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10月8日至12日第35届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米兰是霍奇金淋巴瘤(HL)首选治疗方案(ABVD)的发源地,本届大会就淋巴瘤治疗进展进行了多场精彩的学术报告,现简要介绍3种常见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2.
对第9届国际轧钢大会作了简要介绍。指出该会议对技术创新的重视。需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在产能、品种结构调整的同时,研发重点也需跟进。认为增加对研发的投入和提高职工素质是成为钢铁强国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40例DLBCL及19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 DLBCL组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表达水平较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4、0.044和0.047);三者表达均与Ann Arbor临床分期相关(P值分别为0.004、0.001和0.027);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淋巴结外病变累及、ECOG体力评分、骨髓累及、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其中MTAP与CDKN2A基因表达情况还与B症状(P值分别为0.003和0.028)和国际预后指数(IPI)相关(P值分别为0.001和0.011).此外,生存分析结果显示,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相关(P值分别为0.022、0.019和0.042).结论 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在DLBCL中呈低水平表达,与疾病进展和患者预后有关,可作为反映其生物学行为和评估患者临床疗效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hoi和Hans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有详细随访资料的DLBCL 99例,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bcl-2、bel-6、CD10、FOXP1、GCET1、MUM-1的表达情况.根据Choi和Hans两种分类法分别将所有病例分型.其中35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6基因重排情况.结果 按Hans分类法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21例,非GCB(nonGCB)型78例;按Choi分类法GCB型23例,nonGCB型76例.GCB型生存率明显优于nonGC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FOXP1蛋白阳性表达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1),GCET1阳性表达则与预后呈正相关(P=0.027).在35例DLBCL患者中.bcl-6基因重排阳性高发于nonGCB型患者,bcl-6基因重排与bcl-6蛋白的表达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Choi和Hans两种分类法免疫分型GCB型预后都优于nonGCB型.bcl-6、FOXP1、GCET1的表达与预后有相关性.Choi及Hans分类法对DLBCL的免疫分型、临床预后估计均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以9号和22号染色体异位形成费城染色体(Ph)为特征,该异位形成一种新的bcr-abl融合基因,此基因编码的融合型蛋白能导致髓系造血的异常克隆性增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53突变蛋白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预测作用,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法 随机选择初治DLBCL患者6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突变蛋白和CD10、bcl_6、MUM1的表达,分析p53突变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分子分型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48.4%(30/62)的患者表达p53突变蛋白.p53突变蛋白表达与初始治疗反应有关(x2=20.365,P=0.040),阳性组的完全缓解率为33.3%(10/30),阴性组为59.4%(19/21);与分子分型有关(x2=31.023,P=0.021),阳性组非生发中心型比例显著高于阴性组,分别为83.3%和56.2%;与其他临床特征无关.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p53突变蛋白表达是独立的预后预测因子,阳性组的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均短于阴性组(x2=36.784,P=0.005和x2=35.276,P=0.006).结论 p53突变蛋白表达是DLBCL独立的不良预后因子,能够用来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耐药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耐药.研究表明DLBCL细胞耐药与耐药基因及其耐药相关蛋白、细胞因子、黏附分子有关,并在造血微环境中通过信号转导介导细胞耐药.  相似文献   

9.
《中国冶金》2010,(11):52-52
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协办的第10届国际轧钢大会,于9月15—18日在北京召开。国际轧钢大会自1980年在日本召开第1届以来,已成为轧钢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系列会议。该会议每4年1次轮流在不同的洲际召开,这是首次在中国举办。  相似文献   

10.
第52届美国血液病学(ASH)年会于2010年12月4日至7日在奥兰多市举行.与会专家报道了非霍奇金淋巴瘤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几个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增添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达成了一些共识,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争议.  相似文献   

11.
《黄金》2008,29(10)
素有国际矿物界“奥林匹克”之称的第24届国际矿物加工大会于9月28口在北京胜利闭幕。本次大会是我国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矿物加工盛会,来自49个国家的9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会见了出席会议的国际矿物加工理事会成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冶金》2009,(8):45-45
2009年5月25~27日,第四届亚洲钢铁国际会议在韩国釜山召开。亚洲钢铁国际会议最初是由中国金属学会、日本钢铁学会、印度金属学会和韩国金属材料学会在2000年联合发起的,第一届在中国北京举行,此后每3年举办一次,第二、三届会议先后在印度和日本举行,此次会议由韩国金属材料学会主办,中国金属学会等协办。由于目前中、日、韩、印四国钢产量已超过全球钢产量的一半,亚洲钢铁国际会议已成为国际钢铁界有重要影响的会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钢铁业》2008,(6):42-42
第二届中国制钢原料及钢材国际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中钢集团公司和世界著名咨询服务机构CRU共同举办,是双方在2006年12月联合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制钢原料及钢材国际大会”之后的再次合作。来自中国、北美、欧洲、亚太及俄罗斯等多个地区和国家的钢铁界专业人士近300人齐聚一堂,  相似文献   

14.
第三届国际双相不锈钢大会将于2009年11月25-26日在太原召开。会议宗旨是:开展国际间的交流并促进国际间的合作,推进不双相不锈钢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会议邀请国内外双相不锈钢的专家作学术报告,交流最新科研成果与进展,介绍产品与制作、焊接技术及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15.
第三届国际双相不锈钢大会将于2009年11月25~26日在太原召开。会议宗旨是:开展国际间的交流并促进国际间的合作,推进不双相不锈钢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会议邀请国内外双相不锈钢的专家作学术报告,交流最新科研成果与进展,介绍产品与制作、焊接技术及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16.
第三届国际双相不锈钢大会将于2009年11月25-26日在太原召开。会议宗旨是:开展国际间的交流并促进国际问的合作,推进不双相不锈钢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会议邀请国内外双相不锈钢的专家作学术报告,交流最新科研成果与进展,介绍产品与制作、焊接技术及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17.
第三届国际双相不锈钢大会将于2009年11月25-26日在太原召开。会议宗旨是:开展国际间的交流并促进国际间的合作,推进不双相不锈钢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会议邀请国内外双相不锈钢的专家作学术报告,交流最新科研成果与进展,介绍产品与制作、焊接技术及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18.
第三届国际双相不锈钢大会将于2009年11月25-26日在太原召开。会议宗旨是:开展国际问的交流并促进国际间的合作,推进不双相不锈钢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会议邀请国内外双相不锈钢的专家作学术报告,交流最新科研成果与进展,介绍产品与制作、焊接技术及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19.
第五届国际炼铁科技大会于2009年10月20日至10月22日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宝钢集团协办,会议主题为“提高炼铁工艺的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冶金》2009,(8):46-46
第10届国际轧钢大会(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eel Rolling)将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定于2010年9月15日~17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Rolling the Future:Process,Products,Environment”,全球现今越来越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挑战,钢铁尤甚,故本届会议将在全球共同行动的理念下,就轧钢领域如何倡导清洁轧制、优化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生态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进行重点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