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S-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均以联合化疗为主,配合局部病灶野放疗8例.化疗方案主要为CHOP、EPOCH、Hyper-CVAD,以CHOP方案为主.结果 30例S-ALCL患者中位年龄36岁,男女比例为1.5∶1,有B症状、Ⅲ~Ⅳ期和结外侵犯者分别占60.0%(18/30)、73.3%(22/30)和60.O%(18/30);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占46.7%(14/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激酶(ALK)+18例(60.0%),其发病年龄小于ALK-者(u=3.92,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ALKˉ及LDH升高是重要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S-ALCL患者发病年龄较轻,预后较好.但ALK-、LDH升高者预后不良.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对于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大剂量治疗可能获益.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40岁.40 d前出现右乳疼痛,自检发现右乳一肿物,约鹌鹑蛋大小,于当地医院就诊,予以抗感染、中药治疗(具体药物及用量不详),效果不佳.20 d前,自觉右乳肿物逐渐增大,现肿物约卵黄大小,有肿胀感,有触痛,右腋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患者就诊于我院.查体:双乳不对称,右乳肿胀明显,乳晕周围2 cm范围皮肤呈淡红色,轻度水肿,双侧乳头未见明显异常.右乳外象限可以触及9 cm×8 cm大小的肿块,表面欠光滑,活动度差,有触痛.右腋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大小约4 cm×3 cm,无触痛.左侧乳房及左侧腋窝未触及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对不伴有外周血及骨髓累及的皮肤原发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BL)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罕见的无骨髓血液累及的皮肤原发B-LBL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过程,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 患者经手术切除行病理组织学活检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瘤细胞TdT+、CDd+79a、PAX5+,确诊B-LBL;遂榆杳外周血及骨髓,提示均无异常改变.诊断为皮肤原发的B-LBL.结论 皮肤原发B-LBL可不伴有外周血和骨髓病变,易造成临床误诊,需引起病理医生和外科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结外鼻型自然杀伤(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提高对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认识.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鼻型NK-T细胞淋巴瘤3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EB病毒(EBV)感染24例(77.42%).近期疗效结果显示,放疗、化疗、放疗+化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1,P>0.05).随访截至2010年10月,3l例患者中死亡24例,7例生存,其中4例无瘤生存.19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进展.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2个月.患者5年生存情况与临床分期、区域淋巴结受累、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局部肿瘤浸润、EBV感染、早期治疗有 关(x2值分别为8.88、7.25、16.95、6.00、7.23、7.44、7.80,均P<0.05).结论 放疗、化疗、放疗+化疗治疗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疗效差异不大;患者的生存情况与临床分期、区域淋巴结受累、B症状、LDH水平、局部肿瘤浸润、EBV感染、早期治疗等临床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按照WHO 2008年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最新分类,对原发性扁桃体滤泡性淋巴瘤(FL)的临床特征、形态学和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其与淋巴结原发性FL的异同,以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复习37例原发于扁桃体F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LCA、CD20、CD79a、CD45RO、CD3、CD10、Bcl-6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37例原发性扁桃体FL患者中,活检前临床诊断扁桃体肿物28例,扁桃体癌6例,淋巴瘤3例.组织形态与淋巴结内FL类似,滤泡型4例,滤泡和弥漫型1例,少滤泡型32例,无弥漫型.低级别(1-2级)17例,高级别(3级)20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表达LCA及B细胞标记物CD20和CD79a,不表达CK及T细胞的标记物CD45RO和CD3.CD10阳性率43.24%,Bcl-6阳性率86.48%,CD10和Bcl-6共表达率为37.83%;22例表达Bcl-2,阳性率59.46%;CD10、Bcl-6、Bcl-2在低级别FL和高级别FL中的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发生在儿童的扁桃体FL其形态及免疫表型均与WHO新分类的儿童FL相同.结论:扁桃体FL组织形态与淋巴结FL相似,本组活检标本中以少滤泡型为主,高级别占多数.B细胞和生发中心标记物的表达情况与淋巴结FL基本一致,而Bcl-2表达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原发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2例ALCL患者,均进行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Ki-67、Caspase-3、CD30、EMA、Granzyme B等,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形态学资料、免疫表型及生物学特性,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22例均为原发系统性ALCL,ALK+ 15例(68.2%),ALK-7例(31.8%);AILK+患者发病年龄、Ki-67增殖指数较ALK-患者低,Caspase-3表达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618,P= 0.032);15例ALK+ALCL均表达CD30和EMA。ALCL中ALK的表达与Ki-67、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r= -0.581,P= 0.006;r=0.458,P=0.032)。ALK+病例较ALK-病例GranzymeB(x2=0.11,P=0.74)、TIA-1( x2= 0.01,P=0.92)的表达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为54.5%(12/22),其中完全缓解率为18.2%(4/22);全组中位生存期12个月,1年生存率为59.1%( 13/22),2年生存率为50.0%(11/22)。Ann Arbor分期、LDH及IPI与疾病预后相关。结论ALK+较ALK-ALCL患者核增殖低,恶性程度低,临床特征和免疫表型具有一定的特征性;ALK、Ki-67、Caspase-3、分期、血清LDH及IPI对预测ALCL患者的生存和指导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新疆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患者的舌脉症状、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 对142例HIV/AIDS患者的感染途径、舌象、脉象、病位、病性、证候分型进行统计.并对性接触和静脉吸毒2种不同感染途径患者主要证候分型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142例中感染途径为性接触者占42.25%,为静脉吸毒者占42.25%.舌质颜色统计中舌淡红出现率最高,占47.88%,其次是舌红占24.65%.舌形态统计中裂纹舌最多占20.42%,胖大舌占16.90%.苔质苔色统计中薄白苔最多,占33.10%,黄腻苔占21.83%.脉象统计中细脉最多,占35.92%,沉脉占30.28%,数脉占25.35%.病位证候要素统计中肾脏的出现率最高占30.99%,其次肝占26.76%.病性证候要素统计中阴虚占44.37%,气虚占42.96%.证候分型统计中肝肾阴虚证候出现频率最高,占28.17%,肝胃不和占16.18%,脾胃湿热占8.45%,肝郁脾虚占4.93%,肺肾两虚占7.04%.性接触和静脉吸毒2种不同感染途径感染者在主要的中医证候分型上无差异性.结论 新疆地区HIV/AIDS患者证候涉及肾肝脾胃肺多个脏腑,以气虚和阴虚最多,证候多表现为肝肾阴虚、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肺肾两虚、肝郁脾虚.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8岁.2004年3月出现体温升高、乏力、盗汗等症状,体温最高37.5℃.骨髓涂片及活检:小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小B细胞型)ⅣB期,骨髓浸润.先后给予9个疗程CHOP方案、3个疗程BECHOP方案、2个疗程FC方案化疗后,低热、盗汗等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骨淋巴瘤(PLB)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类罕见的结外淋巴瘤,占所有NHL的1%、结外淋巴瘤的5%、原发于骨的恶性肿瘤的7%.目前公认的PLB诊断标准为:肿瘤局限于单骨,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有其他系统病灶;病理组织学上确诊骨病灶为淋巴瘤;就诊时只有局部浸润,或至少在原发灶出现6个月后才有远处骨骼和其他部位的转移.由于PLB表现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且发病率较低,导致诊断困难,现分析归纳其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认识,降低误诊和漏诊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伴EB病毒(EBV)感染的淋巴瘤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4例伴EB病毒感染的淋巴瘤继发HP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初诊为EBV继发HPS,4例患者最终均诊断为T细胞淋巴瘤.临床共同特点为发热、脾大、全血细胞减少、铁蛋白升高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浅表淋巴结肿大不明显,3例患者存在肝功能异常.4例患者抗EBV治疗后EBV-DNA均无明显下降.4例患者采用甲泼尼龙联合环孢素、依托泊苷或氟达拉滨治疗HPS,其中1例患者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复发,规范化疗后HPS得以控制.结论 伴EBV感染的淋巴瘤继发HPS易被误诊为单纯EBV感染继发HPS.临床抗病毒效果欠佳或治疗过程中出现HPS反复需要警惕潜在淋巴瘤可能,需要多次取材送病理检查,甚至进行PET-CT检查积极寻找原发病,此类疾病的治疗原则是在积极治疗控制HPS后立即开始针对淋巴瘤的规范化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发病及临床特点,总结应对误诊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241例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病例资料.结果 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51~60岁,男女比例为1.4∶1;前三位常见发病部位为消化道(50.62%),咽淋巴环(14.52%),脾(6.22%);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型(58.91%);首发症状多表现为原发器官的肿大及原发部位肿物形成(67.63%).结论 原发性结外淋巴瘤临床表现不特异,应提高警惕,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原发结内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原发结内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反应以及预后因素.结果 19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4岁,男女比例2.17∶1,其中94.7%(18/19)为Ⅲ~Ⅳ期,84.2%(16/19)有B症状,84.2%(16/19)有结外器官受累,57.9%(11/19)有骨髓浸润.化疗完全缓解(CR)率36.8%(7/19),2年总生存(OS)率47.4%,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25%.预后分析显示,结外侵犯数量(EN)≥2个、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评分≥2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以及β2-微球蛋白(βrMG)升高为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原发结内PTCL是一类高度侵袭的异质性T细胞淋巴瘤,化疗效果差,多项因素提示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UM1/IRF4在滤泡性淋巴瘤(FL)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对96例FL患者标本进行MUM1、CD10、bcl-2、bcl-6、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征比较.结果 MUM1在96例FL中总的阳性率为59.2%(58/96),其中1~2级组阳性率为36.2%(19/51),3级组阳性率为86.4%(39/45)(x2=24.406,P<0.001).68.9%伴有弥漫成分的FL患者MUM1阳性(x2=8.161,P=0.004).MUM1和CD10的表达呈负相关,83.3%的CD10阴性病例表达MUM1(x1=12.649,P<0.001).MUM1阳性者核分裂和Ki-67标记指数高于MUM1阴性者(t=-3.852、t=-4.610,P<0.001).结论 MUM1可作为FL分型的标志物.MUM1阳性的FL可能为类似非生发中心B细胞分化特征的高度恶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对NK/T淋巴瘤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原发于肠道的NK/T淋巴瘤的诊断、治疗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 患者经3次肠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肿瘤细胞免疫表型为CD+56、CD+45RO、CD+3,CD-20、CD-5、CD-79a,经EPOCH及Hyper-CVAD化疗无缓解,诊断3个月后死亡.结论 NK/T细胞淋巴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易误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道1例少见的、以左面颊部肿物为首发症状误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多发性骨髓瘤(MM)病例.方法 结合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探讨误诊原因.结果 该病例仅以左下颌部麻木、左面颊部肿大而就诊,临床较少见,病理诊断忽略了CD20,误诊为NHL.结论 首诊医师不应只根据简单的病情及辅助检查结果而诊断疾病,建议结合临床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性附着体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行全口覆盖义齿修复的15例患者,行磁性附着体修复,比较粘固前后的固位力和咀嚼效率.结果:粘固后即刻以及粘固后1个月的固位力与粘固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粘固后固位力高于粘固前,粘固后即刻与粘固后1个月的固位力差异不显著(P>0.05);粘固后的咀嚼效率明显高于粘固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性附着体在口腔修复中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硼替佐米在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1例应用硼替佐米治疗的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应用R-CHOP方案化疗后5月余疾病进展,改用硼替佐米化疗后达完全缓解,随访14个月,疾病仍处于缓解状态.结论 硼替佐米在治疗复发/难治的MCL中有积极作用,并且患者不良反应在可控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报道1例血管内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激酶阳性(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提高对血管内淋巴瘤(IVL)的认识.方法 分析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ALK+ALCL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女性,41岁.CT示右侧顶枕叶不规则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壁结节及边缘明显强化;磁共振(MRI)示右顶枕叶斑片状不规则异常信号影,累及右侧胼胝体压部,增强扫描呈斑片状不规则强化.血常规示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红细胞压积减少.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脑实质小血管管腔内多量明显异型性大单核细胞,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伊红,核圆形或不规则,可见马蹄形或肾形核,核仁清楚.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LCA(+)、CD,(+)、ALK-1(+)、EMA(+)、粒酶B(+)、CD20(-)、CD79a(-)、CD30(-)、CD56(-)、GFAP(-)、AE1/AE3(-)、HMB45(-),血管内皮细胞CD31(+)、CD34(+).患者手术后8个月死亡,未行放化疗.结论 血管内ALK+ ALCL是IVL的一种罕见亚型,细胞形态特点及免疫表型类似于淋巴结或结外ALCL,临床症状无特异性,预后差,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地总结我科20多年来所积累的IgA肾病资料,包括各年龄组的发病率、临床、病理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100例IgA肾病按照年龄分成3组,根据各年龄组的临床及其组织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少儿组复发性肉眼血尿发生率最高为47.2%,慢性肾损害为4.6%.青壮年组恶性高血压的发生率为3.8%,也称为恶性IgA肾病.老年组肾病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高于上述两组.结论:随着肾活检的广泛开展,少儿和老年的IgA肾病的发生率也增加,尤其是少儿,必须加强对他们的随访.老年人疑为IgA肾病者,必须及时肾活检.青壮年IgA肾病仍然占大部分比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合并DM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性,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0年8月住院的恶性肿瘤合并DM的临床资料,化疗前确诊DM者为A组,化疗过程中确诊为DM者B组,比较二组的临床特点和分布特征,结果:化疗前确诊DM者74例为A组,化疗过程中确诊者18例为B组,A、B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肿瘤家族史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大多数需要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B组患者以饮食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为主.结论:恶性肿瘤患者会因化疗影响血糖,化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