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11):33-34
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既不是教师教的"过程与方法",也不是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而是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作为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其达成的路径是教师之教:研读文本,洞察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学生之学:基于已知,体验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师生教学:创设情境,演绎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重建"与"改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概念完全不同。前者是"推倒重来",用的是推土机,简单粗暴;后者是"爱护有加",用的是绣花针,精雕细琢。城市扩张和传统产业衰败,使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的旧工业建筑沉淀下来。这些旧工业建筑并不一定都是"遗产",都要作为"文物"来进行保护,更多的还是需要在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理念下进行资源的再利用。本期编者以工业遗产保护和旧工业厂房改造利用为主题。在宏观层面,J(u|¨)rgen Rosemann介绍了欧洲城市和住宅从重建到改建的过程;刘伯英介绍了亚洲工业遗产保护区域网络发展的最新动态;朱晓明详细介绍了英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政策和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
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它既是"言"(文章的语言材料,即字词句本身),又是"文"(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传统文化等人文因素)。"文"和"言"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文言文教学中,关于"言"的教学,应强化梳理,注重有效积累;关于"文"的教学,应细加挖掘,凸显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4.
《建筑》2015,(17)
<正>"具体""有效"可以缚住细节处的"魔鬼",彰显的是民族理性:你懒得思维、推理、负责,习惯推脱,必然不关心细节,而细节就是"蚁穴"!—编者语古人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酷烈之祸多起于玩忽之人,盛满之功常败于细微之事"说,揭示了细节与整体的关联。外国民谣说,失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只马掌,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国王;损了一位国王,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民谣道出了细节差池导致整体溃败的遗恨。现今的大量鲜活案例,更印证了细节管理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5)
<正>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作者(文本)、编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一篇文章,从普通文章变为教学内容,是经过编者审视安排的,其中的教学元素是藏在编者心中的,在变成学生的"学料"之前,会有很多可能性的选取、组织和落实的方向、方法,若要尽可能高质量的确定合宜的"学料",就需要教师在教前充分而恰到的解读,站在四个角度,研读提炼,融合提升。1.站在作者的角度研读作者在写作本文时是处于什么阶段(年龄、身份、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18)
<正>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关键环节,然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共性的问题是:教学设计重阅读策略指导、词句理解,轻文脉结构、写作技巧等的分析,把英语教学中的读和写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只会应试,表达干瘪、缺乏灵性;尤其是学生书面表达不能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大量阅读积累无法有效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英语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以读促写"课型,通过把英语读和写技能训练有机整合,即语言输入和输出巧妙结合起来,"以读促写",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9)
《孔乙己》在词句上有多处反复,如"笑"、"还欠十九个钱呢"等。教学时,尝试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词句在小说中的反复,带领其深入文本。反复出现的"笑",反映出"看客"们的冷漠和恶毒,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反复出现的"还欠十九个钱呢",可以从中窥探孔乙己的全部悲剧,感受鲁迅的讽刺和悲悯。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5)
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思考、实践、探索、交流,充分展示思维活动过程,并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和表达。倾听学生不仅要知其"表",更要明其"里"——听其言、观其行、思其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放手",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倾听学生的探究、错误、反思等。还要学会"捕捉",帮助学生实现突破:倾听"后续之音",引导学生"把话说完";倾听"弦外之声",抓住机会解答疑惑;倾听"创新之言",及时提升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5)
《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是解读这个文本无法绕过的。根据比喻论证的两大特点(一要"用形象的比喻",二能"加强对观点的证明"),通过对文本相关段落以及字词句的分析,认为"大宅子"是举例论证而非比喻论证。依循全文的逻辑,"大宅子"应是指"外国文化"而非"文化遗产";而单看"大宅子"那段文字,又确实是在说遗产问题。这似乎是一点小小的瑕疵。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4)
<正>之前总有这样的教学误区,"阅读"就是"阅读",单纯地指导学生怎样将文章读懂,怎样将文本中出现的词句记住。同样,"写"就是"写",单纯地从写作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怎样将语句搬弄通顺,怎样把情感抒发流畅。其实"读"与"写"不分家,"读"与"写"可以水乳交融。在阅读教学时,及时捕捉"写"的训练点,既练了笔,又将阅读往深处漫溯。一、将"写"设在"问"处,使"写"有的放矢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看,还要让学生学会问。"问",可以将阅读由表层推向内核;还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给"写"提供可能。在学习《诺贝尔》一课中,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