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0年前,56kbit/s的拨号上网被视为互联网接入领域的下一个重大事件。其中我忽略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事实上每个人都知道下一个重大事件是真正的宽带接入。但是问题在于,互联网带宽能够达到多宽?用户需要多大的带宽?如果没有新的接入线路,用户的带宽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由此我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即在差不多同  相似文献   

2.
张戈 《世界宽带网络》2006,13(12):108-108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网络用户的增长.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增长迅速.IPTV、视频会议、网上教学、网络游戏、VoIP等新应用和业务的出现对目前的接入网带宽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现有的ADSL或LAN接入方式很难满足新业务的需求。长远来看.只有光纤网络可以提供充足的带宽来满足未来的需求,光纤在制造成本方面具有铜缆不可比拟的优势,光纤最终将逐渐取代铜缆完成“最后一公里”接入。  相似文献   

3.
基于用户公平的随机早期检测算法改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边界路由器通常为多个接入用户提供访问Internet的共享上行链路,当所有用户的接入带宽大于上行链路带宽时,可能产生拥塞。在这种典型接入方式下,存在基于用户的公平性问题:一旦边界路由器发生拥塞,各接入用户在共享链路上所获得的吞吐率应该与接入带宽成正比。对不同接入带宽用户的吞吐率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随机早期检测算法(RED)不能提供较好的用户公平性服务,针对这一问题,对RED算法的丢包概率的计算进行了改进:在计算某一个包的丢弃概率时,根据其输入接口的链路带宽进行修正。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在解决基于用户公平性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用户接入技术演进 随着接入用户数量的增多,每用户带宽需求不断增长,ADSL/ADSL2+/FTTH/GPON等高带宽接入方式应运而生,极大提高了用户网络使用体验,每用户带宽控制的PPPoE设备逐渐演变为电信运营商主要的接入方式。  相似文献   

5.
郑理 《中国新通信》2013,(16):32-33
在对无线移动自组织互联网用户接入管理相关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Radius服务器的自组织互联网用户接入管理系统的构建进行了分析,为用户接入管理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移动互联网是相对桌面互联网而言的,它通常指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终端通过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固定互联网相比,其终端屏幕不及PC,带宽也不及固网,资费通常比有线接入贵,但可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具有个性化、私密化、娱乐化、互动性的特点,能够获得用户身份、用户位置信  相似文献   

7.
文章研究了一个典型的混合型网络的费用,分析为什么每月交给电信运营商的费用成为广域网开销的最大部分,用图表说明了企业用户怎样通过使用综合业务接入集中器来提高带宽利用率,并减少支持应用所需要的服务数量,以此显著地节省广域网的费用,并且提供了对综合业务接入集中器投资的回报分析,证明在6个月内即可收回设备投资。  相似文献   

8.
高红 《通信世界》2013,(27):43-44
随着光纤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普及,电信运营商利用FTTH可以给每个接入用户提供20M~50M、乃至100M的接入带宽,完全可以满足整个宽带普及提速工程的需要:用光缆取代原来的铜缆,光信号取代电信号,大大减少了网络的故障率,同时也节省了运营商的维护费用以及能源消耗。此外,它的长距离覆盖、20年以上的使用寿命、安全性能等等要素使得没有任何一个运营商敢于轻视FTTH所带来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家庭网络用户在历经了拨号、ISDN窄带、ADSL宽带数个时代之后,面对着日益丰富的互联网应用,要求网络带宽实现质的飞跃。而光纤到户技术的接入带宽上行下行都可以达到100Mb甚至1000Mb,最高可达到现在常用的ADSL带宽速率的千倍。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业务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类似iPhone业务的智能终端应用迅速普及,运营商获得了不断攀升的数据流量。同时,在固定宽带领域,随着用户接入带宽的增大,如中国电信发布的"光网城市"战略中提出未来用户接入带宽将达到100Mbit/s,将进一步刺激新的业务应用的产生。而运营  相似文献   

11.
《移动通信》2012,(1):121-121
就在数据带宽市场成为焦点之际,中国电信北京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电信”)内部人士透露,北京电信将使用专线接入互联网这一方式,在北京地区面向商务用户提供运营商级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保障企业用户的互联网使用。  相似文献   

12.
修旭 《信息通信》2012,(5):221-222
伴随着电信行业的全业务运营化,ITV业务作为一个全新的增值业务,已经在当前的通信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型企业光纤接入用户对ITV业务也开始有需求.考虑到ITV对于承载网络的质量、时延、带宽要求较高,且中小型企业光纤接入用户大多有自组网,此类用户对于ITV业务的需求更加复杂.本文总结归纳出ITV用户组网规范.  相似文献   

13.
1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快速发展,各种新业务层出不穷,使人们对网络接入带宽的需求持续增加,特别是网络游戏、会议电视、视频点播等业务,使得传统的接入方式将无法满足带宽的需求。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未来3年用户平均带宽需求将超过10Mbit/s。与其他有线、无线接入技术相比,光纤接入在带宽容量和覆盖距离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随着低成本PON(无源光网络)技术的出现和迅速成熟以及光纤光缆成本的快速下降,使运营商接入网光纤化的想法逐步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肖新艺  叶林 《信息通信》2012,(1):240-241
根据信产部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一季度,中国互联网上上网人数已达1.44亿,其中宽带上网已经突破9700万户.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需求必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增加,其要求的宽带带宽质量也进一步提升.从最初的拨号上网到ADSL上网,以及光纤技术发展带来LAN、基于GPON技术的FTTB、FTTC、FTTH等的广泛应用,技术更新时间跨度越来越短,但就目前城市宽带接入的实际情况来看,除部分新建高档写字楼、小区在建设期包含了以FTTH接入所具备入室光纤的条件外,主流应用的还是五类线入户,如何以最优方案接入,以满足用户现在以及未来几年对带宽的需求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本文所着重论述的就是中小城市类似宽带用户的实际接入方案,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世界宽带网络》2013,(3):77-77
1月22日,上海电信透露,截至2012年底其IPTV用户已经突破170万户。城市光网建设、用户接入带宽提升促进了上海IPTV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其光网覆盖能力达到680万户、光网用户突破260万户、平均接人带宽达到16M。  相似文献   

16.
吴旻 《通信世界》2004,(27):34-34
目前,企业向运营商租用专线来连接内部局域网和电话网络的情况越来越多,用户在寻求优异的网络服务质量的同时总是力求降低开销,例如,有些企业就将互联网接入和内部IP电话通道置于一条网络物理连接上。但这样傲往往导致有时候因为互联网数据占据过多带宽,影响了IP电话的通话效果。有的用户不得不采购额外的带宽控制设备来分离这两种应用产生的数据,这实际上就增加了网络设备开销和管理成本。运营商有没有一种方法向用户提供具有分类质量的服务?即在上面的实例中,运营商向用户提供网络连接时做到在网络设备上区分用户的不同数据,做出相应的带宽保证?回答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电信快报》2005,(3):56-56
日前,GoRemote互联网通信公司宣布已建立世界上最大且最全面的安全无线接入网络,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公司在提供有管理的安全远程接入解决方案方面的领先地位。GoRemote是首家为移动电话用户提供单一解决方案的公司,用户可以使用免费Wi-Fi热点、飞机上的Wi-Fi、蜂窝以及3G等无线接入方法获取安全远程连通,、该解决方案被称为“GoRemote移动办公室革命”,  相似文献   

18.
1引言 在用户接入网建设中,目前普遍使用的有铜线接入网、无线接入网和光纤同轴混合接入网等,但是,随着网络传输的业务种类越来越多,交互性越来越强,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宽,接入网部分的带宽“瓶颈”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要建成一个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及个人化的用户接入网,最理想的形式当是建成一个以光纤接入为主的用户接入网。  相似文献   

19.
张侖 《通信世界》2007,(20B):31-31
在业务.组网成本、技术.竞争等多方面驱动下,光纤直接接入商业用户并提供综合业务接入成为接入网发展的方向。PON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高带宽.节省远端有源机房,便于维护.业务部署迅速等特点,将在宽带接入网中得到广泛应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1 概述以路由器为核心、ATM作辅助接入手段的苏州有线IP网络建成后 ,仅仅解决了基础物理平台的构建 ,要使该网络正常运营并发挥最大的功效 ,还必须结合网络自身特点对IP地址、路由策略、带宽控制等加以灵活运用 ,才能把网络管理好。2 接入形式初步建成的苏州有线IP网络 ,从物理上可划分为单模光纤网络与有线电视同轴电缆网络两平台 ,显然能提供给用户的接入形式就是单模光纤接入和有线电视同轴电缆接入两种。再结合这两种接入形式的成本、服务质量、用户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 ,将用户分为两类 :企事业集团用户以光纤接入为主 ,居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