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8)
家校共育是学校与家庭携手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教育行为。作为一线的教师,面对实际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唯有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在探索中反思、总结,才能提高家校共育的有效性,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7)
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与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部门提出了要在新形势下实现家校共育的教学方式,部分的学校已经对这方面进行相应的探索。家校共育对于当下的形式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这种实践方式可以帮助两个教育方共同了解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法发展情况,以便于更好地做出相应的措施。家校共育的实践需要学校积极地去制订方案,注重与家长的交流,推动新形势下家校共育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3)
家校共育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之一,对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此,首先分析了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成因,如学业因素、家庭因素、成长因素,而后从整合教育力量、健全教育链条、促进健康发展三个角度介绍了家校共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最后就如何开展家校共育提出了对策,包括立足学校主体、加强家风建设、密切家校联系、开展社会教育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8)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担负着学生启蒙教育的职责使命,并为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同时起到配合、补充学校教育的作用,而学校作为教育学生获取知识、规范学生道德行为的主要场所,有必要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沟通以及建立起家校共育的教学机制。文章以小学管理为例,首先分析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论述了家校合育的意义及途径,最终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
家校共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模式,现如今已经成为了推动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教学范式,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也能够给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保障。要想发挥家校共育的积极作用,必须保证家校间的密切沟通,但是传统的家校共育方法不论是在沟通成本还是合作结构与合作效果方面都存在着一定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则为家校共育的实现提供了保障,使得学校和家庭之间可以开展密切深度的沟通,共同为初中生的成长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8)
促进家校共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那么,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怎样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呢?本文作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4)
<正>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家长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家校共育,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一直致力于开展让教师、家长、学生乐于接受的多种家校共育活动,其中"亲子共读"就是一种有效的共育形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我们在探索亲子共读的过程中,逐渐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1)
伴随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信息工具。农村小学的家校共育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指导下,给家长和学校搭建起一道沟通的桥梁,使农村小学与学生家长间能够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让有效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学校与家长间拧成一股绳,形成家校共育的教育力量,以达到提高农村小学家校共育水平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0)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或是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真正地培养人。"在进入新时代以来,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少学校和家长所思考的问题。对于孩子的教育既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同时还要需要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这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校的教育工作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又依赖于学校的不断指导。因此只有秉持家校共育的发展理念才能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展翅飞翔。在家校共育的合作下,会达到1+1>2的效果,让祖国的花朵更加灿烂美丽。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8)
小学教育状态下的家校共育模式做出了十分显著的改良,主要体现在依据了与"互联网+"平台的共育模式,但在共育模式中经常暴露出教育方式的缺陷性,比如"互联网+"不具备多元化的信息传递路径,信息构建仍然存在局限性,校方与学生的关系仍然停留在"管理"方面,未能使教育真正人性化,切实为小学培养有用人才。"互联网+"使沟通更加便捷,但弊端因素又使家校共育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这需要小学教育进一步提高认识,并重点关注家校共育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