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1,(12)
数形结合思想是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之间的转换,将抽象的数学与直观的图形结合在一起,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以"数"助"形",以"形"助"数",可以使许多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化。文章基于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的基本概念和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16)
"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基本对象,利用"数形结合"方法能使"数"和"形"统一起来,借助于"形"的直观来理解抽象的"数",运用"数"与"式"来细致入微地刻画"形"的特征,直观与抽象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从而顺利、有效地解决问题。文章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数与形》为例,从"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三个方面谈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6)
数形结合思想是初中阶段学习数学的常见思维,这种思维能够形象直观地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表达出来,利用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可从几个经典的数学问题展开讨论,简要分析在初中阶段"数形结合"思维在数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4)
数与形是两个联系紧密,相互之间可进行精妙转化的基本概念,是数学科目中兼具实用价值与魅力之所在。由于初中生恰好处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恰恰需要一个合适的工具进行引导与提升。数形结合就是通过直观、生动的图形来揭示数量关系,或者通过已知的数学工具,反向推导图像模型。这对于学生而言,相当于给了他一台简化问题的处理器,同时又给了他一把建造恢弘建筑的工具。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讲求合理的方法,还需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循循善诱。因此,从结合现实情境到以"形"转"数",再到以"数"转"形"三个方面来阐述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融合方法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3)
<正>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灵魂,而数形结合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应用极为广泛,它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因此它也越来越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一、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数形结合思想是对数学问题规律的认识,是无数前人在多少年的数学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根本方法。数与形是不可分离的,只有当它们共同存在时,才会使人更加方便地研究数学。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他还幽默地告诉大家不要"得意忘形"。由此说明,在解决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1)
文章介绍了数形结合思想悠久的历史、及如何在初中教学中活用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学会"以形助数","以数解形",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是每一位从事数学教育工作者该思考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9)
<正>数形结合就是建立在数形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抓住数与形之间本质上的联系,以"形"直观的表达数,以"数"精确的研究形的思想方法。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图形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虑,既分析其代数意义,又揭示其几何直观,使数量的精确刻画与空间形式的直观形象巧妙、和谐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找解题思路的一种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效思想。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缺形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1)
计算教学抽象、枯燥。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可运用"数形结合",通过以形感知,理解算式意义;以形促思,探究计算算理;以形建模,掌握计算法则的方式,促使学生对运算意义的正确理解,领会运算算理,使形象思维与抽象运算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0)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课程中最大的两个知识领域,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数与代数"相关知识比较抽象,"空间与图形"相关知识则比较形象,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某一类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可以借助于另一类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使得抽象与形象完美结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渗透和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26)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与形(例1)"一课为例,对如何使学生在数形结合下感受数学的魅力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一些收获与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