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庄子》一书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创新思想及其设计方法。本文以此为题,探讨了庄子的创新思想:作者认为庄子提出的“人工”与“天工”的关系,“无以人灭天”,“不以人助天”的思想,以及“相天”与“合天”的理论,对于今天科学技术的创造性思维,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松尾芭蕉为例,通过探讨古典俳句研究的三个新维度,即心理学维度、“大数据”维度以及“环保旅行”维度,挖掘蕉风俳句的多维度内涵和时代价值,希冀为俳句的审美、创作和价值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3.
《庄子.秋水》篇中的“旋其面目”的理解迄今有“掉转头来”和“改变态度”两说,均不确。“旋其面目”当为转动面孔义,即摇头晃脑的动作,该身体动作在《庄子.秋水》篇中则用来表示恍悟自得之义。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科学课程人文性开发的观念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人文教育不能深化的现状,在批判科学主义的教学观念基础上,运用“生活认识论”、心理学的潜意识理论等研究成果,结合大学教学活动的实际,提出并论证了对大学科学课程进行人文性开发的三个观念性前提,即:在教学认识观上,要实现“科学认识观”向“生活认识观”转型:在知识观上,要注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并重;在课堂教学观上,要促进“逻辑叙述”与“暗示体验”结合.  相似文献   

5.
庄子认为世人趋之若鹜的"俗乐"只是浅薄的物欲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而且它反使人"役于物".庄子推崇的快乐境界为至乐,即与天地万物相感通,与自然和谐共处.要达到此境界,庄子指出的途径是遵循"无为"的方法与准则.庄子的快乐观反映了人类对自性生命的反思,以及对精神乐土的憧憬与追求.  相似文献   

6.
庄子从理论上丰富了“隐”的内涵和“避世”的途径。他认为人在乱世能够“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则可“不避世非,以与世俗处”。苏州园林文化所包涵的“隐”的思想就体现了庄子的“隐世”思想。  相似文献   

7.
《天下》篇是现存《庄子》三十三篇中很重要的一篇,其对当时的主要学派思想有着清晰概括及刻画,在本篇中,庄子从“道术”流变为“方术”的角度,对各家学派都作了评述。无论是将其置于整个庄子思想体系、还是将其置于整个先秦学术思想流变的大背景之下考察,该篇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史价值及意义。本文试从“道术”与“方术”的关系及庄子评述百家之学两方面对该篇作一个简要的梳理,以期更好的理解庄子思想及各家思想。  相似文献   

8.
墨辩的认知主体是“心”,《庄子》中的认知主体也是“心”,但内涵有极大差异;墨辩的认知主体强调其感官的官能、认知的意志以及感性与理性的认识能力,而《庄子》的“心”则强调以不带个别价值判断为其认知的原则。墨辩的认知客体,即是认知主体以外各种存在性的人事物,《庄子》则分为两个层次,其中形下的经验事物层次与墨辩的认知客体相同,但是其形上的“道”之层次,则有别于墨辩,而涉及到关于宇宙与人生方面的价值意涵。通过从认知主客体及其相互影响的层面分析墨庄认知模式的异同与互补关系,认为主客二元模式可成为主客一元模式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9.
赵音 《适用技术之窗》2008,(11):233-234
本论文从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概念着手,试图运用管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基本理论来论述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管理。通过对“课堂”、“教学”和“管理”概念的分析,明确了课堂管理所包括的三个方面,即协调师生关系、协调生生关系和优化课堂环境。在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联系子綦的“三籁”论与庄子笔下呈现的子綦的心路历程来解读庄子《齐物论》中“吾丧我”的含义。庄子在《齐物论》《人间世》等篇目中展示了子綦遭遇天人相忤后继续探索而最终得道的历程,《齐物论》中的子綦恰好处在由“人”而“天”的枢纽位置。“吾丧我”是指本真之“吾”对执于名利及形体的“我”所作的洗心之举。子綦的论“三籁”阐释了“吾丧我”的根据、过程及其指归。  相似文献   

11.
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态伦理理念。他认为自然之“德”乃是人类所效法的生命准则,要保有这种“常然”之“德”则需信守“无为”,尊重自然规律,持有“万物不伤”的生态保护理念,才能最终达到万物平等、和谐相处的理想王国——“至德之世”。  相似文献   

12.
玛丽亚.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思想19世纪传入我国,她的儿童观对我国的学前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先秦名家是战国时期的诸予百家之一,该学派主要以诠释“名”与“实”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并将之抽象逻辑化阐释国家管理。其治道思想以“正名”为宗旨,以“道用”为目标,以“定名”为行为标准,以“分离归一”为运行形态,以“名法统一”为约束机制,构成了名家思想的管理体系。以本质观、目标观、行为观、组织观、控制观等构建了管理型名家的治道模式。  相似文献   

14.
"哥"是近年来开始在青少年群体中高频出现的一个词,并从网络日渐蔓延到日常生活中。新兴的以"哥"自称的用法是当今青少年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而以"哥"称人具有了新的涵义。可以从邢福义先生提出的"表-里-值"三角理论,结合语言运用的心理原因来讨论分析"哥"字的流行成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画包含着丰富的用笔用墨等技巧,也包含着东方艺术的审美思想。论述了在传统山水画中,"积墨"与"用笔"相结合,能增加山水画的厚重美;"积墨"与"破墨"结合恰当,能使中国画产生虚静与空灵之美。指出当代山水画家"积墨"的创新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山水画的创作发展。  相似文献   

16.
立足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认清高校学院党委建设面临的问题,确立以明确学院党委职责、加强学院党政合作、提高学院党委工作水平为着眼点的建设思路,提出建立并完善"四个运行机制"、强化"三个服务职能"、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创新"四个活动载体"的工作创新路径,确保高校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7.
“媒介建构现实”包括建构的现实与如何建构的问题。虚拟性是媒介现实的根本特征,媒介活动的参与者在虚拟体验中获得了一种超越物理空间的心理“现场感”。学术界在研究媒介现实的建构路径时,往往立足于“媒介”、“个体”和“社会”的一端,因而也有了符号学范式、社会学范式和社会心理学范式,它们分别从媒介文本、社会结构和接受者的个体心理入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这三种范式以阐释性研究方法为主,有走向综合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父教育,母实业"的教育救国思想体系、面向社会大众的服务宗旨及"不自教育始"的社会实践观构成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的三大创新意向与行为特征。以科学的创新精神投身教育救国的时代洪流,以识时、求适的务实态度指导具体的社会实践,这是张謇探索教育规律、实现教育宗旨的根本途径,也是他职业教育思想至今生命不竭的源泉,为今天的科教兴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19.
在个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定位上,鲁迅始终将自己当作人民大众当中的一员,他从未将自己看成是高人一等的人。在鲁迅那里,对于个人的称赞,从来不是在等级制意义上,而是对于个体精神和个性的肯定。对于“众数”、多数人的批判;也不是在政治层面或等级制意义上的否定,而是批判其从众心理、缺乏独立意识和卑怯人格。鲁迅从不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个体有多么重要,他将名誉、地位看得很淡,在必要时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说鲁迅是民族魂,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这应该不是一个过誉的称号。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微课”的由来,并同“微格教学”作了比较.从微课制作手段不同,分析了其背后隐喻着不同的教育思想.基于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式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为我们构建具有终身学习观的学习型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随着下一代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等技术的普及,视频再造教育,让更多人受益的大众教育时代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