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分析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利用砂岩碎屑颗粒类型、重矿物组合、石英阴极发光、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以及岩相古地理格局等物源分析的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2、长3、长4 5、长8段沉积期进行了物源分析。结果表明,姬塬、白豹地区砂体物源来源于盆地北缘古陆,为三角洲体系向南延伸部分。其中姬塬地区砂体属于盆地北缘安边三角洲组成部分,延伸方向是由北向南或北北东向南南西方向,白豹地区砂体为靖边-吴旗三角洲砂体向南延伸部分,两个三角洲延伸部分之间有叠置区。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地区长6油层组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源分析是盆地沉积相研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目前物源分析的方法有:重矿物法、碎屑岩类分析法、孢粉分析法、沉积法、裂变径迹法、地球化学法和同位素法等。根据碎屑岩类分析法、重矿物法和地球化学法等综合分析得出,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地区长6油层组物源来自北东方向,其母岩类型主要为片麻岩,且长6沉积时期大地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地区长6油层组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源分析是盆地沉积相研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目前物源分析的方法有:重矿物法、碎屑岩类分析法、孢粉分析法、沉积法、裂变径迹法、地球化学法和同位素法等。根据碎屑岩类分析法、重矿物法和地球化学法等综合分析得出,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地区长6油层组物源来自北东方向,其母岩类型主要为片麻岩,且长6沉积时期大地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时期物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砂岩薄片鉴定、重矿物及稀土元素等资料,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时期的物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沉积期的物源来自盆地北东和西部边缘,其中北东方向物源为优势物源,西部方向物源为次要物源;母岩区均以变质岩地层为主,其次为岩浆岩和沉积岩,并且发现2个方向的物源在罗庞塬地区发生了交汇。  相似文献   

5.
传统认为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受东北物源的控制,砂体均呈北东向展布。但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研究区西部砂体主带常常变化较快,很难预测砂体主带方向,这就必须对研究区的物源方向重新进行分析判断。从轻重矿物组合类型、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地震前积特征和古地理格局等多方面系统地综合分析,认为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物源主要来自东北和西北地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西部物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现代沉积学分析方法,系统研究陇东地区延长组主要油层组的宏观和微观沉积构造特征,认为由长8、经过长7—长6、到长3、长2发育三种不同的沉积亚环境和相带:长8油层组沉积于湖泊—三角洲相复合沉积环境,受到湖泊能量和河流能量此消彼涨的综合作用,形成非典型性三角洲沉积砂体,从湖岸到湖心砂体粒度、物性等分带性显著,通过长8油层组沉积特征研究建立起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的典型代表;长7、长6具有较典型的深水浊积岩沉积特征;而长3、长2沉积特征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为主。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长9油层组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露头剖面、钻井、岩心、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的综合研究,根据古流向测定、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分析,以及重矿物、岩屑组分、石英阴极发光、砂岩微量元素等定量分析结果,以长9油层组沉积期发育"多三角洲环湖"的沉积格局为指导,将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物源划分为东北、北、西北、西南、南等5大物源体系,阐述了各物源体系发育的重矿物、岩屑组分、石英阴极发光以及微量元素的组合特征,推测其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周缘的古陆和古山岭:东北部为古阴山东段及乌兰格尔隆起,北部为古阴山,西北部为阿拉善古陆,西南部为陇西古陆和秦祁褶皱带,南部为古秦岭,它们的母岩均由变质岩为主的多种岩石类型组成。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二叠统山西组物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源分析是沉积相研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鄂尔多斯盆地下二叠统山西组的沉积体系主要以南北向展布为主,以盆地为主体的相关研究强调北部物源区的作用,因此,盆地西缘的物源认识相对较薄弱.主要运用沉积岩石方法,包括岩石学成分、重矿物组合、古水流方向、特征矿物、阴极发光等资料,结合砂岩厚度,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山西组沉...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典型的河控三角洲不同,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浅水型三角洲没有明显的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三层结构,沉积时水体较浅(数米至十余米),煤线、植物根、虫孔等浅水环境标志广泛分布。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三角洲前缘亚相相带较宽,根据水深可将三角洲前缘细分为内前缘和外前缘。由于在不同前缘相带河道的稳定程度及砂体特征不同,将长8三角洲前缘砂体分为3种类型:内前缘等厚型,主要为分流河道:内外前缘过度型.砂体为分流河道和改造的席状砂;外前缘极端不等厚型,砂体横向厚度以透镜状和多层薄砂层为主.主要为受波浪改造的席状砂体。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上古生界山西组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山西组新的含气富集区的发现,其物源也引起了关注与重视.应用砂岩类型、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合的分布特征、阴极发光及稀土元素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神木地区山西组的物源问题.结果表明神木地区山西组的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北部前寒武系变质岩,重矿物组合反映了山西组物源由2条水系控制,研究区内中西部水系来自于同一源区,而东部水系来自不同的源区,但是东西源区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性.山西组物源方向的确定对研究区内山西组沉积相研究以及指导该地区天然气勘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首次利用稀土元素和微量化学元素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物源方向。在沉积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地球化学性质不同的化学元素在不同的沉积区富集,因此化学元素的含量和组合可识别沉积相。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沉积相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提交控制和预测储量的重要石油产层是长8油组,但一直以来对其沉积相研究程度较低,砂体晨布规律不甚清楚,作者结合整个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及沉积演化特征,着重对姬塬地区长8油组时期岩石类型、砂岩的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及地球化学特征等相标志进行详细的研究,首次依据地球化学原理确定了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的界线.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长8时期属于半干旱-半潮湿、沉积水体微威的环境,发育了一套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包括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和曲流河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前者可划分为水上分流河道、水上天然堤、水上分流河道间3种微相,后者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远砂坝)及前缘席状砂6种微相.  相似文献   

13.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地震勘探资料为依据,通过地震层序解释,明确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层序关键界面识别标志,划分了新的层序,并建立了延长组三级层序格架.提出在延长组传统分层中存在明显穿时现象,延长组中部SQ4底界穿时最为明显,大致规律是:在湖盆中心的华池、合水地区,SQ4底界位于长7上部,向外围的北东和南西方向,SQ4底界逐渐抬升到长6_1底部.此外,还分析了新的层序划分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有机相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沉积有机相基本的有机岩石成分组成,结合三叠系延长组地层的沉积相和富集及分散有机质的地球化学特征,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煤和烃源岩划分为陆地森林(沼泽)有机相(A)、湿地森林(沼泽)有机相(B)、湿地草本混生(沼泽)有机相(C)、覆水草本(沼泽)有机相(D)、异地残殖(漂浮沼泽)有机相(E)和开阔湖盆藻质有机相(F)6类沉积有机相。其中,A和B相成煤,F相为油气源岩,而C,D,E相具有成油和成煤的共性。通过不同有机相有机质的热解实验,分析了各有机相的油气生成潜力,提出沉积有机相是综合评价煤、油、气、油页岩等多种有机可燃矿产共存共生的有效方法,并运用沉积有机相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煤和烃源岩的成烃方向及转化能力进行了综合判识。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Cross 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划分为1 个二级层序, 5 个三级层序。二级层序的顶界面为侏罗系与三叠系之间的不整合面, 底界面为延长组的底, 最大湖泛面为盆地内部广泛发育的张家滩页岩。在二级层序内部, 依据沉积间断面、湖泛面、冲刷面、沉积转换面及岩性转换面, 可识别出三级层序, 并总结了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依此特征对地震大剖面进行了层序解释, 分析了延长组地层纵向上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地区延长组砂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明确了旬邑地区延长组沉积期的沉积环境、源区风化程度以及古气候条件等,进一步探讨了研究区砂岩的源区母岩岩性及构造背景等。微量元素比值及其相关图解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沉积时期属于氧化环境,能够反映古气候条件的重要指标均显示旬邑地区延长组沉积期属于典型的干旱型气候。砂岩样品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值分布于10.93~86.17之间,平均值为45.38,化学风化指数(CIW)值分布于0.42~56.42之间,平均值为10.52,表明研究区砂岩从源区搬运至沉积盆地的过程中经历的风化作用较弱,该结论与A—CN—K三角图解所得出的结论相一致,而且Th—U图解与Sm—Ce图解表明沉积物经历了简单的沉积循环过程。砂岩样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总体显示轻稀土(LREE)相对富集,重稀土(HREE)相对平坦,铕具有“V”形负异常,铈异常不明显,曲线表现为明显右倾,与UCC和PAAS的分布形态类似,表明旬邑地区延长组砂岩物源来自上地壳酸性母岩区,该结论与F1—F2图解、Cr/V—Y/Ni图解、Th/Co—La/Sc图...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发育特征、湖盆充填演化、盆地边缘沉积特征以及事件沉积发育规律的分析,探讨了早印支运动与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响应过程。研究表明,长10-长9沉积期,印支运动较弱,鄂尔多斯盆地基本继承了晚海西期以来的构造平稳的格局,湖盆开始发育;从长8沉积末期开始,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构造活动开始增强,秦岭造山带在该时期迅速隆升使北秦岭地区沿商丹断裂带发育一系列山间盆地的砾岩堆积,同时导致盆地南部海相碳酸盐岩基底遭受剥蚀,碳酸盐岩岩屑在砂岩中开始出现;长7沉积期,伴随着湖盆的强烈扩张、西南部磨拉石建造的快速堆积以及事件沉积频发,印支运动活动强烈,鄂尔多斯盆地进入板块碰撞拼接、幕式构造运动最活跃的时期;长6-长4+5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地层中仍有震积岩出现,但凝灰岩含量急剧减少,表明构造活动的强度和频率降低,湖盆开始重新进入稳定沉降期。延长期湖盆演化随着印支运动发展经历了初始拗陷、强烈拗陷、回返抬升和萎缩消亡的完整过程,具有快速沉降、缓慢充填、沉积中心不断向西南迁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田成藏地质特征及油藏类型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从沉积相、烃源岩及储层等方面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低渗透油藏30多年来地质勘探所取得的成果与认识,分析了延长组低渗透油藏的分布规律,归纳了目前延长组所发现的油藏类型,分析了其形成的背景及其受控因素。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延长组顶部广泛发育沟谷体系,前人多认为是风化剥蚀和河流侵蚀所致。为了进一步厘清沟谷体系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与区域构造的联系,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对断裂的解释和前侏罗纪古地貌的恢复,刻画了延长组沟谷体系,探讨了其构造成因。结论显示,在延长组沉积晚期,受SW向区域构造挤压作用,玉都断裂发生左旋走滑,使延长组未成岩地层发生塑性变形,形成了一系列NW-SE向展布的挤压隆起与谷地;同时NW-SE向的拉张作用形成了NE-SW向的伸展谷地,最终形成了延长组晚期广泛分布的沟谷体系格局。该认识对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及其上覆的延安组的油气勘探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依据砂岩组分特征、石英阴极发光、重矿物组合、砂体展布方向和岩相古地理格局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胡尖山地区长6油组的物源进行了分析,认为变质岩及酸性岩浆岩为该油组的主要母岩类型,东北、西北为两大主要物源方向并呈此消彼长的翘翘板式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物源控制区的储层物性进行了详细分析,证明物源的分布范围、组合特征是影响该区储层发育的重要因素,而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马家山-姬塬、安边-杨井、新安边-铁边城等3个不规则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