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8)
2016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培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培智学校的教学指明了方向,综合性学习作为生活语文学科的一个领域,是知识能力向生活迁移、理论到实践的检验的重要途径。以我国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为例,介绍了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落实综合性学习领域目标,探索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模式和策略。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选材视角恰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环节设计巧妙、评价适宜、教师引导到位,并给学生充足的展示空间,综合性学习将是多学科融合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展现的重要方式,将会大大提高智障学生的自信心,为其回归社会、参与社区生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36)
为培养培智中年级学生基本生活适应能力,文章通过论述创设情境、分层教学、组织竞赛等多种途径,论证了使用培智中年级生活适应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了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堂教学的实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2)
特殊教育学校又称培智学校,其办学特色是寓教于乐、育残成才,让培智学校学生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知识、学技能,继而为日后自食其力奠定良好基础。其中,生活适应能力就是培智学校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多数学生因出生患有一些先天性疾病导致其生活适应能力非常差,无法健康快乐地生活,所以培智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那如何培养培智学校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呢?开展生活适应课至关重要。结合现实情况谈谈自身的一些粗浅看法,以期着眼未来生活需求,为培智学校学生自我实现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3)
自理能力是贯穿人的一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近年来,随着社会以及国家对残疾人群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培智寄宿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课外活动、课堂教学、宿舍指导等途径,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增强培智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教给培智儿童生活自理的技巧,巩固培智儿童的生活自理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21)
新时代,我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残障儿童的教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培智儿童教育中,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他们与正常人群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更多的爱心人士进行帮忙。培智儿童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培智学校要根据培智儿童不同的个性开展个性化教育,促进培智儿童的个人发展。对培智儿童个别化教育实践与反思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培智学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12)
智障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培智学校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而小学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社会情感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基础知识的传授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让智障生在语文课堂上掌握一定的生活生存技能。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7)
数学实践活动是联系数学和生活的桥梁,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同时挖掘了他们的潜能,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5)
将线描画应用于培智学校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智力障碍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其精细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在智力障碍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分析了培智学校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发展线描画教学、推动培智学校美术教学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3)
生物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综合性新型学科。可以从课外实践活动对合格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出发,分析目前课外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不足,制订合理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方案,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原则等,为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素养、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具备一定创新思维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生物技术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38)
从社会生活情境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适合培智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模式,构建适合培智学校教育特色的情境化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培养智力障碍学生从事简单家务劳动、自我保护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