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防治灌区土壤盐碱化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地表水灌区盐碱化的原因在于灌溉用水过量,地下水位上升,使潜水蒸发表土积盐加剧。防治灌区土壤盐碱化,应当按农业用水量调控灌溉水量,调控根层土壤盐渍度不超过作物耐盐度及地下水埋深在适宜动态。黄淮海平原,河南人民胜利渠、陕西泾惠渠、新疆五家渠等灌区的实践表明,实行井渠结合,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是防治灌区盐碱化、充分发挥水资源效益的根本途径。建议适当减少引黄水量,黄淮平原可不引黄发展井灌;在地表水灌区积极开发利用地下水;在灌区对地表水地下水优化调度,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
防治灌区土壤盐碱化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河水灌区盐碱化的原因在于灌溉用水过量,地下水位上升,使潜水蒸发表土积盐加剧。防治灌区土壤盐碱化,应当对灌溉水量进行调控,使根层土壤盐渍度不超过作物耐盐度、地下水埋深在适宜动态。黄淮海平原,河南人民胜利渠、陕西泾惠渠、新疆五家渠等灌区的实践表明,实行井渠结合,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是防治灌区盐碱化、充分发挥水资源效益的根本途径。建议适当减少引黄水量,黄淮平原可不引黄发展井灌;在河水灌区积极开发利用地下水;在灌区对地表水、地下水优化调度,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3.
宁夏平罗县井渠结合灌区地下水盐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综合治理井渠结合灌区土壤盐碱化为目标,针对宁夏平罗县井渠结合灌区下游灌水难、排水难和盐碱化严重等问题,采用渠灌井排、井沟联合使用等措施,对作物进行适量和适时灌溉,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并监测井渠结合灌溉条件下田间土壤含盐量、地下水矿化度和水位埋深的变化情况,分析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井渠结合灌溉对降低地下水位效果显著。以黄河水为主要灌溉水源的宁夏银北自流灌区,地下水矿化度变化幅度较小;灌溉后的土壤表层含盐量骤降,0~40 cm土层的盐分变化较大;土壤盐分与地下水矿化度具有较强的线性正相关性,与地下水埋深呈负相关。研究成果对干旱半干旱区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盐碱地改良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土壤盐碱化是制约巴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壤盐碱化的形成,与灌区特有的干旱气候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及不良的农业措施有关。其中灌区秋季储水灌溉(以下简称秋浇)对防治土壤盐碱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试从改变灌溉方法,减少地下水补给方面谈一孔之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青铜峡灌区引黄用水与地下水位响应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青铜峡灌区引黄用水与地下水位响应关系,对于查明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关键因子并采取措施,缓解土壤盐碱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维持灌区可持续发展及灌区生态健康和环境友好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灌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与引黄用水的响应关系,得出青铜峡灌区年内地下水埋深与引黄水量存在着密切的负相关关系,说明灌区引黄水量变化是地下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浅层含盐地下水是造成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因素,地下水的升降变化又直接影响着土壤盐碱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地下水位升降变化,主要是浅层潜水受到了灌溉水的补给而上升,受到蒸发作用(包括蒸腾作用)而下降。另外降雨和土壤冻结亦是促成潜水处于不稳定动态平衡的基本要素。(排水因素另论,此文没有计及)。根据现有资料说明,河套灌区为山前陷落盆地,处于封闭状态。地下水含水层厚在500米  相似文献   

7.
泾惠渠灌区农业灌溉是区域地下水消耗的主要原因,研究该灌区农业生产活动对区域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对调整区域农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分析灌区作物用水的基础上,利用1977~2011年降水及灌溉等资料,分析同期区域地下水位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伴随着灌区降水量的减少和节水工程的实施,降水入渗补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作为灌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的地表引水灌溉及渠系渗漏补给量也大大减少,加之人工开采量的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灌溉供需矛盾,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剧烈下降。  相似文献   

8.
河套灌区地处干旱地带,年降雨量为130~220毫米,农、牧业生产主要靠引黄灌溉。黄河是河套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也是河套灌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由于多年来灌区不配套,灌的多排的少,致使地下水位不断抬高,土壤盐碱化逐年加重,成为阻碍河套农、牧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水量平衡"理论这一调控地下水位的手段,论述了如何解决引黄灌溉突出的泥沙问题和次生盐碱化问题。研究灌区中地下水的水量平衡,查明影响地下水位消涨的因素,从而拟定出调控地下水状况的方法,以便将地下水位保持在适于土地高产稳产要求的深度。  相似文献   

10.
如何合理利用再生水资源是解决再生水灌区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北京市郊区再生水灌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灌区水文气象、水量平衡状况、水利工程、作物种植结构及灌溉水源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再生水灌区多水源联合调度的关键技术问题,制定了不同典型年灌区多水源联合调度方案:运用实验观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等技术.对灌区在不同的再生水利用率和南水北调水引入情景下.研究了灌区地下水位响应规律、土壤次生盐渍化调控机理等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成果可为再生水灌区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合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随着再生水灌区再生水利用率逐步提高,灌区内的地下水位逐步抬升.为避免由于地下水位过高而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必须根据再生水利用率的不同,每年需开采出相应的置换的浅层地下水资源,以控制灌区内的地下水埋深。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受地下水埋深与矿化度影响的极度干旱荒漠区土地盐碱化转变概率,选定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灌区(简称"景电灌区")为研究区,分别利用ArcGIS空间插值中的反距离权重法、样条函数法、趋势面法及普通克里金法对2017年的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监测数据进行插值,结合误差矩阵选取最优插值方法,并对研究区1994、2008和2017年三期监测数据进行插值分析,再通过重分类消除量纲进行叠加,将土地盐碱化难易程度划分为5级,分析了研究区土地盐碱化转变概率。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平均值在1994年至2017年间呈不断上升趋势,灌区土地盐碱化转变概率西南低东北高,地下水埋深较深区域不易形成盐碱地,地下水埋深较浅区域,矿化度越大越易形成盐碱地,研究可为干旱荒漠区区域地下水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宁夏青铜峡河西灌区灌排模式对比研究(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宁夏青铜峡河西灌区现有的几种灌排模式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主要分析了渠灌沟排、井渠结合灌溉、暗管排水等 3种灌排模式的优缺点 ,指出不同灌排模式对降低地下水位、改造盐碱地的作用 ,分析了 3种灌排模式对水资源利用的利弊。提出青铜峡河西灌区适宜的灌排模式为 :山前洪积倾斜平原 (洪积扇 ) ,部分地区采用扬水灌溉 ,随着灌区的开发 ,可采用井渠灌溉措施 ;冲洪积倾斜平原 (高阶地 )面积较小 ,适合于发展井渠结合灌溉 ;黄河冲积平原 ,青铜峡至永宁段 ,可采用渠灌沟排模式 ,永宁至石嘴山段 ,应因地制宜选择井渠结合灌溉和暗管排水措施。  相似文献   

13.
位于大项子山航电枢纽上游松花江北岸的低、高漫滩区上的腰堡灌区,具有地形狭长临江、岩层透水性良好、地下水埋深浅、与江水位和高阶地水力联系密切等特点,使得由江水位升高引起的两岸地下水位壅高浸没现象备受关注,随之而来的次生盐渍化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在梳理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的基础上,根据该区舍水层结构特征及地下水位、地...  相似文献   

14.
基于WET的红寺堡灌区土壤盐渍化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宁夏中北部黄河灌区的土壤盐渍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宁夏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红寺堡灌区是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重点开发的新灌区,土壤盐渍化问题尤为严重,急需治理改良。本文分析了潜水位埋深、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等与土壤盐渍化的关系;同时,在宁夏首次应用WET土壤水分温度电导率速测仪(以下简称WET)测试了灌区土壤的电导率等参数,对土壤盐渍化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红寺堡灌区,潜水埋深自北向南逐渐增大,TDS浓度自北向南逐渐减小,全盐量的变化也是由北向南逐渐减小。地下水位埋深浅,地下水TDS值高的区域土壤盐渍化严重。在红寺堡镇、海子塘、甜水河脑及上游地段土壤全盐量达到了区内最大值,这些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其中甜水河脑及上游地段属于重盐渍化区。  相似文献   

15.
选取叶尔羌河灌区中3个子灌区(莎车、巴楚和麦盖提灌区)的35眼地下水位观测井的月观测数据以及径流量、降水量、实际蒸散发、地表水灌溉用水量和地下水开采量等数据,基于敏感性分析和相对贡献率研究灌区2006-2017年地下水埋深变化及导致其变化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在3个子灌区中,地下水埋深变化最大的为巴楚灌区,莎车子和麦盖提灌区的地下水埋深波动较小;相比莎车子灌区,巴楚和麦盖提灌区地下水埋深受农业生产季节的影响更为显著;叶尔羌河灌区地下水埋深加深的主导因子是地下水的超采,且与灌区的地理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6.
王金凤  周维博 《人民黄河》2012,34(6):108-110
为了节约灌溉水资源,利用实验室内相关装置模拟浅层地下水条件,对沪油15号油菜施以不同灌水方式,研究了不同灌水方式下作物与浅层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在表层6 cm深度土壤,不同灌水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的差异非常明显,这些差异与地下水条件无关;在稍深一些的20 cm土层深度处,在无地下水处理的交替灌溉条件下,很难看出不同灌水沟下土壤含水量的波动变化。这说明在有浅层地下水的情况下,对作物进行交替灌溉能够促使作物更有效地利用浅层地下水。  相似文献   

17.
武威盆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地下水位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ArcGIS中UK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内陆区石羊河流域中游武威盆地1983-1999年的地下水位变化.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位分布由西南向东北递减,且在20世纪90年代其地下水位的下降趋势明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了农耕地、河流边缘、城镇、沙漠边缘、草地、林地等6种不同的土地类型在这近20年的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及其年均降幅.结果表明,不同土地类型的地下水位埋深的年均降幅并不相同,依次是:城镇最大;农耕地和草地次之;沙漠边缘和河流边缘地区较小;林地最小.  相似文献   

18.
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理论,结合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贺兰县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位年际变化无明显上升或下降的趋势,这表明研究区地下水补径排条件近年来变化不大。受灌溉和降雨的影响,研究区地下水位变化主要表现为一年的显著周期。将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应用于地下水位动态预测,可以了解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和周期性。该法计算简单,所需资料较少,短期预测精度较高。但是在实际应用时,数据需要不断及时更新。同时由于没有考虑地下水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未来突变情况,应用时受到了一定限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In regions where water is more scarce than land, the water productivity concept (e.g. crop yield per unit of water utilized) provides a useful framework to analyse crop production increase or water savings in irrigated agriculture. Generic crop and soil models were applied at field and regional scale, together with geographical and satellite data to analyse water productivity in Sirsa District (India). In this district certain parts show a serious decline in groundwater levels and water shortage, while other parts experience a serious rise of groundwater levels, causing waterlogging and salinization. The regional analysis showed a larg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water productivity, net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salinization. Scenario analysis showed that improved crop husbandry, reallocation of canal water from fresh to saline groundwater areas and reduction of seepage losses in saline groundwater areas a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ncrease the overall water productivity and to attain sustainable irrigation in Sirsa Distri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