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苏北第三系油气田为已知区 ,应用NOAA气象卫星油气遥感技术 ,对江苏东部及相邻海区NOAA气象卫星资料进行了建模处理 ,并对该地区的油气遥感异常带 (异常密集区 )进行了解释与划分 ,其结果不但揭示了江苏东部及相邻海区第三系油气田的分布信息 ,而且还揭示了该地区碳酸盐岩的油气分布信息 ,同时也得到了油气化探资料的证实 ,从而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选区评价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NOAA气象卫星具有大面积探测油气田信息的能力,且地面分辨率可满足勘探选区的需要,根据油气遥感异常可以预测不同类型的油气田。苏北的油气遥感异常分布与真武等十几个油气田的勘探结果基本一致,洪泽凹陷厚油层的发现更验证了其可靠性。从控制油气遥感异常的地层和构造条件分析,预测洪泽凹陷的管镇和裴圩异常密集区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该区可能以分散的众多小圈闭为特征,受北北东向基底入字型断裂控制。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盆地东部前第三纪——早第三纪洼陷特征及油气前景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珠江口盆地前-早第三纪洼陷(指有一定沉积厚度的低凹及深陷地区,非构造单元)分为4种类型,即半地暂型、拗陷型、残留型及过渡型。着重对残留型和过渡型洼陷在地震剖面上反映的上、中、下三大构造层进行对比,认为下构造层为海相中生界,中构造层为陆相下第三系,上构造层为海相上第三系。研究了海相中生代地层的分布、结构、构造及含油气特征,指出东沙隆起东部及其相邻的潮汕拗陷东北部和珠一拗陷东部地区是寻找中生代海相油气藏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梁家楼油田沙二段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家楼油田是以开发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为主要目的层的油田,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发现了沙二段油层在不同区域零星分布。结合区域资料研究了梁家楼地区沙二段油气地质特征和油藏特征,指出本区沙二段为典型的小型隐蔽性油藏,主要油藏类型为反向屋脊断块遮挡油气藏和断层-岩性复合油藏,总结了油气成藏规律,提出“小构造,小断层控油”和油气分布“南多北少,南浅北深”的观点,对指导本区及相邻地区沙二段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齐家—泰康地区油气田规模及分布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延防  丛金山 《勘探家》1998,3(3):31-36
本文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及齐家-泰康地区的油气地质特征和油气田分布特点,建立了距离序列的GM(1,1)油气田规模预测模型,并根据该模型预测了研究区西部的构造油气储量及其分布,利用油田规模序列法预测了油气田单体储量及其序列。  相似文献   

6.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深层异常压力特征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21  
歧口凹陷是黄骅坳陷中一个主要的第三系富油气凹陷,沉积了厚逾万米的下第三系,上第三系 第四系,歧口凹陷深层的主体指3500米以深的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和部分东营组。该套地层是目前歧口凹陷的主要生油层系和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前人研究表明,歧口凹陷深层异常高压十分发育。异常高压与油气运移,聚集和油气分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马西油田的沙一下亚段压力系数高达1.5米,长芦油田沙三段压力系数为1.44-1.55。因此,异常压力的分布特征对于研究歧口凹陷油气运移和油气分布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利用平衡深度法研究歧口凹陷深层的异常压力特征及其分布,有关异常 压力 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已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含油气系统演化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柴达木盆地的中、新生界可划分出侏罗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三大含油气系统。其中侏罗系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资源各占一半,第三系是以含油为主的含油气系统,第四系是以含气为主的含油气系统。并对这三大含油气系统的形成及演化进行了分析。根据烃源岩及其生成油气的分布,划分出各含油气系统的分布范围: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分布在盆地北部,以北缘块断带为主的东西向展布的条带,向南可延至碱山、鸭湖、盐湖;第三系含油气系统以盆地西部——茫崖坳陷为主,向东可延至一里沟、红三旱四号、船形丘及黄石构造一带;而第四系含油气系统以盆地中-东部的三湖坳陷为主。  相似文献   

8.
柴北缘逆冲带侏罗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经过多年勘探,发现了以侏罗系为烃源岩的冷湖、南八仙及马北等油气田,通过对该地区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认为柴北缘侏罗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具有以下特点:烃源岩的分布、成烃演化及生烃中心的位置控制着油气相态的分布格局;古近纪晚期和新近纪中期是柴北缘地区油气运聚的关键时刻,燕山期发育的古隆起和早第三纪发育的构造带是控制油气运聚的重要构造因素;中、新生界之间发育规模较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第三系发育区域性分布的渗透性砂岩,为油气侧向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晚喜马拉雅期盆内主控断裂及其派生断层的强烈活动,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江汉石油科技》1991,1(1):62-62
南襄盆地南部的襄阳、枣阳凹陷在七十年代中、晚期曾对下第三系进行过油气勘探,但未发现油气田.直到去冬今春,我局物探公司在该地区又重新布置了8条地震测线,从目前已施工的7条测线取得的资料来看。两个凹陷的白垩系具有勘探远景.  相似文献   

10.
在苏北水网地区几个油气田所做的放射性热释光剂量测量结果表明:油气田上方地表存在热释光负异常(即低值异常),其异常的形态及展布与下伏油气田圈闭构造的平面形态及展布方向吻合。通过类比分析,指出储家楼油田西侧的角墩子构造为很好的含油气异常区,已被该构造上钻试油获得工业油流所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