD+45CD+34CD-38)中CD62P平均表达水平为(6.72±7.64)%,12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干细胞(CD+45CD+34CD+19)为(3.46±2.51)%,6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干细胞(CD+45 CD+34CD+7)为(6.23±4.95)%,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4±1.23)%](t值分别为2.847、3.284、3.091,P<0.01).经过正规方案治疗后,完全缓解组患者CD62P表达与健康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7,P>0.05).另外CD+62P的AML及T-ALL患者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CD-62P患者(t值分别为4.153、8.095、8.289、7.235、8.692、9.832,P<0.05);而CD+62P与CD-62P的B-ALL患者无明显差异(t值分别为0.340、1.142、0.019,P>0.05).结论 CD62P是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之一,在不同类型的AL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AL骨髓造血干细胞中CD62P可能作为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的标志,以及临床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线粒体D-loop区微卫星(MSI)D310和D16184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不稳定性.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法筛选100例初诊未治及治疗的AL患者D-loop区HV-1和HV-2.对迁移异常者进行测序,结果与剑桥标准序列(rCRS)和mtDB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其突变情况.比较各组组中D310和D16184的突变率.结果 100例AL患者中,D310总突变49例(49.0%),未治疗组40例中突变13例(32.5%),治疗组60例中突变36例(60.0%),治疗组高于未治疗组(P<0.05);D16184总突变32例(32.0%),未治疗组突变8例(20.0%),治疗组为24例(40.0%),治疗组高于未治疗组(P<0.05).结论 D310和D16184在AL中存在较高的突变率和多种突变类型,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化疗可能增强微卫星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高对血液系统疾病的了解及认识. 方法对父女3人所患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资料、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父女3人几乎同时患血液系统疾病,其中2人出现细胞遗传学异常.结论 家族性白血病目前鲜见报道,但父女3人患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病例亦鲜见报道.血液系统疾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肉瘤(HS)的病理学特点、特异性标志物的意义及相关的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例发生于不同部位的HS.结果 6例HS中男性5例,年龄1~65岁,中位年龄18岁,女性1例,77岁.组织形态学:肿瘤细胞弥漫浸润,大小不一,部分区域细胞呈上皮样,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核仁大而嗜酸,核分裂象多见,个别区域可见双核、多核及瘤巨细胞,6例肿瘤细胞间质中均可见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免疫表型:6例患者肿瘤细胞CD68、溶菌酶(1ysozyme)、LCA阳性,4例灶性细胞S-100阳性或弱阳性,2例个别细胞CD43阳性、1例个别细胞CD45RO阳性,Ki-67阳性率30%~90%,而CD21、CD35、CD4、CD1a、MPO、CD30、CD3、CD20、ALK、HMB45均阴性.结论 HS诊断相对比较困难,需结合肿瘤的镜下形态学改变及免疫表型.LCA、CD68、lysozyme是比较特异性的免疫表型,对H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