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宝钢一期焦炉烟气净化采用旋转喷雾半干法脱硫工艺(SDA)+袋式除尘系统+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工艺(SCR),于2016年10月投运;宝钢三期与四期焦炉烟气净化采用活性炭干法脱硫工艺+中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工艺,于2019年11月投运。从运行难度、脱硫脱硝效率、副产品处置、运行成本4个方面对2种工艺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石化扬子石化2.0 Mt/a重油催化装置配套建设的烟气除尘脱硫脱硝设施采用美国DUPONT-BELCO公司的钠法EDV脱硫工艺+臭氧LoTOxTM脱硝技术,将催化再生烟气净化后排放。烟气除尘脱硫脱硝装置投运后,各单元运行正常,净化烟气中SO_2、NO_x及颗粒物浓度分别降至34 mg/Nm~3,28 mg/Nm~3,18 mg/Nm~3,脱除率分别达到94.66%、86.85%及86.15%,减排效果具有良好,但装置运行中出现的相关难题仍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管束脱硫除尘装置设计,包括管束管材质与直径、烟气通过率、安装方式与密封板,后将管束脱硫除尘装置应用于某公司 1000 kt/a 氧化铝工程烟气脱硫装置。测试数据显示:管束装置综合脱硫效率可达 35.72 %,脱硫系统综合除尘效率可达 71.33 %。当入口 SO2含量低于 28000 mg/Nm3时,脱硫装置可达标排放;当入口 SO2含量低于 15000 mg/Nm3时,脱硫装置可达超低排放水平。管束脱硫除尘装置,可为后续高硫烟气净化处理工程提供一种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4.
针对脱硫塔直径小、烟气流速高,燃用高硫煤时烟气脱硫除尘难以超洁净排放的难题,以某300 MW火力发电机组为例,采用旋流雾化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进行改造,研究液气比、入口烟气温度对脱硫效率和除尘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旋流雾化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脱硫塔入口粉尘浓度为30 mg/Nm~3时,脱硫塔出口粉尘浓度实现小于5 mg/Nm~3的超洁净排放要求,不需在脱硫塔后加装湿电除尘器,即可在脱硫单塔协同完成脱硫除尘。在一定液气比下,烟气入口温度及SO2浓度对脱硫塔的效率影响不大,脱硫效率稳定在99. 29%以上,脱硫塔除尘效率高达90. 84%,旋流雾化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具有较好的工况适应性和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当前超低排放标准要求,着重介绍了中石化天津分公司炼油改造项目280万t/a催化裂化装置烟气脱硫脱硝设施工艺的选择与论证,最终确定采用SCR脱硝+钠法烟气除尘脱硫工艺,实现催化锅炉烟气多组分污染物协同净化处置,外排烟气颗粒物≤10 mg·Nm~(-3)、SO_2≤30 mg·Nm~(-3)、NO_x≤80 mg·Nm~(-3),为石化企业催化锅炉烟气净化脱硫脱硝一体化治理工艺选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烟气脱硫除尘技术是一种技术成熟且较为经济的应用技术.其中湿式脱硫除尘技术已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本文分析了几种常用湿法脱硫除尘工艺的脱硫机理、脱硫效率、脱硫成本及工艺特点等方面情况,重点介绍了旋流板塔双碱法烟气脱硫除尘技术的脱硫机理、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7.
文氏栅洗涤器除尘脱硫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双碱法脱硫技术 ,在自行设计的多通道文丘里洗涤器 (简称文氏栅洗涤器 )进行模拟燃煤烟气的除尘脱硫试验。其试验过程是 :先在三种不同喉部参数 (分别称为 1# ,2 # ,3 # )的文氏栅洗涤器进行除尘试验 ,经过优选后 ,在 2 #文氏栅洗涤器上进行脱硫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优选的 2 #文氏栅洗涤器有着较高的除尘脱硫效率。当文氏栅洗涤器的运行参数为 :pH =12、液气比为 0 .75L/m3、 [Na+ ]=0 .3mol/L、 [SO2 ]=12 0 0× 10 -6,文氏栅洗涤器的除尘效率大于 96 % ,脱硫效率大于 80 %。经过完善后可用作中小型燃煤锅炉烟气的除尘脱硫  相似文献   

8.
郑振晖  王红梅  闵航 《煤化工》2007,35(2):55-57
介绍了燃煤锅炉氨法烟气脱硫除尘技术,采用该技术对35t/h热电锅炉的原脱硫除尘系统进行改造,通过对改造后的脱硫效率、除尘效率等性能指标的考察,证明该工艺可实现脱硫、除尘一体化的目的,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喷雾干燥烟气脱硫工艺发明于上世纪70年代,玻璃窑厂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酸性气体,严重危害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根据玻璃熔窑的烟气特点和我国的国情,对传统的工艺进行改进,现已把喷雾干燥烟气脱硫工艺成功应用于玻璃熔窑上。排放烟气中SO2含量200mg/m3,脱硫效率达到90%以上,同时,排放烟尘含量40mg/m3,除尘效率达到99%。  相似文献   

10.
针对原锅炉除尘系统不具备脱硫功能的问题,采用钠钙双碱法烟气脱硫除尘技术对煤粉锅炉除尘装置进行了改造.对比了干法脱硫、半干法脱硫、湿法脱硫的工艺流程、脱硫效率、脱硫成本和污染程度;介绍了双碱法烟气脱硫除尘技术的脱硫原理、再生过程、除尘机理和工艺改造参数;对改造后的运行效果、经济效益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1.
王甲 《洁净煤技术》2016,(4):137-139
由于煤泥粒度细,干燥后气固分离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大量灰尘,必须对灰尘进行捕捉和分离;同时由于采用火力干燥,排放尾气必须经脱硫处理,才能保证尾气排放符合国家环保规定,因此除尘脱硫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除尘脱硫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制出了一种新型湿式脱硫除尘器。该除尘器采用湿式石灰石-石膏脱硫工艺脱硫,其脱硫基本原理为烟气所含SO2与生石灰浆液混合、反应、中和。工业应用表明:该除尘器结构简单,成本低,脱硫除尘效率较高,运行稳定,除尘效率达到97.8%,脱硫效率达到89%,设备阻力小于1 100 Pa,满足了烟尘排放标准,达到了干燥后气体的环保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催化裂化装置烟气脱硫主要工艺,对湿法脱硫工艺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催化裂化装置烟气的脱硫除尘宜采用德国GEABischoff公司开发的的EP-Absorber的烟气脱硫除尘技术.  相似文献   

13.
蒋伟华 《广州化工》2009,37(2):187-189
综合喷淋洗涤、文丘里高效混合、旋风分离、拦截除雾等功能结构特点,研究开发出一种高效率的除尘脱硫一体化设备。实验和工程实例表明,该设备除尘脱硫效率高,投资运行费用低,除尘效率达98%,脱硫效率大于80%。高效除尘脱硫一体化设备适用于中小锅炉的烟气除尘脱硫处理。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电石生产中原料烘干除尘系统中的烟气污染问题,合理利用现有烟气的热量和温度梯度,采用干法脱硫与低温脱硝工艺,结合布袋除尘工艺,实现烟气脱硫、脱硝,达标排放,确保安全环保生产。  相似文献   

15.
以国内某环保公司在玻璃窑采用的Multi-clean干法烟气净化工艺装置为例,介绍了玻璃窑烟气特点、工艺流程、设计参数以及取得的良好的环保排放指标,为玻璃窑烟气的脱硫脱销除尘综合治理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6.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关于我国脱硫技术与产品规范《花岗石类湿式烟气脱硫除尘装置》和《工业粉尘湿式除尘装置》技术标准 ,将于 2 0 0 0年 3月 1日起在全国实施。该标准规定了花岗石类湿式烟气脱硫除尘装置的脱硫效率、除尘效率、烟气折算阻力和液气比等技术性能指标要求和检验规则。这是我国首次制定该领域的技术标准。该标准由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并归口 ,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组织起草 ,并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锅炉炉窑消烟除尘委员会具体承担 ,浙江华特环保设备实业公司等单位为起草单位、华特公司总经理陈鸣楼研究员等为主要起…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提高造纸白泥综合利用效率,提出造纸白泥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处理技术,采用白泥与赤泥进行混合配比,并加入粘合剂以及润滑剂制备成脱硫剂对烟气进行脱硫处理,采用湿法除尘对烟气中的烟尘颗粒进行收集。通过实验对提出的脱硫技术的效果进行验证。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提出的方法对烟气进行脱硫处理时,烟气中残留的二氧化硫浓度较低,具备较为理想的脱硫性能。  相似文献   

18.
张旭  杨富 《中国水泥》2007,(6):69-71
1 循环硫化床干法脱硫工艺 干法脱硫基本上采用脱硫剂循环使用的方法。我们开发设计的与之配套的电除尘器脱硫工艺参见图1。从锅炉空气预热器排出的烟气,经过一级除尘器后进入回流式循环硫化床脱硫塔。净化的烟气从脱硫塔顶部排出进入二级除尘。由于脱硫塔有内部回流装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烟气净化固定床中的气—固反应、颗粒扩散、颗粒内传热、流场等主要特性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应于4 MW高倍率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烟气净化技术,并进行了后续相关工业性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锅炉80%~100%BMCR工况下,烟气经固定床协同处理后可达到超低排放要求;其中,脱硫效率可达98%以上,脱硝效率可达84%以上。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冶炼烟气制酸系统净化工序烟气复合高效除尘技术的工艺流程、关键设备及废水多层级循环减量技术。采用"高效降温湍冲塔+多能除尘洗涤塔+移热除尘增湿冷却塔+电除雾器"工艺除去烟气中氟、砷等有害杂质,通过水平衡分析,合理循环利用酸性废水,达到了高效除尘和废水减量的目的。该技术应用后烟气除尘效率提升0.5个百分点,净化指标达标率提升3.2个百分点,酸性废水减排4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