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2)
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品德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良好的理解能力是培养高尚品德的基础,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而且也可以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品德,因此应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本文将分析德育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探寻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12)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文化、认识文化、德育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中,教育部门对学生的德育素养越来越重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既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素材,也是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为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实现良好校园文化的塑造,就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机融合展开了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
小学时期是人的思想观念养成时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时代要求老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到小学生德育体系中去,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方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6)
德育管理是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难点。德育管理对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高尚品德的有效途径。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小学班级德育管理的开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实现了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内化和升华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基于作者的班主任德育工作实践,探讨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培养小学生品德素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13)
信息技术在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小学教育带来了崭新的教学体验。德育的宗旨是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基本素养,并将德育的重要性和科学知识一起深入小学生的思想观念里,使小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美德与科学文化知识并重。信息技术课程是很好的教学工具,作为德育的新载体,信息技术课程在展示德育教学多样性上相比传统的德育更具优势。信息技术对当代小学生的德育的辅助作用将大大提高德育的教学效果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9)
小学生正处在是非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德育并不单单是德育课教师的职责,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因为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之光。数学作为小学三大学科之一,数学教师要提升使命感,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可以接受德育的熏陶,提升小学生的道德修养。数学学科蕴含着科学求实、严谨认真、吃苦耐劳、刻苦钻研、探索创新、团队协作等德育教学素材,数学教师要结合这些德育素材,深度挖掘数学教学的德育价值,让小学生更加喜欢数学课,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9)
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宝库中耀眼的明珠,是中国最辉煌的文化遗产。古诗词学习是小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小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丰富自身古诗词的知识储备,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古诗词教学活力,提高小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1,(1)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小学德育的开展主要就是对小学生具备的心理品质及品德素质进行培养,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教育工作的重要负责人,其通常对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对小学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开展品德教育的路径进行探究,以促使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
积极心理学是以积极角度来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贯穿于小学生德育过程,有助于我们从品德心理学的角度,促进儿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协同发展,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指数,还能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心理学能为提升小学生德育管理有效性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8)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也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小学教师需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来进行德育渗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