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关于"数感"的诠释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低年级是培养学生数感非常重要的时期,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总结以下几个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7)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第一次将数感作为新课程标准十个核心概念的首要概念,并明确规定应为学生掌握的核心内容,需要培养的核心数学素养,可见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数感的培养缺乏应有的认识,往往只是教给学生有关对数的认识、数的计算和数的应用方面的知识,缺乏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亦或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4)
<正>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几何直观是2011版新课标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新增的一项核心内容。新修订的课标要求从小学开始,教师应该尽可能强化几何直观教学,能充分利用几何直观来揭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6)
数感对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学校数学教学的一项教学目标。学校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加快学生数学思维的构建。教师可从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5):84-87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数感"作为十大核心素养之一,并详细阐述了数感的内涵。数感主要是指数与数量、数理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就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而言,数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数学核心素养的支点。而手指在数感的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大胆估测、数形结合"这四方面来谈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根植于学生的数学素养,彰显数感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7)
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明确指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建立在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上,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可见,如何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理念,什么是"数感"呢?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笔者从数感的"内涵"、培养及实践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
数感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或自动化的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应做到帮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培养数感,在动手实验中培养数感,在估算中培养数感,在游戏活动中培养数感。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2)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标准答案"、教育观念、教学评比、价值观念、师资水平等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数感培养不被重视,也缺少一定的培养方法,根据《国家教学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十几年的工作实际,分析了制约农村学生数感培养因素,提出了数感培养几个途径,既是个人教学心得,也是对生活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23)
如何把微课与初中化学教学有机结合,是初中化学教师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灵活地应用微课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把微课应用在"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教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化学中考复习教学中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微课仍然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不能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着辅助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