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介绍了可控浓淡旋流燃烧器浓淡分离的原理及试验结果,利用回流区搅拌均匀反应热理论模型,结合风粉射流浓淡分离特点及颗粒浓度分布实验结果,通过热质交换平衡分析,建立了一个旋流燃烧器浓淡煤粉在回流区着火及气流火焰稳定性综合模型,求解得到燃烧器稳定着火燃烧的特征参数及燃烧器结构、运行参数地着火的影响,获得使煤粉稳燃的最小回流区长度及主流煤粉浓度,并结合工业性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可控浓淡旋流燃烧器浓淡分离的原理及试验结果,利用回流区搅拌均匀反应热理论模型,结合风粉射流浓淡分离特点及颗粒浓度分布实验结果,通过热质交换平衡分析,建立了一个旋流燃烧器浓淡煤粉在回流区着火及气流火焰稳定性综合模型,求解得到燃烧器稳定着火燃烧的特征参数及燃烧器结构、运行参数变化对着火的影响,获得使煤粉稳燃的最小回流区长度及主流煤粉浓度,并结合工业性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通过采用三维相位多普勒颗粒分析仪对中心给粉旋流煤粉燃烧器不同一次风扩口位置下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测量。在2种扩口位置下,从燃烧器出口至x/d=0.5截面气、固两相轴向速度分布均呈双峰结构;在中心线处,气相轴向速度明显滞后于固相轴向速度, 实际扩口燃烧器的气相、固相的轴向速度衰减速度快,且在x/d=1.5的截面开始,出现颗粒穿越部分回流区。在x/d=0.3截面,气、固两相切向速度分布是典型的Rankine涡结构;在燃烧器出口至x/d=0.7截面,气、固两相径向速度分布呈双峰结构。中心给粉燃烧器在燃烧器中心形成较高的颗粒浓度分布。  相似文献   

4.
在气固两相试验台上采用先进的PDA测试系统对不同淡一次风扩口角度情况下径向浓淡旋流燃烧器出口气相速度、湍动能、颗粒粒径、颗粒浓度分布进行了测量,并分析了淡一次风扩口角度对燃烧器性能的影响,为工程应用和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5.
文丘里浓淡煤粉燃烧器的分离特性和阻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结构尺寸的文丘里管内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丘里浓淡煤粉燃烧器的分离特性和阻力特性与文丘里管结构尺寸的关系,为设计和应用新型的浓淡煤粉燃烧器提供理论依据。该浓淡煤粉燃烧器将在防止燃烧器区域结渣,降低氮氧化物(NOx)排放和改善劣质煤着火特性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型旋流煤粉燃烧器出口区域气固两相流场的PDA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电站锅炉燃用煤种和负荷多变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旋流燃烧技术,即利用在一次风管中加装浓缩构件实行煤粉浓淡分离的浓淡旋流燃烧器。采用三维相位多普勒颗粒分析仪(PDA)对浓淡旋流燃烧器和双调风旋流燃烧器出口区域两相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两种燃烧器几何结构下气固两相流场和浓度场的分布规律,并且进行了理论分析,证明了浓淡燃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径向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径向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的冷、热成试验,分析了该型燃烧器的特点,对其燃烧特性、低负荷稳燃能力、运行安全性及调节特性进行了探讨,指出该型燃烧器综合浓淡燃烧与旋流燃烧的特点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水平浓淡燃烧器出口射流在水平方向上分为浓淡两股,浓煤粉射流位于向火侧而淡煤粉射流位于背火侧,以实现稳定着火,防止炉内结渣和高温腐蚀,并起到降低氮氧化物(N0,)排放的作用,但由于浓淡两股煤粉空气射流之间仅有较薄的隔板加以分隔,因此往往存在浓淡煤粉射流是否在出口后不久即发生混合,导致浓淡分离效果丧失的疑虑。该文通过气固两相模化实验,采用基于光学波动法的激光光纤探针对水平浓淡气固两相射流在燃烧器出口外浓淡两股射流的混合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浓淡燃烧器出口气固两相射流的浓淡分离效果能在较长的射程内得以维持,从而保证了浓淡燃烧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针对双蜗壳旋流燃烧器调节性能差,阻力损失大,检修难度大,研制开发的XWD型旋流浓淡燃烧器的稳燃原理及应用情况,该型燃烧器二次风采用内旋流,外直流的双通道,通过内,外通道调节挡板调节旋流强度及回流区大小;在一次风管道中设置该型燃烧器,提高一次风煤粉气流中的煤粉浓度,有利煤粉气流着火,燃烬及降低NOx排放量,在该型燃烧器出口加装扩流锥,增加回流量,提高低负荷稳燃能力,采用该燃烧器在偏离设计煤  相似文献   

10.
径向浓淡旋流煤粉燃烧器流动特性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一维热膜风速仪系统测量了新型径向浓淡旋流煤粉燃烧器出口的湍流流场,研究了一次风率和旋流二次风率对新型旋流燃烧器单相冷态流场流动特性的影响。在燃用贫煤和烟煤采用不同一次风率670t/h锅炉上工业性试验表明,径向浓淡旋流煤粉燃烧器具有高的燃烧效率、低的氮氧化物(NOx)排放量,长期运行没有发现炉膛结渣和水冷壁管高温腐蚀,在燃用贫煤52%、燃用烟煤50%锅炉额定负荷下可长时间无助燃油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1.
带有侧边风的燃烧器在电厂锅炉中得到广泛应用,侧边风往往布置在一次风射流的背火侧,可以起到防止水冷壁结渣和高温腐蚀的作用。该文通过气固两相模化实验,采用基于光学波动法的激光光纤探针对带有侧边风的燃烧器出口射流的混合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带有侧边风的气固两相射流沿程各截面固相浓度分布规律以及侧边射流的混合特性,试验结果对深入了解气固两相射流的发展规律、平行射流的混合特性以及电厂锅炉燃烧器的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粗糙壁面钝体尾迹流流动与燃烧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建立了正三角形钝体尾迹流流动模型,基于冷态实验对粗糙壁面钝体尾迹流进行了求解,并与光滑壁面钝化的解进行了比较。通过实验,比较了粗糙、光滑壁面钝体的湍流度。并分析了煤粉浓度对一次风湍流度的影响,提出用粗糙壁面钝体,提高弯管类高浓度燃烧器后气流湍流度的方法。通过一维护中热态实验,研究了粗糙壁面钝体对煤粉燃烧及NOx生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径向浓淡旋流燃烧器磨损失效分析及选材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某厂使用的径向浓淡旋流燃烧器中心扩锥和浓缩器的材质及磨损失效方式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高温耐热抗磨材的生产工艺和性能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新型材料在性能上超过了燃烧器现用材料并且运行良好,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多元回归,获得各种条件下流动阻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对水平直圆环管内惯性煤粉浓淡分离装置的气相及气固两组的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平直圆环管内实现内浓外淡的分离装置的阻力除与Re有关外,主要与浓缩环、速度平衡件的高度(节流比)等因素有关。试验结果对燃烧器的设计与应用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分离涡方法模拟浓淡气固射流两相非稳态流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利用分离涡模拟(Detached eddy simulation,DES)这一新型湍流模拟技术对撞击式浓淡燃烧器内部和出口射流的气固两相流动结构进行了模拟,获得了浓淡燃烧器出口射流的旋涡拟序结构,模拟了射流出口旋涡生成、发展和脱落的规律。对于颗粒场,应用了Lagrangian方法跟踪颗粒运动,获得了浓淡燃烧器出口射流中不同Stokes数颗粒在射流流场旋涡拟序结构作用下的运动扩散规律。结果表明,射流外边界处的大涡是引起浓淡侧小颗粒相互混合的主要因素,而煤粉气流中Stokes数大于1的颗粒在射流中基本不会发生浓淡混合现象,燃烧器下游的浓淡分离效果可以在较长的距离内得到保持。  相似文献   

16.
STUDY ON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LENDED COALS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国内电厂大量燃用混煤,因此,从技术经济角度出发,对混煤燃烧特性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文中利用一个具有在线烟气成分分析的640MJ/h热试验台,进行了几种混煤的燃尽、结渣和污染特性试验.焦炭和渣的比例被引入以区分煤的结渣特性.NOx的释放没有特别明显的规律,但研究中发现几种低硫煤混合后,SOx释放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7.
采用近流线数值计算方法,对具有复杂喷嘴形状的水平浓淡风燃烧器在四角切圆流场中一次风射流的刚性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计算,并结合在300MW四角切圆煤粉燃烧锅炉上的应用和工业性试验研究,得出了通过调节侧二次风与一次风的动量比,来调节一次风射流刚性、控制一次风射流的偏斜,进而改善炉内燃烧两相流场、水冷壁壁面附近的烟气气氛,同时实现了防水冷壁高温腐蚀,提高了煤粉的着火、稳燃的燃烧性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油页岩循环流化床燃烧室稀相区流动结构与燃烧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目前在世界上投入商业运行最大容量的燃用油页岩的65t/h循环流化床锅炉热态工业试验,测定了不同锅炉负荷下燃烧室稀相区不同高度不同截面位置的质量流率和稀相区的流动结构,得了稀相区内极具片状结构特点的油页岩颗粒特性与燃烧特性及其燃烧产物的分布特性。试验表明燃烧室内SO2浓度沿炉膛高度减少,桦甸油页岩具有很强的自脱硫能力,高挥发分油页岩分级燃烧,低温燃烧和循环燃烧技术结合,可有效的控制NOx的生成与排放,试验结果对油页岩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与运行及大型油页岩循环流化床电厂锅炉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为进一步建立适合油页岩的循环流化床燃烧室稀相区的流动,燃烧,传热,磨损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