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粮食生产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产粮大国,在我国粮食主产区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有70%~80%的粮食需要烘干后才能储存,国家对粮食干燥技术一直比较重视,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国家粮食储备库建设项目中都花巨资安排了烘干机专项工程,本文就笔者曾经使用过的几种比较典型的混流干燥机和顺逆流干燥机的配风工艺进行比较,以供选择烘干机型式和配风工艺时参考。1 几种典型的粮食干燥工艺图1和图2是两个典型的带余热回收的混流干燥机工艺。图3是一个不带余热回收的顺逆流干燥机的工艺流程图。  相似文献   

2.
双段批式循环粮食烘干机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式循环粮食烘干机通常只有一个烘干段,粮食需要经过干燥、缓苏多次循环才可降到规定水分。在此过程中,粮食不断被输送、提升、抛洒,进一步增加了粮食的破碎率。针对批式循环粮食烘干机每批干燥时间长、效率低的情况,设计了一种具有两个混流烘干段的烘干机,以提高烘干效率,减少循环次数,降低谷物的破碎率。  相似文献   

3.
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粮食供应问题直接关系到受灾地区人民生命安全,针对我国应急粮食储备库数目较少、分布不均的窘境,粮食储备库选址的研究具备必要性和实用性,这也是应急物流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发现,探索基于应急物流能力提升的粮食储备库选址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能够应对突发事件下应急物流粮食储备库的选址模型,从而提升应急粮食的供给力,缩小灾害损失,为未来应急物流粮食供给的路径优化研究奠定前期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粮食水分的含量严重影响粮食的储存及运输,由于粮食收割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工晾晒的逐渐减少,亟需构建科学的粮食烘干系统实现对新收购潮粮的有效烘干,满足粮食的仓储、转运需要。本文就此展开论述,分享粮食烘干车间及配套设施的设计心得。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国内使用的小型批次循环式粮食烘干机在工艺和使用功能上存在的不足,介绍了一种可以连续和批次循环的小型粮食烘干机,并对其系统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叙述。通过对烘干机主要技术参数的设计计算,确定了合理的工艺参数和结构参数。与现有的批次循环式粮食烘干机相比,该机具备连续式和批次循环式的两种烘干模式,烘干缓苏比可调节,可根据需要启用烘后物料的冷却功能,并在结构设计上采用多项专利技术。该样机经生产验证和国家级粮食干燥设备检测机构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和超过了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要求,使用操作方便,真正实现了一机多能、一机多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黑龙江省粮食产能发展需要,通过分析全省粮食烘干仓储现状,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改革储粮制度,创新烘储工艺;实施产后粮食机械创新工程,全面提升产地粮食烘储水平,构建产地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粮食烘干设备在粮食加工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关于粮食烘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工艺优化上,对于粮食烘干设备的研究较少,导致新型工艺技术难以应用,粮食烘干设备的进步受到制约。目前应用于粮食烘干的有热风、热泵、远红外、太阳能、真空、微波以及联合干燥设备,本文从工作原理、干燥效率、干后品质、能源消耗、发展趋势等方面对以上粮食干燥技术及其设备进行综述,介绍了节能环保、智能调控的新型干燥设备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各种大中型粮食烘干设备及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粮食烘干设备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以期为粮食烘干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1998年以来,为了拉动国内需求,缓解我国当时粮食生产持续增产与仓容不足的矛盾,国家先后三批安排建设了1000多亿斤粮食储备仓库.这些新建粮食仓库,在粮仓工艺设计上采用了先进的粮情测控、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机等新技术新装备,这对于改善我国粮食仓储条件,提高粮食仓储技术水平,促进粮食仓储科技进步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科学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这些新建粮仓工艺设计和应用也有待于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改进.我库是国家分批新建的现代化大型粮食仓库之一,现有仓容21.3万t,其中浅圆仓8座,仓容5万t,高大平房仓31栋,仓容16.3万t.根据我库近几年在新建粮仓使用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在粮仓工艺设计改进方面的情况作一些介绍,并对仍需改进的工艺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基于HTJ-200型烘干塔结构和工艺特点的粮食干燥智能化测控系统,能对入机粮和出机粮含水率等参数进行实时采集、测绘;通过对热风温度和排粮速度等工艺参数的监控,实现了粮食干燥过程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粮食运输的碳排放量,提高粮食运输效率,保障粮食运输安全,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构建低碳驱动下粮食转运枢纽选址-路径优化模型,并设计改进遗传算法对该模型求解,对中国现有粮食运输网络布局进行改进和优化,并选取粮食物流重点线路上的部分省会城市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研究构建的轴辐式多式联运网络枢纽节点选址-路径优化模型及算法,可使粮食运输总成本降低13.87%,碳排放量降低11.70%,枢纽的平均转运饱和度提升9.66%。该方法适用于实际粮食运输过程,可实现粮食低碳高效运输,为低碳驱动下中国粮食转运枢纽选址及路径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粮食食品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粮食安全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当前,我国很多粮食如大米、面等食品都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问题,我们应对粮食食品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粮食安全问题提出措施和对策,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对社会经济和群众健康带来的危害。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商品,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希望国家能加强对粮食的监督和管理,降低米、  相似文献   

12.
气流烘干塔近年来在粮食流转过程中得以推广、应用、气流烘干塔用工少、劳动强度低、降水均匀、降水时间短,并且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烘后的粮食能保持粮食的原有品质。气流烘干塔将替代老式烘干塔,气流烘干搭烘干大水分玉米已取得经验,在烘干大豆上受到制约,原因是爆腰粒太多。经过不断的摸索总结,我们将烘后大豆的爆腰率控制在40%以下,效果比较理想。l日处理150吨气流烘干培结构见示意日2烘干原理原料(大豆)由第一道斗式提升机送到喇叭式滚筒筛,筛后冷豆经第二道斗式提升机提升到烘干塔最顶部,经由锥形分流装置均匀落入塔内。…  相似文献   

13.
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社会整体经济的影响,水平在不断提升,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发展问题也得到了更多重视。粮食质量安全检测关系到人们的健康,需要依据国家制定的检测标准展开相关工作。基于此,本文对粮食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状况展开叙述,结合粮食质量安全检测发展需求,研究分析该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粮食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极为重要,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粮食安全愈发的重视。若粮食检验存在不规范问题,不但会造成粮食生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粮食检验属于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主要针对粮食与粮食产品的工艺品质、营养品质以及食用品质等各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本文主要分析影响粮食储存品质检验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北三省及内蒙东部地区,每年约烘干粮食3500万t,用于粮食烘干的燃料折合成标准煤初步估算约需170万t。我国粮食干燥主要以煤为燃料,热能需二次转换才能用于烘干粮食。由于干燥工艺和热能转换设备技术性能较落后等诸多原因,有效热能得不到充分利用。利用热平衡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粮食干燥机的能量收支,有效利用和损失情况,找出其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余热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6.
邱海峰 《中国食品》2023,(11):97-99
<正>眼下,全国小麦由南向北梯次成熟,多地相继开镰收割。5月18日,农业农村部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小麦跨区机收及“三夏”机械化生产工作,强调常抓不懈机收减损,加强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此前的5月9日,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补上粮食产地烘干设施装备短板,烘干能力基本满足全国粮食产地烘干需求。有种粮农民打比方说,过去自家烘干是让粮食“晒太阳”,受天气、场所制约多;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产粮大国,随着近年来粮食产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粮食质量安全程度也给予了很高的重视。目前,我国粮食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明显,必须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检验工作,合理运用粮食重金属检测技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粮食安全和粮食质量。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基于HTJ-200型烘干塔结构和工艺特点的粮食干燥智能化测控系统,能对入机粮和出机粮含水率等参数进行实时采集、测绘;通过对热风温度和排粮速度等工艺参数的监控,实现了粮食干燥过程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保证粮食烘干过程中的安全、节能、高效,在烘干塔内装置恒温器和利用太阳能是十分必要的。而利用大阳能热源烘干粮食,更能进一步降低费用,提高效益。本文设计的辅助电热器与大阳能利用的原理,即为达到此目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省粮食收储企业陆续开始收购玉米,全省数百座粮食烘干塔也已开塔生产。传统的烘干塔料位控制,即使使用比较先进的电脑语音控制,也仅起提示作用,仍离不开人工控制。特别在操作人员疲劳或清晨容易控制失误,导致空塔或压提升机,造成烘干过火或夹生,给日后的粮食保管工作留下隐患和较多的机械故障,影响烘干塔的烘干质量和产量,提高烘干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