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伊马替尼(IM)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降低单药IM疗效欠佳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残留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IM联合G-CSF治疗11例IM治疗后Ph染色体转阴率≥35%的CML患者.起始治疗量为IM 400或600 mg/d,G-CSF 5μg·kg-1·d-1,皮下注射.白细胞计数≥30×109/L者,延迟或间断使用G-CSF直至白细胞<20×109/L.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外周血bcr-abl转录水平,治疗6个月后转录水平降低未超过0.5个对数(log)者,停用G-CSF.bcr-abl转录水平持续下降但仍未获得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者,继续使用该方案治疗1~6个月.结果 11例患者中9例出现bcr-abl转录水平的明显下降(包括7例下降>1个对数和2例下降>0.5个对数),2例出现bcr-abl转录水平的下降小于0.5个对数.7例下降>1个对数者,其中2例获得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5例原为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的患者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未出现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和治疗相关性死亡病例.结论 IM联合G-CSF方案治疗单药lM治疗反应欠佳的CML患者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血液病相关颅内出血(ICH)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医师的认识.方法 1998年1月至2010年5月发生的与原发血液病相关的ICH病例31例,回顾性分析其基础疾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ICH的血液病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多见,分别为13例和6例,多表现为头痛、烦躁、恶性呕吐和意识障碍,缺乏定位体征,影像学表现以渗血为主,CT与MRI诊断的符合率为60%(3/5),头颅MRI的ICH检出率高于CT.总病死率为71%(22/31),发热、白细胞>5×109/L、血小板<50×109/L、免疫球蛋白增高、凝血功能异常、全身多部位出血等是ICH的危险因素,具备≥2个危险因素者病死率为86.4%(19/22),显著高于有≤1个危险因素的患者病死率[33.3%(3/9)](x2=8.718,P=0.003).结论 血液病相关ICH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头颅MRI有助于提高血液病相关ICH诊断率,发热、白细胞>5×109/L、血小板<50×109/L、免疫球蛋白增高、凝血功能异常等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可导致血液病ICH患者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PBSCT)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方法及其效 果。方法 198名健康供者每天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10) μg/kg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第5天开始采集。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行单个核细胞( MNC)计数,流式细胞术(FCM)行CD34+细胞计数。分析供者性别、身高、年龄、采集当天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对动员采集效果的影响。结果所有供者均成功动员采集,采集当天的MNC计数平均为(4.19±1.96)×108/kg,CD34+细胞计数平均为(2.98±1.40) ×106/kg; MNC和CD34+细胞计数与供者性别、身高、年龄无关;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与MNC、CD34+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 0.9201,P=0.0035;r=0.8420,P= 0.0149);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20.0×109/L的供者比<20.0×109/L的供者采集效果更显著(F=4.688,P= 0.0013;F= 4.622,P=0.0006)。结论rhG-CSF动员的健康供者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是一项预测CD34+细胞采集数量的简单、可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病毒性脑炎患儿脑电图与脑脊液分析.方法:选取我院5年来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180例,分为三组:健康组、观察组(白细胞数>10×109/L)和对照组(白细胞数≤10×109/L)各60例,依次进行脑电图和脑脊液分析研究.结果:进行脑电图检查的患者中,脑电图异常率92%,脑脊液异常率49.8%,头颅CT异常率14.6%.进行脑脊液分析的患者中,健康组中脑脊液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改变者占67.5%.观察组中脑膜受累症状明显(58.9%)51/60,头痛的出现率为(89.9%)58/60,与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电图与脑脊液检查都对病毒性脑炎患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剂量依托泊苷(VP16)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恶性淋巴瘤患者动员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非霍奇金淋巴瘤30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VP16 1.2 g/m2分3 d静脉滴注,外周血白细胞降至最低点时给予G-CSF每天5μg/kg,分2次,皮下注射,直至采集结束.结果 VP16应用后12 d(10~15 d)开始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获得单个核细胞(MNC)7.8×108/kg[(5.2~11.3)×108/kg],CD+34细胞7.2×106/kg[(5.3~13.1)×106/kg] 18例患者采集1次,13例采集2次.所有患者移植后均恢复造血,外周血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2 d(9~18 d),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4d(10~21 d).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剂量VP16和G-CSF动员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干/祖细胞有效、安全,可获得满意的动员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结合文献探讨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1例病例并运用实验室检查、骨髓细胞形态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分析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结果 白细胞正常,轻度贫血,血小板减少,外周血及骨髓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多日.左移,骨髓原始细胞增多.结论 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外周血白细胞不增高,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可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CAG方案治疗低增生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9例低增生性AML患者采用CAG方案,阿柔比星(Acla)14 mg/m2,第1天至第4天,静脉注射;阿糖胞苷(Ara-C)10 mg/m2,第1天至第14天,每12 h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00μg/m2,第1天至第14天,皮下注射,并于第1次注射Ara-C之前12 h开始使用,最后一次注射Ara-C前12 h停用;当中性粒细胞>10×109/L时,暂时减少或停用G-CSF.结果 2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4例(48.3%),部分缓解(PR)7例(24.1%),总有效率72.4%,治疗失败(NR)7例,早期死亡1例.结论 CAG方案治疗低增生性AML安全有效,可有效缩短外周血粒细胞减少的时间,降低化疗相关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ATRA每天25mg/m2联合As2O310mg/d(联合组)治疗的35例APL患者达完全缓解(CR)时间、CR率、早期病死率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与单用As2O3 10 mg/d(单药组)治疗的33例进行比较.结果 联合组CR率为94.3%(33/35),与单药组[90.9%(30/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获得CR时间为26.1 d,短于单药组的30.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单药组APL分化综合征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早期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WBC组比中、低WBC组CR率低,死亡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WBC组与中W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2O3联合ATRA较单用As2O3治疗初诊APL获得CR时间短,WBC>10×109/L为预后不良的因素,APL分化综合征应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商品名:巨和粒)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确诊的常规化疗的恶性血液病30例,化疗后加用rhIL-11作为治疗组,并随机选取同期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例血小板减少程度、血小板≤100×109/L的持续天数、血小板输注次数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在化疗结束时血小板计数为(41.22±23.67)×109/L,化疗后1周及2 周时血小板计数分别为(82.22±46.72)×109/L及(119.67±34.12)×109/L;治疗组化疗期间输注血小板例数7例;治疗组在化疗结束后第7天及第14天时,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100×109/L)分别为12例(40.00%)和26例(86.6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结论 rhIL-11治疗细胞毒药物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安全、有效,值得在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米托蒽醌联合替尼泊苷(MT)方案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诱导缓解中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并观察疗效与白血病染色体核型的关系.方法 将33例M5患者按治疗史分两组:初治组23例(A组)、DA(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或HDA(三尖杉酯碱、柔红霉素和阿糖胞苷)1个疗程无效组10例(B组).按核型预后分两组:预后中等组29例(C组),预后不良组4例(D组),均采用MT方案2个疗程诱导缓解,分别统计4组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结果 MT方案对A、B组的M5诱导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83%(19/23)及60%(6/10),有效率达91%(21/23)及70%(7/10).C、D组CR率分别为83%(24/29)及25%(1/4),有效率为88%(26/29)及50%(2/4),其中复杂核型CR率为0(0/3),非复杂核型的11q23染色体异常患者一次化疗达CR率100%(4/4).MT方案对M5化疗后白细胞最低点在第(7±3)天出现,为(0.4±0.2)×109/L,白细胞<1×109/L时间达(8±5)d,未见化疗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MT方案简单有效、较安全,是治疗M5的较佳化疗方案,对1个疗程DA、HDA方案无效者亦可试用.MT方案化疗疗效与核型预后分组有关,对11q23染色体异常的M5患者疗效较好,对复杂核型患者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s2O3)、化疗联合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对40例采用ATRA、As2O3、化疗三联疗法治疗的AP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总体CR率92.5%(37/40),完全缓解所需中位时间27(22~61)d;白细胞≥10×109/L组CR率72.7%(8/11),白细胞<10×109/L组CR率100%(2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50,P=0.004);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仅1例发生维甲酸综合征.结论 ATRA、As2O3、化疗联合应用可作为APL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chrinic eosinophilic pneumonia,CEP)又称迁延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慢性嗜酸性肺炎,由Carrington在1969年首次描述.病程及肺部X线表现常较迁延,往往超过1个月,症状也较单纯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PIE)为重.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单纯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相似.有人认为它是Lffler综合征的一种类型.是寄生虫(钩虫、蛔虫等)和药物(呋喃妥因等)所致的变态反应,为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的一种消耗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锌尾矿中痕量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高氯酸-邻苯二甲酸氢钾介质中,于90 ℃水浴中加热,发现铅(Ⅱ)对碘酸钾氧化核固红的褪色反应有催化作用,据此建立了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铅的新方法。通过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确定最佳实验条件为:8.0 mL 1 g/L核固红(NFR)溶液,2.5 mL 0.02 mol/L HClO4,0.5 mL 0.02 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和1.5 mL 0.02 mol/L KIO3溶液。方法线性范围为4.0×10-5~4.4×10-3 g/L,检出限为3.0×10-6 g/L。实验表明,该催化反应为假一级反应,表观活化能Ea = 29.762 kJ/mol,反应表观速率常数K = 1.2×10-4 s-1。方法用于本地锌矿尾矿中铅含量的测定,测定值与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一致,相对标准偏差(n=9)为1.5% ~2.1%,加标回收率为98% ~ 10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健康供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分离方法.方法 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65%、75%)离心法,溶血后获得的细胞悬液经终浓度为10nmol/L的N-甲酞·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酸37℃孵育10min预处理,室温,2400g/r,20min离心分离.结果 分离获得的嗜酸性粒细胞包膜、颗粒、细胞核清晰,细胞结构完整;存活率(99.4±0.6)%,纯度(99.3±0.7)%,回收率(51.0±9.3)%.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可有效快速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57岁.2009年4月因"下肢疼痛3月余,诊断为急性白血病2月余"入我院.患者2006年4月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就诊,检查发现白细胞较低,为2.7×109/L,血小板、血红蛋白均正常.后血小板逐渐增高,最高达865×109/L.2007年3月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全片可见巨核细胞248个,产板巨10个,颗粒巨210个,裸核巨28个,血小板散在可见;骨髓活组织检查示:造血组织容量78%,不除外骨髓增殖性疾病病理改变,小梁组织红系、粒系增生活跃,未分化细胞散在易见;偶见粒系中幼阶段细胞片状分布,单核细胞片状分布,小巨核细胞易见;染色体核型分析(吉姆萨显带):46,X,Xq-(3/20)/46,XX(17/20).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诊断后患者未再就诊及治疗.2009年1月患者出现左侧小腿疼痛,后渐发展至双腿.超声检查未见明确血栓形成;查血常规发现三系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立足于嗜酸性粒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桂枝汤对哮喘大鼠心室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影响的变化,评价其对炎症细胞的影响,探讨桂枝汤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应用卵蛋白及氢氧化铝致敏后的SPF级大鼠分为分为:哮喘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桂枝汤治疗组、氨茶碱治疗组.后以卵蛋白雾化诱喘30分钟,隔天1次,连续7次.桂枝汤组、氨茶碱组于每次激发前分别胃饲桂枝汤与氨茶碱.后左心室取血1ml,作血细胞五分类计数.结果:哮喘组、氨茶碱组、桂枝汤组各细胞计数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别(P<0.05).桂枝汤组、氨茶碱组心室血细胞五分类的白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较哮喘组均有明显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桂枝汤组与氨茶碱组各计数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别.结论:桂枝汤能有效降低哮喘大鼠心室血细胞中的嗜酸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为临床应用桂枝汤防治支气管哮喘奠定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56岁.1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间断性发热、头痛,于2010年12月15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9.5℃,血压 110/75mmHg,神志清,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四肢肌张力正常,心肺查体无异常.血常规:WBC 12.1×109 L-1,中性粒细胞85%,餐后血糖11.1 mmol·L-1.腹部B超发现胆囊结石,考虑胆囊炎、糖尿病.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本院外一科病区.给予青霉素800万U、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0.2 g,静脉滴注,普通胰岛素12 U.3 d后,效果不佳,且出现意识障碍,转入神经内科.  相似文献   

18.
石钢GCr15SiMn轴承钢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永建  刘才  李会林 《特殊钢》2009,30(4):55-56
石钢通过60t电弧炉-LF(VD)精炼-300mm×360mm矩坯连铸-连轧工艺生产Φ90mm、Φ100mm、Φ105mm轴承钢GCr15SiMn(%:1.00C、0.5Si、1.0Mn、1.45Cr、0.02Al) 。通过电弧炉无渣出钢、LF精炼渣碱度≥3.5, VD处理和全程保护浇铸,低拉速(0.40~0.55m/min),弱二冷(0.18~0.25L/kg),电磁搅拌等工艺措施,使[O]≤8×10-6,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总级别2.5~3.0级,无发纹,疏松和偏析≤1.0级,碳化物不均匀性均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蒽环类药物(ATC)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44例初发APL患者均符合FAB分型诊断标准,其中25例行荧光原位免疫杂交(FISH)检查PML-RARα融合基因均为阳性.均以ATRA+As2O3双诱导,白细胞>15×109/L时,加用ATC,达完全缓解(CR)后,每月以ATC联合阿糖胞苷(Ara-C)化疗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继以ATC联合化疗、ATRA、As2O3序贯.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44例APL患者,早期死亡1例(诱导治疗1周死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颅内出血),43例达CR,CR率97.73%,获得CR的时间(27.3±5.2)d,43例目前均持续CR,25例初诊时PML-RAR α融合基因阳性者,巩固化疗结束时均转为阴性,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ATRA与As2O3联合ATC治疗APL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0.
水浴法合成了水溶性YVO4:Eu荧光纳米粒子,粒子溶液荧光强度大,荧光性能稳定。以YVO4:Eu粒子作荧光探针,基于Cr(Ⅵ)对YVO4:Eu粒子的荧光猝灭,建立了简单快速地定量测定痕量Cr(Ⅵ)的新方法。对Cr(Ⅵ)的测定条件及共存离子的干扰进行了考察,在最佳条件下,反应溶液中YVO4:Eu粒子荧光强度的对数值和Cr(Ⅵ)的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lgI=2.90-1.30×10-3c(c的单位:10-6mol/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7 1,线性范围为1.04×10-4~5.20×10-2g/L。方法的检出限为1.6×10-5g/L,RSD为1.7%(5.20×10-3g/L,n=11)。将方法用于测自来水样中Cr(Ⅵ),回收率为102%~109%。实验探讨了Cr(Ⅵ)对YVO4:Eu粒子荧光猝灭的机理,结果表明是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