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艾滋病病毒(HIV)合并口腔浆母细胞型淋巴瘤的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HIV合并口腔浆母细胞型淋巴瘤进行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20、CD-3、CD-45、CD-30、ALK(-)、EBV(+)、CD138灶(+)、Ki-67 90%(+)、EMA灶(+)、CD68组织细胞(+)、CDRB灶(+)、CD45RO个别(+)、CD-79a、CD-56、IgM、IgG、IgA、HMB45、bcl-2、CD5、cyclinD1、CD43、CD10、Desmin、MPO、CD15、MYOD1、CK均为(-).病理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浆母细胞型分化.结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类型多样,HIV合并口腔浆母细胞型较少见,掌握其形态学特征,熟悉各类型的免疫表型的异同点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肿瘤细胞和非肿瘤背景淋巴细胞蛋白表达的特征及差异性.方法:收集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68例,对诊断切片和免疫标记片重新复查,采用Envision法补做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观察CD30、CD15及T/B表型等的表达.结果:肿瘤细胞和背景淋巴细胞CD30的表达率分别为86.76%(59/68)和20.59%(14/68),CD15的表达率分别为51.47%(35/68)和63.24%(43/68);肿瘤细胞表达T细胞表型的阳性率为45.59%(31/68),B细胞表型的阳性率为42.65%(29/68).成熟淋巴细胞以T细胞为主时,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表型21例,表达T细胞表型28例;成熟淋巴细胞以非T细胞为主时,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表型8例,表达T细胞表型3例(P>0.05).结论:CD30和CD15是非特异性标记物,在肿瘤细胞和反应性淋巴细胞中均可表达;肿瘤细胞表达T细胞的免疫表型高于表达B细胞的免疫表型;背景细胞以T淋巴细胞为主时,肿瘤细胞表达T和B表型阳性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按照WHO 2008年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最新分类,对原发性扁桃体滤泡性淋巴瘤(FL)的临床特征、形态学和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其与淋巴结原发性FL的异同,以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复习37例原发于扁桃体F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LCA、CD20、CD79a、CD45RO、CD3、CD10、Bcl-6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37例原发性扁桃体FL患者中,活检前临床诊断扁桃体肿物28例,扁桃体癌6例,淋巴瘤3例.组织形态与淋巴结内FL类似,滤泡型4例,滤泡和弥漫型1例,少滤泡型32例,无弥漫型.低级别(1-2级)17例,高级别(3级)20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表达LCA及B细胞标记物CD20和CD79a,不表达CK及T细胞的标记物CD45RO和CD3.CD10阳性率43.24%,Bcl-6阳性率86.48%,CD10和Bcl-6共表达率为37.83%;22例表达Bcl-2,阳性率59.46%;CD10、Bcl-6、Bcl-2在低级别FL和高级别FL中的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发生在儿童的扁桃体FL其形态及免疫表型均与WHO新分类的儿童FL相同.结论:扁桃体FL组织形态与淋巴结FL相似,本组活检标本中以少滤泡型为主,高级别占多数.B细胞和生发中心标记物的表达情况与淋巴结FL基本一致,而Bcl-2表达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1例血管内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激酶阳性(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提高对血管内淋巴瘤(IVL)的认识.方法 分析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ALK+ALCL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女性,41岁.CT示右侧顶枕叶不规则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壁结节及边缘明显强化;磁共振(MRI)示右顶枕叶斑片状不规则异常信号影,累及右侧胼胝体压部,增强扫描呈斑片状不规则强化.血常规示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红细胞压积减少.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脑实质小血管管腔内多量明显异型性大单核细胞,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伊红,核圆形或不规则,可见马蹄形或肾形核,核仁清楚.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LCA(+)、CD,(+)、ALK-1(+)、EMA(+)、粒酶B(+)、CD20(-)、CD79a(-)、CD30(-)、CD56(-)、GFAP(-)、AE1/AE3(-)、HMB45(-),血管内皮细胞CD31(+)、CD34(+).患者手术后8个月死亡,未行放化疗.结论 血管内ALK+ ALCL是IVL的一种罕见亚型,细胞形态特点及免疫表型类似于淋巴结或结外ALCL,临床症状无特异性,预后差,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对髓细胞肉瘤(MS)的起病方式、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支气管MS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肺MS是一种罕见肿瘤,本例为非白血病性MS,病变同时累及皮肤及支气管,临床表现为皮下结节、咳嗽及呼吸困难,CT示右肺门高密度阴影,肺不张,伴胸膜尾征。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及皮肤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MS,免疫组织化学MPO、CD43、LCA及CD99为阳性,而CD3、CD20及CD15为阴性。予以DA等方案化疗。结论MS发病率低,起病多种多样,临床表现不典型,病理常规形态学观察误诊率高,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是确诊的主要依据。治疗主要按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方案予以系统化疗,为达到长期无病生存,在化疗取得完全缓解后可尽早行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对NK/T淋巴瘤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原发于肠道的NK/T淋巴瘤的诊断、治疗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 患者经3次肠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肿瘤细胞免疫表型为CD+56、CD+45RO、CD+3,CD-20、CD-5、CD-79a,经EPOCH及Hyper-CVAD化疗无缓解,诊断3个月后死亡.结论 NK/T细胞淋巴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易误诊,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涎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23例嗜酸细胞腺瘤、15例嗜酸细胞腺癌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及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分析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结果:嗜酸细胞腺瘤多发生于腮腺(95.6%),23例患者经局部切除后均无复发,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即肿瘤由嗜酸细胞构成,包膜完整.嗜酸细胞腺癌亦为腮腺多发,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涎腺肿瘤,局部复发(50%)、区域淋巴结转移(50%)和远处转移率(28.6%)都较高,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该肿瘤的诊断除依据常规病理特点外,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均可证明嗜酸细胞胞浆颗粒为大量线粒体,可辅助诊断,其中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因特异性强、简单易行更加适用.结论:涎腺嗜酸细胞肿瘤较少见,嗜酸细胞腺瘤预后较好,肿瘤切除后很少复发;嗜酸细胞腺癌预后差,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线粒体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结合文献探讨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1例病例并运用实验室检查、骨髓细胞形态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分析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结果 白细胞正常,轻度贫血,血小板减少,外周血及骨髓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多日.左移,骨髓原始细胞增多.结论 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外周血白细胞不增高,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可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成年人伴CD2表达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2 B-ALL)的免疫表型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及多种单克降抗体检测18例成年人CD+2B-ALL及68例CD-2 B-ALL患者的免疫表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CD+2 B-ALL的发病年龄明显小于CD-2 B-ALL,18例成年人CD+2 B-ALL的大部分表面标志物与CD-2 B-ALL相似,其中CD10表达水平[(73.78±26.67)%]高于CD-2 B-ALL[(52.84±3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CD33表达水平[(15.46±27.41)%]则低于CD-2 B-ALL[(31.15±2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P<0.05);所有B-ALL患者都高表达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2%(13/18)和80.9%(55/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P>0.05).CD+2 B-ALL的CD20阳性率明显低于CD-2 B-A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8,P<0.05).CD+2 B-ALL伴髓系抗原(CD13或CD33)表达率为44.4%(8/18),明显低于CD-2 B-ALL的72.1%(4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P<0.05).结论 成年人CD+2 B-ALL与CD-2 B-ALL具有相似的免疫表型,主要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转化,CD+2 B-ALL伴髓系抗原(CD13、CD33)及CD20表达明显低于CD2 B-ALL,提示成年人CD+2 B-ALL可能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及临床治疗疗效.方法 运用瑞特染色法、FAB细胞形态分类标准、流式细胞术(FCM)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遗传学染色体吉姆萨显带技术及RT-PCR技术对70例确认有t(8;21)与AML1-ETO融合基因双阳性的AML患者及70例正常染色体核型的AML患者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70例t(8;21)AML患者中M11例,M2 64例,M4 3例,无法分型的急性白血病(AL)2例;免疫表型分析发现CD13、CD33、CD34、CD117高表达,40%表达CD19,11%表达CD15,10%表达CD11b,7%表达CD7;遗传学显示50%的t(8;21)AML患者有附加染色体异常,主要为性染色体丢失、9q-及超二倍体;RT-PCR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100%阳性.CD+19t(8;21)AML患者完全缓解(CR)率72%,CD+19伴CD+7t(8;21)AML患者CR率为0,正常核型CR率31%.结论 t(8;21)AML患者主要在M2中集中出现,附加染色体异常较多见.CD19表达较高,而CD7表达极低,CD34、CD117高表达,这些抗原的表达可能与核型密切相关.CD+19是预后良好的指标,但同时出现CD+7,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活检样本病理改变特点及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以及EBV编码的小RNA(EBER)检测技术在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样本检测中的价值。方法应用HE、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EBER原位杂交技术,观察51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骨髓活检样本形态学改变及噬血现象,并检测EBV潜在膜蛋白1(LMP-1)、EBER及其他相关标志。结果51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中,49.0%(25/51)可见骨髓腔内造血细胞丰富,27.5%(14/51)各系造血细胞增生情况与本年龄段相符,23.5%(12/51)造血细胞减少和分布稀疏,较相同年龄患者应有的骨髓造血细胞减少明显。43.1%( 22/51)可以见到噬血现象。91.4%(32/35)见增生细胞表达CD68/KP-1,89.5%( 17/19)增生细胞表达CD68/PG-M1,提示单核细胞增生明显。所有病例进行EBER检测,51.0%( 26/51)阳性,41例同时进行LMP-1和EBER检测,其中46.3%(19/41)EBER阳性,而LMP-1全部阴性(Fisher精确概率法,P= 0.000)。结论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骨髓活检组织可以见到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及噬血现象。病理形态学的噬血现象有时较难判定,借助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细胞的增生很有意义。同时,采用EBER检测EBV对诊断的意义大于检测LMP-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报道1例以子宫附件浸润为首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评价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采用MICM标准确诊.形态学包括骨髓涂片、细胞化学染色、组织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和RHG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 该例患者确诊为AML-M2型.结论 AML可能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和细胞遗传学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结合文献复习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ABL)诊断、治疗和预后,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对2例经地西他滨(20 mg/m2,第1天至第5天)治疗的AB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经骨髓象及甲苯胺蓝染色、免疫分型及染色体等检查诊断为ABL,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但未达完全缓解.结论 ABL为罕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骨髓甲苯胺蓝染色、免疫分型及电镜对其诊断具有特异性,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疗效较差,预后不良.地西他滨及其他药物对ABL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hoi和Hans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有详细随访资料的DLBCL 99例,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bcl-2、bel-6、CD10、FOXP1、GCET1、MUM-1的表达情况.根据Choi和Hans两种分类法分别将所有病例分型.其中35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6基因重排情况.结果 按Hans分类法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21例,非GCB(nonGCB)型78例;按Choi分类法GCB型23例,nonGCB型76例.GCB型生存率明显优于nonGC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FOXP1蛋白阳性表达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1),GCET1阳性表达则与预后呈正相关(P=0.027).在35例DLBCL患者中.bcl-6基因重排阳性高发于nonGCB型患者,bcl-6基因重排与bcl-6蛋白的表达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Choi和Hans两种分类法免疫分型GCB型预后都优于nonGCB型.bcl-6、FOXP1、GCET1的表达与预后有相关性.Choi及Hans分类法对DLBCL的免疫分型、临床预后估计均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B细胞淋巴瘤根据免疫表型可分为不同亚型,且不同亚型侵袭度不同,预后也有很大差异.Cyclin D1是已被证实与肿瘤有最直接关系的细胞周期蛋白,在大多B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MC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边缘区淋巴瘤(MZ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等」中均有表达.多数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FL)、DLBCL等]都能可见易位活化的bcl-2表达增强.Cyclin D1及bcl-2作为B细胞淋巴瘤重要的细胞周期蛋白及抗凋亡基因,在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其检测及检测手段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白血病是最常见的恶性血液病,是生物学特征和临床异质性很大的疾病,准确的诊断是认识疾病的第一步.20世纪70年代之前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是唯一的诊断工具,此后逐渐发展为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细胞遗传学(常规细胞遗传学)、免疫表型[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FC)]、分子细胞遗传学[荧光原位杂交(FISH)、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子遗传学[大多数以聚合酶链反应(PCR)为基础的技术和测序]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总结中国儿童各类型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为其诊断的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97例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包括伯基特淋巴瘤(BL)8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8例、介于BL和DLBCL间的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BL/DLBCL)8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其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 BL的bcl-2和MUM1的阳性率分别为3%(2/66)和17%(12/71),DLBCL分别为50%(4/8)和63%(5/8),BL/DLBCL分别为50%(4/8)和63%(5/8).BL、DLBCL和BL/DLBCL的Ki-67平均值分别为(93±4.4)%、(83±14.3)%和(80±11.5)%.BL、DLBCL和BL/DLBCL的c-myc基因易位的比例分别为98%(79/81)、38%(3/8)和50%(4/8).38%(3/8)的DLBCL和25%(2/8)的BL/DLBCL存在bcl-6基因的多拷贝,BL与DLBCL之间、BL与BL/DLBCL之间bcl-2、MUM1和Ki-67平均值的差异及c-myc基因易位和bcl-6基因多拷贝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分型需要综合分析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儿童BL/DLBCL可能是DLBCL的一个亚型.CD10+、bcl-6+、bcl-2-、Ki-67>90%、伴有IGH/c-myc重排、不伴有bcl-2和bcl-6重排时,支持BL的诊断;bcl-2+、Ki-67为50%~90%,同时伴有bcl-6基因的多拷贝时,支持DLBCL或BL/DLBCL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加深对侵袭性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ANKL)临床与实验室特点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ANK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NKL临床多表现为高热,热峰≥38.6℃,肝、脾大,淋巴结肿大;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异常;血清铁蛋白、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骨髓中可发现一群免疫表型为CD+2、CD+56、HLA-DR(+)、CD-3的异常细胞;疾病在诊断时多已累及全身,短期内出现全身多系统、多脏器衰竭至死亡.结论 ANKL是一组临床进展迅速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预后差,死亡率高.骨髓异常细胞免疫表型检测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双表型急性白血病(BAL)的免疫表型.方法 采用四色FCM检测23例BAL患者的免疫表型.结果 23例BAL患者中有10例(43.4%)表达cCD3,16例(69.6%)表达cCD79a,20例(87.0%)表达cMPO,14例(60.9%)表达TdT,19例(82.6%)表达CD34,20例(87.0%)表达CD117,同时表达髓系和B系抗原者13例(56.5%),均共同表达cCD79a和cMPO;同时表达髓系和T系抗原者7例(30.4%),均共同表达cCD3和cMPO;同时表达T系和B系抗原者3例(13.04%),均共同表达cCD3和cCD79a.结论 cCD3、cCD79a、cMPO为系列特异性抗原标志,对诊断及鉴别BAL具有重要意义,FCM是目前诊断BAL特异口靠的方法,在临床白血病治疗和预后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免疫表型与疾病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54例经标准化疗至少2个疗程达完全缓解的AML(非M3)患者的四色流式细胞术细胞免疫表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22例复发AML患者发病时白血病细胞CD7、CD19、CD56、CD34、CD117、HLA-DR、CD11b、CD14、CD15、CD33、CD13的表达,同时与32例非复发AML患者的免疫表型进行对比.结果 22例复发患者AML抗原表达情况:CD7 27.3%,CD19 28.6%,CD56 81.8%,CD34 68.2%,CD117 90.0%,HLA-DR85.7%,CD11b 27.3%,CD14 14.3%,CD15 16.7%,CD33 95.5%,CD13 90.9%;32例非复发AML患者抗原表达情况:CD7 32.0%,CD19 8.0%,CD56 35.7%,CD34 64.0%,CD117 81.0%,HLA-DR91.3%,CD11b 43.5%,CD14 20.8%,CD15 28.6%.CD33 91.3%,CD13 92.0%;CD56表达与复发相关(RR=8.1,95%CI=1.2~53.2,P=0.021),其余各抗原与复发无相关性(P>0.05).结论 AML发病时白血病细胞CD56表达与疾病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