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定边边底水油藏侧钻更新、调整加密的进一步深入,油藏砂体展布、油层分布及剩余油分布等油藏地质特征逐步清晰明朗,为进一步加强剩余油挖潜力度,提高储量的动用程度,2006年已经在A19、A20、定609三个区块实施了9口加密调整井,提高了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和采油速度;在措施的实施过程中,针对油井所处的部位,油层厚度及油层与底水的接触关系,我们摸索并制定了边底水油藏措施改造技术政策,选择适合油藏特点的措施方式和规模以及相应的工艺技术,以使措施效果得到较好的发挥,而尽量避免连通底水。必须考虑措施井在油藏所处部位、射孔段位置及完善程度、油层与底水的接触关系、剩余油层厚度及油水界面抬升状况等;对于休罗系注水开发油藏,由于受储层结构和沉积韵律的影响,往往油层底部水洗程度高,顶部剩余油相对富集,应通过开展周期性注水、脉冲注水有效利用垂向渗流,提高剩余油的动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桩西油田148块断块油藏复杂断块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油井能量下降,结蜡,油井压力下降快、单一的压裂无法有效解决油层改造的问题等,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试验,进一步配套了压裂改造油层、径向射孔技术、调整注水技术、自洗井清防蜡技术等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该断块的开发效果,改善了油层的渗流能力、补充了地层的能量、提高了油藏的驱替效率,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濮城油田文 51断块属于非均质多油层油藏 ,层间动用程度低 ,通过研究应用油井堵水、水井分调 ,水井降压增注、高能复合射孔等技术 ,改造油层、降低成本、挖潜二、三类储层剩余油。该油藏的开发经验 ,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状集油田经过20多年的开发,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近年来,随着油藏开发向差层潜力转移,大量进行油井堵水、水井层间调整工作,造成主力层井网极不完善,储量控制程度低。但是主力油层剩余可采储量基数大,仍是下步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濮城油田文51断块属于非均质多油层油藏,层间动用程度低,通过研究应用油井堵水、水井分调,水井降压增注、高能复合射孔等技术,改造油层、降低成本、挖潜二、三类储层剩余油。该油藏的开发经验,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水平井是通过扩大油层泄油面积,提高油井产量,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一项钻、完井技术。水平井技术于1928年起源于国外,八十年代开始工业化推广应用,主要应用在薄油层、块状稠油油藏、天然裂缝型油藏、边底水油藏等四种类型油藏的开发中。目前利用水平井开发薄油层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如何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技术来提高薄油层钻遇率是水平井技术应用面临的一个难题。以水平井技术推广应用为核心、以提高油井开发效果为目的,开展水平井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将成为辽河油田水平井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曙一区超稠油自1997年投入开发以来,随着开发水平的提高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井底温度、压力测试,油层动用程度测试,井间连通性测试及流体性质测试等。完善的油藏动态监测技术有效指导了油井增产措施及SAGD开发动态调整,有利促进了油藏开发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属于非均质多油层油藏,降低成本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了油井堵水、水井降压增注、高能复合射孔和双靶定向侧钻技术,改造了油层、补充地层能量、降低成本、挖潜剩余油。该油藏的开发经验,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谏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萨南开发区进入中后期开采阶段,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通过注水方案优化,确定剩余油挖潜上产方案。应用储层整体改造技术和化学调剖为主要手段并及时进行油藏监测,动态跟踪评价及注水方案调整来保证注采关系协调,发挥油井产能,同时提高油层的储量动用程度,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鉴于B油藏地质特征与开发特征在平面上的差异较大,经过长时间的注水开发,油藏已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阶段,以前主要以R_2M和ΔSP为基础建立的油层标准无法适应目前阶段分析油藏潜力对油层特征研究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分析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特征,需要对油层进行更进一步分类研究。于是。本次研究结合油藏的静态参数和动态资料,从油井的产液剖面资料入手,通过分析这些射孔井段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对油井产能的敏感性,发现油井产能与含油饱和度相关性最好(正相关)。采用含油饱和度将油层分成三类油层(一类油层S_o≥0.67;二类油层0.55≤S_o0.67;三类油层0.42≤S_o0.55),并分析了这三类油层在岩性、沉积微相、物性、生产动态的分类特征,对分类油层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和据此而计算的分类地质储量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油藏下步"挖潜增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天然水驱油藏边部具有较大的水体,而且油层具有较好的连通性及流动性。在油井生产过程中产量的递减主要是由于见水及见水后含水上升,采油指数随油相渗透率的下降而下降造成的,所以延长油井无水采油期对天然水驱油藏提高开发效果很重要。通过对油层射开程度的影响、油田实际生产情况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最终得到在同一构造位置、同一采液强度下油层的合理射开厚度,达到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薄层油藏开发过程中,油井纵向上大都穿越多个油层,而在油藏合采开发方案决策中,多层油藏合采层位组合主要基于开发油井时的层系划分原则,并没有对多层油藏开采中多层合采的划分方法进行系统、定量的研究,而研究多层油藏合采和分采的技术对策对划分薄层油藏的开发层系和确定单井采油方式具有明显的工程意义。实例分析表明,明确合采层间干扰因素及干扰程度,确定合理的技术对策,可指导现场工程人员科学、高效、迅捷地开发此类特殊油藏。  相似文献   

13.
古龙油田葡萄花油层属于低渗透油藏,构造继承性好,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发育零散,油水同层发育,受砂体规模、构造特征和物性特征的影响,油井注水受效类型多样,本文从油水井对应关系出发,通过对不同区块不同动态反应特征,对油井注水受效特征进行剖析和归纳总结,提出下步注水调整对策,指导类似油藏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4.
W油田是辽河油田整体开发的第一个海上中深层稠油区块,该区块自冷采投入开发以来见到了一定的产能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在勘探阶段,受海工条件限制,探井少,资料丰度低,对油藏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区块的全面开采,对油藏的地质特征认识与最初的ODP方案出现了较大差异,主力油层虽然储量比例大,但含油幅度变低,整个油藏基本处于油水过渡带,储量品味差,油井含水上升快,水淹快;非主力油层含油层系多、油藏类型多、油层分布不稳定、含油井段长、储量分散,资源品位差,开发难度大。因此,有必要针对区块冷产阶段的生产情况,对最初的ODP方案进行适应性评价,以便为区块的下步部署调整工作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海27块是原始含油饱和度较低厚层块状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经过多年的直井热采,底水锥进、边水突进和管外串槽导致油井水淹严重;通过二次开发方案调整,采用了水平井生产,使采油速度提高了10倍。但是在水平井生产过程中含水上升较快,致使该油田的生产日趋下降。对此,在充分认识该油藏在纵向上、横向上油层发育程度、注采连通关系、储集层流动单元等油藏特征的基础上,对油藏改为多点注汽冷采,同时对水平井进行化学堵水,提高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濮城低渗油藏现存井网适应性和注采井距进行研究和调查,在低渗油藏应力压敏性及低渗储层裂缝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低渗透储层特征,确定合理注采井距;利用油藏精细描述及相控剩余油研究对潜力进行再认识。并针对油藏注采井距大油井见效不明显的问题,立足于现有水井“实施逐层段前期培养注水”,经行加密调整及对油井实施压裂改造,有效动用潜力层,改善低渗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开发效果,加强工艺配套集成应用,实现油藏的稳产和上产。  相似文献   

17.
在油田开发中 ,生产井多为几个油层合采。了解每个单油层对合采井的产量贡献 ,对于识别油井窜槽或边水突进 ,制定和调整开发生产方案 ,优化油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我们在利用色谱指纹相关技术测定产液剖面 ,确定单油层的产能贡献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8.
油田生产过程中,当油井的产能下降时,应用油层的水力压裂技术措施,提高油层的渗透性,达到增产的效果。油井压裂技术措施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研究油井压裂技术措施,达到最佳的增产状态,不断提高油田开发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二类油藏较一类油藏渗透率低、孔隙度不高、砂体发育厚度小、储层物性差,但仍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为提高二类油藏聚驱采出程度,对其实施压裂措施,以达到油田稳产目标。对压裂井进行产能预测是压裂后油井经济评价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为现场油井压裂设计和施工奠定基础。将二类油藏细分为主力油层和薄差油层,分别对这两类油层不同时期(含水下降期、含水稳定期以及含水上升初期)进行压裂,以优选出主力油层与薄差油层最佳的压裂时期,为现场实施压裂增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苏德尔特油田贝16区块兴安岭油层属于含凝灰强水敏中低渗透油藏,构造继承性好,为湖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贝16区块兴安岭油层油井注水受效方向性较强,主要为近东西向,主要受沉积特征、构造特征和物性特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该区块注水受效特征的总结归纳,提出下步开发调整对策,指导类似油藏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