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世界上仍根据油气有机生成说(沉积-运移)对油气进行预测和勘探。但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热力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资料证实,可能存在着地幔生成的烃类(B.C.祖布科夫,2000)。这些具有定量特征的资料确保了油气有机成因说的科学性。本文并不涉及油气成因2种基本学说的争论,而是以东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地台的涅普斯克-鲍图奥宾台背斜及其周围不同年代的大陆裂谷)为例,分析油气无机成因的标志并关注改变该地区油气资源勘探战略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从无机观点论述了天然气的成因。综述了Gold的天然气“地球深部成因”学说。介绍了目前世界上已经完钻的超深井及其新发现,认为应加强深部天然气的勘探。  相似文献   

3.
对石油与天然气成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油与天然气成因无机说和有机说所持证据以及实际勘探资料进行深入辩证的分析,认为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统一的,即有无机成因的油气,也有有有机成因的油气,它们都是自然界元素不断循环过程中的的一种中间产物。由于二者在生成环境、产出状态上的差异,被发现的几率就会不同。对不同成因油气资源的勘探应采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基于这种勘探思想,人们将会在更大范围的领域发现更多类型的油气资源,为石油工业提供更折后备资源会储量。  相似文献   

4.
地球深层天然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天然气成因学说、地球深层天然气研究状况和一些国家超深钻探计划的文献调查结果,认为研究开发地球深层天然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油气形成的地幔脱气说、费-托法合成以及板块构造中油气费-托合成的可能方式、接触变质形成油气的机理以及条件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油气地质勘探的最新进展和地质条件.提出我国今后找寻无机成因油气藏新方向是深断裂油气藏、深层油气藏和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火成岩油气藏的烃源、成藏机理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回顾了国内外火成岩油气藏的研究进展。指出,尽管目前已发现的具有商业价值的火成岩油气藏以有机成因为主,但对无机成因油气藏要给予高度重视。详细论述了火成岩油气藏的烃源及无机成因烃的形成机理,阐明地幔射气、晚岩浆期温度500℃以下封闭体系内C-O-H流体重新平衡和岩浆期后阶段矿物与流体的费托合成是无机成因烃的主要来源。我国东部盆地断陷期烃源岩发育良好,区域火山岩地幔包体和火山区温泉气内均含有地幔来源的烃类,碱性和过碱性花岗岩及基性和超基性岩组合具备费托合成烃的条件;表明火成岩油气藏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侏罗系煤成油质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煤成油”是一个颇有争论的命题:澳大利亚吉普斯兰盆地的原油是否是煤成油?中国吐哈盆地的原油是否是煤成油?中国其它一些含煤盆地的原油是否是煤成油?煤的热解模拟实验是否有效?这些问题仍须进一步讨论。经研究认为,含煤盆地的原油不可能是煤岩所生成,也不大可能为煤系泥岩所生成,可能的模式是深部氢气与有机质的加氢液化生烃,或是深部H2、CO2、CO 在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中经费托合成反应生成油气。  相似文献   

8.
论石油与天然气的多元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油气资源的持续发展需要新的适合于中国地质特色的石油地质理论。从生命起源的角度看问题,“生命物质”也来源于“无机物合成的沥青”,油气的有机与无机成因说都只说到了物质演化不同阶段的作用,依中国地质特征分析,油气应具有多种生成机制与模型。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特殊风格是火山活动活跃,由此引出了多种生烃机制:火山活动贡献了有机生烃机制灶体生烃模型与催化生烃模型、贡献了无机生烃机制,还贡献了可以再生的合成生烃机制。  相似文献   

9.
打破思想禁锢,重新审视生油理论——关于生油理论的争鸣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有机生油论的各种指标虽然在客观上的确能够指导找油的实践,但它本身可能存在较大的问题。目前的生油理论其实质可能只是一种盖层指标以及和油苗相类似的直接找油指标。直到今天,谁也没有在实验室证明低温下有机物(不管是陆相还是海相)可以生成石油。列举了有机生油理论目前存在的二十多个方面的矛盾,并指出最近出现不少新的情况却有利于无机生油理论。如果今后石油无机生成学说得到普遍接受,那么,人们将仍应主要在没积岩中找油,仍旧要在盖层下面去找,不过由于打破了思想上的束缚,就会勇于开拓新区、新层系的勘探工作。人们也会注意去寻找与深断裂有关的油气藏。如果思想禁锢在有机生油论的框框里,就会贻误油气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Barry  Jay  Katz  金晶 《国外石油动态》2008,(22):17-25
Hedberg研讨会原定为一次研究油气成因的会议,会议于2005年6月在卡尔加里举行。本文概述了在该次研讨会上交流的14份报告的内容,这些报告论述了关于石油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的资料和证据。另外,概述了个人发言之后的讨论结果。关于石油的无机成因以前提出过多种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归入两大类:与低分子量化合物聚合作用有关的地幔脱气和与费托(Fischer-Tropsch)反应有关的蛇纹石化作用。费托反应激化了一氧化碳和氢转化成烃的反应。有机成因论者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沉积的有机质受热后转换成油和气。这次会议发现,可能除了控制油气聚集的地层中流体流动的重要性之外,石油形成的无机成因论学派与有机成因论学派之间存在某些相同点。虽然相同点很少(如果有的话),但也使与会者改变了他们的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次会议交流了信息,是一次有意义的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老油气田地面系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油气田的开发效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拓地面工程优化和简化的新思路。在地面工程建设中应该采取地上、地下相结合的方式,在确定地面工程建设规模、建设模式、管理及计量等方面转变观念。总结了油气田地面工程优化的综合技术措施,明确了十五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加强科学管理、搞好科技创新推进地面系统优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油气田的全球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勘探实践表明,古老地台活动边缘的推覆体前缘逆冲带不但是最大的沉积区,而且是最大的油气聚集区。在古老地台边缘带最令人感兴趣的是被改造的碰撞型被动边缘,全球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均分布在这里,42%的油气田发现于碰撞地台一褶皱盆地区。岩石圈板块边缘带在地球动力学营力的作用下,不但为沉积岩中所含的有机质向烃类的演化提供了热能,而且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使岩石产生密集的裂缝形成次生储集层。控制着板块活动的大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在断裂交汇处,巨大的压力降使流体的流动性提高,岩石圈板块的碰撞带,一方面促进了有机质的演化,另一方面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分配,从而最终导致次生大油气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油气田缓蚀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文章介绍了油气田抑制CO_2/H_2S腐蚀的缓蚀技术研究进展;缓蚀剂作用机理;CO_2/H_2S和CO_2/H_2S环境下缓蚀技术的应用现状。着重介绍了酰胺类、咪唑啉衍生物和季胺盐类等缓蚀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油气田抑制CO_2/H_2S腐蚀的缓蚀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12种预测油气田产量模型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 文献[1]提出的油气田产量预测广义数学模型,通过对待定参数取不同的特征值,可以得到Weng旋回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瑞利Rayleigh)预测模型、贝塔旋回模型、预测资源量的Hubbert模型、HCZ模型、Arps递减模型和Kopatov递减模型等目前已出现的多种产量预测模型;Weng旋回等产量预测模型是文献[1]中的产量预测广义数学模型的特例。因此,文献[1]中的广义数学模型通式”的推出,使各类预测模型与广义预测模型之间有机联系起来,使产量预测模型研究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必将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液态烃和气态烃与生烃母岩关系的基本定量模型,地层中的液态烃和气态烃在沉降的不同阶段、烃类运移阶段以及成藏阶段,当温压条件发生变化时是相互影响的。根据原始有机质成因类型(腐泥质、腐殖质和腐泥-腐殖质),以及深部温压条件对烃类相态的影响,确定了天然气—凝析气—石油从开始生成(原生后生阶段)到变后生阶段这一系统中的定量变化。PVT所取烃类样品的系统计算表明,在有机质不同的后生演化阶段,液态烃和气态烃的体积比是很有特点的。因而也确定了地层条件下烃类系统的定量指标——天然气饱和度,原油体积分量以及地面标准条件下相应烃类的相态组分。  相似文献   

16.
分析对比了Rayleigh模型、HZC模型以及Weibull模型,并建立有关参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分析对比表明,Rayleigh模型的最高年产量时的累计产量为可采储量的39.35%,适用于产量快速上升,到达最高年产量后又快速下降的油气田;HZC模型的最高年产量时的累计产量与可采储量的关系由参数B控制,较Rayleigh模型适用范围广;而Welbull模型最高年产量时的累计产量与可采储量的关系由参数α控制,其适用范围较前2种模型更广。  相似文献   

17.
全球油气探明储量与大油气田的分布及地质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探明油气储量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其中中东地区的油气储量最为丰富。全球大油气田的分布可划分为27个聚集区,其构造类型可归纳为6类。从构造背景分析,以被动边缘型和大陆裂谷型大油气田为主。笔者扼要而综合性地介绍全球油气探明(剩余可采)储量、油气储产比、大油气田聚集区的地域分布及其特征,大油气田的发现与分布特征及其在油气储量中所占的比重与作用,大油气田形成区的大地构造类型,进而举例介绍典型大油气田的地质概况,如典型大油气田加瓦尔油田和乌连戈伊气田的油气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大油气田勘探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塔里木盆地具优越的构造背景,多旋回沉积体系、多构造体系、多时代含油气体系、多期成藏的特点;自1984年沙参2井实现油气重大突破20年来,塔里木盆地已发现30个油气田(藏),其中大油气田4个。现已查明盆地有4个成藏期:晚加里东一早海西运动期,晚海西运动期,印支一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台盆区古隆起、古斜坡、断裂带、区域不整合面、前陆盆地的断褶带、斜坡带以及逆掩带和各类扭动构造带是今后油气勘探主要方向和耙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结构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国15个含油气盆地的100个大中型油气田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结构及分布规律.指出,中国大中型油田主要分布在裂谷型盆地中,大中型气田主要分布在克拉通盆地和山前盆地中;陆相生烃岩是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主要生烃岩,生烃岩从早古生代到新生代都有,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的古近系和新近系,中国北方的侏罗系和石炭系-二叠系是中国的主要生气层,古近系、新近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是中国主要的生油层;大中型气田的储集层主要为陆源层(中砂岩、细砂岩和砂砾岩),其成因类型为扇三角洲和三角洲体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为裂缝型、风化壳型;油气藏盖层主要为均质泥岩;油气成藏期较晚,绝大多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于新生代,在早古生代地层中仍有相当储量的油气田未被发现.中国油气资源潜力丰富,大多数盆地的油气处于开发的早中期,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油股份公司各油气田开展新油气田建设优化和老油气田改造简化工作,通过总结新油气田建设优化取得的成绩,提出了应用系统工程理论的观点、方法,坚持建设程序,明确优化的重点和步骤,应用计算机优化软件,提高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的优化水平,使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和管理实现精细化、集约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