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制造商进行生产减排的低碳供应链中,零售商之间存在促销竞争以及促销成本系数为零售商私有信息的情况。分别构建了考虑零售商竞争的低碳供应链集中决策模型和信息不对称决策模型,对制造商减排率以及零售商促销水平进行求解,并通过引入由批发价和成本共担组成的联合契约对供应链进行协调。研究发现:联合契约的引入可以激励零售商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选择与制造商共享私有信息,不对称信息造成的利润损失得以挽回;随着零售商之间竞争程度的增加,集中决策和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的供应链利润差减小,用以揭示私有信息的联合契约越有效;制造商减排成本系数的提高降低了供应链成员的利润;零售商促销成本系数越高,制造商在揭示私有信息过程中付出的信息租金越少,对制造商越有利。  相似文献   

2.
以制造商占优的两级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分析资金约束下低碳供应链的决策问题。首先应用回购契约建立基本模型,得到资金约束下低碳供应链实现协调的条件,然后引入减排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减排模型,讨论低碳供应链各方决策。研究表明,资金约束下,制造商可以通过调整回购契约,使零售商利润函数为供应链利润函数的仿射函数,实现供应链协调;制造商融资减排后可以修改回购契约以达到供应链协调,且供应链最优订货量大于减排之前;分析了零售商与制造商的各项决策参数。算例表明,当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较高,制造商融资减排后的碳排放总量小于减排之前。  相似文献   

3.
刘虹  林敏 《工业工程》2021,24(4):56
考虑减排效果和低碳宣传效果的时延效应与消费者具有的低碳参考效应,针对由单个投入碳减排的制造商和单个投入低碳宣传的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构建基于产品减排水平、低碳信誉和低碳参考的微分博弈模型。研究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下供应链的最优努力投入策略,并分析时延和参考双重效应相关参数对供应链决策和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集中决策下的最优努力投入高于分散决策的相应值,但集中决策下整体利润并非总是高于分散决策的相应值,两者利润差取决于减排效果和宣传效果的延迟时间;减排效果和宣传效果的延迟时间与参考效应的记忆参数和敏感参数均是制造商和零售商投入减排努力和低碳宣传努力的主要因素;减排效果和宣传效果的延迟时间存在相应阈值,影响产品的减排、低碳信誉和低碳参考的策略选择与供应链成员的利润优势。  相似文献   

4.
考虑了消费者低碳偏好、碳限额交易机制下,单个具有减排投资行为的制造商和单个零售商在产品初始碳排量信息不对称下的行为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供应链权利主体下制造商的最优谎报系数,并进一步讨论了不同碳市场状态、政府碳配额决策下制造商谎报对供应链的影响,最后加入惩罚机制对制造商进行约束。分析发现:两种供应链权利结构下,制造商均会高报其碳信息。谎报始终利于制造商但损害零售商利益,且低碳产品环境效益降低。同时,分析发现碳核查和惩罚机制可以约束制造商的谎报行为。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存在混合型消费者且需求不确定时,策略型消费者比例对单独决策时和联合决策时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此外,还考虑了当联合决策的供应链绩效高于单独决策的时,如何实现供应链协调的问题。研究发现:对于高利润产品,联合决策的供应链绩效总是高于单独决策的。对于中等利润产品,只有当策略型消费者比例低于临界值时,联合决策的供应链绩效才高于单独决策的;反之,单独决策的供应链绩效高于联合决策的。对于低利润产品,则同时存在以上两种可能性。此外,当联合决策的供应链绩效高于单独决策的时,通过利润分享契约能够实现供应链协调,因此零售商(制造商)的最优策略是联合决策;反之,零售商(制造商)的最优策略是单独决策。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存在混合型消费者且需求不确定时,策略型消费者比例对单独决策时和联合决策时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此外,还考虑了当联合决策的供应链绩效高于单独决策的时,如何实现供应链协调的问题。研究发现:对于高利润产品,联合决策的供应链绩效总是高于单独决策的。对于中等利润产品,只有当策略型消费者比例低于临界值时,联合决策的供应链绩效才高于单独决策的;反之,单独决策的供应链绩效高于联合决策的。对于低利润产品,则同时存在以上两种可能性。此外,当联合决策的供应链绩效高于单独决策的时,通过利润分享契约能够实现供应链协调,因此零售商(制造商)的最优策略是联合决策;反之,零售商(制造商)的最优策略是单独决策。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碳限额及交易下考虑低碳补贴和零售商低碳宣传的双渠道供应链联合减排策略问题,构建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双渠道供应链,分别建立碳减排补贴与低碳宣传的双渠道供应链集中式决策模型以及无碳减排补贴且无低碳宣传成本分摊、有碳减排补贴但无低碳宣传成本分摊、碳减排补贴且低碳宣传成本分摊的双渠道供应链分散式决策模型,分析其最优决策,并指出政府碳减排补贴、碳减排成本和低碳宣传成本分摊能够实现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研究结果表明,在碳限额及交易下,最优碳减排率、最优低碳宣传水平和双渠道供应链利润与政府补贴比例、低碳偏好对需求的影响系数、低碳宣传对线上消费者需求的影响系数、低碳宣传对线下消费者需求的影响系数都成正向变化关系;最优碳减排率、最优低碳宣传水平和双渠道供应链利润与低碳宣传成本系数、最优碳减排成本系数成反向变化关系;最优碳减排率与碳排放交易价格成正向变化关系,而最优低碳宣传水平、双渠道供应链利润与碳排放交易价格成反向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面向资金约束制造商,为寻求销售努力对供应链运营策略与付款选择的影响,构建不同付款方式下的供应链动态博弈模型。研究表明:销售努力提高零售价,增加销售量,同时提升供应链双方的最优利润。并且,零售商执行销售努力并不影响制造商的运营决策,但制造商执行销售努力提高批发价折扣或利率。而对于资金约束制造商的付款选择,在无销售努力下,随着产品批发价的上升,资金约束制造商付款选择会从延期付款转向提前付款,而零售商执行销售努力不影响制造商的付款选择,但是制造商销售努力下其付款选择更会受到销售努力对需求的影响程度,执行销售努力的成本系数等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9.
许彤  张雄 《工业工程》2019,22(5):75
在低碳供应链背景下,建立制造商存在资金和碳排放双重约束下的Stackelberg博弈定价模型。探究了无资金约束、提前支付和银行贷款3种情形下企业定价和制造商融资决策问题,并分析了相关因素对最优决策和利润的影响。研究表明,当银行利率小于提前支付折扣因子时,制造商始终选择提前支付融资模式;反之,制造商的融资模式选择会受到碳排放影响因子和碳价的影响。而消费者偏好绿色产品时,可以减少制造商的融资规模,但会造成制造商和零售商利润的减少。  相似文献   

10.
基于消费者效用和微分博弈理论与方法先后考察了分散与集中决策下制造商和零售商关于普通产品和低碳产品的差异化定价、制造商关于低碳产品的减排策略以及供应链成员的利润现值。并提出了收益共享和成本分担混合契约,指出在一定条件下,该契约能实现供应链的完美协调。最后通过数值仿真,进一步验证主要结论,并对重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集中决策下,碳税税率的增高会使产品的低碳水平提升、供应链的利润现值减小,为了保护企业减排的积极性,政府应当兼顾环保目标和企业的利益诉求,制定合理的碳税政策。无论是分散决策还是集中决策,消费者环保意识可以促使供应链在看似矛盾的逐利动机和环保压力之间达成统一,为了提高消费者环保意识,政府应当倡导低碳消费,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1.
胡书  马祖军  代颖 《工业工程》2015,18(5):20-26
为了分析政府规制对采用不同回收模式的电器电子产品闭环供应链(CLSC)决策的影响,在政府规制和无政府规制两种情形下,分别建立了制造商回收模式、销售商回收模式以及第三方回收企业回收模式的电器电子产品闭环供应链决策模型。通过对比政府规制前后不同回收模式下CLSC各成员的最优决策和收益,发现无论政府规制与否,只要制造商的单位回收成本不是非常高,制造商回收模式都对它自身更有利,否则制造商最好将回收活动外包给销售商。而销售商和第三方回收企业都希望自己从事回收活动。此外,政府规制下销售商回收模式对全社会更有利。  相似文献   

12.
杨磊  郑晨诗 《工业工程》2014,17(6):70-76
为研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面临碳信息不对称风险时的最优谎报决策,运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探讨制造商为主导的二级供应链博弈行为。结合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新型利润模型,采用逆向求解法求解供应链参与者最优决策,并定性分析制造商和零售商的谎报行为以及谎报行为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碳信息谎报与成本信息不对称情形具有明显差异。制造商不论是否谎报碳信息均能最大化自身利润,而零售商将低报碳排量信息。相比零售商不谎报情形,谎报反而能提高制造商与零售商利润,但此时供应链总利润仍低于供应链最优利润。制造商可通过收益共享契约协调供应链,且最优收益共享系数与谎报情形下零售商利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产品回收再利用率对闭环供应链利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由单个制造商和单个零售商组成的二级闭环供应链系统,制造商委托零售商回收旧产品,然后制造商生产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零售商销售产品.采用stackelberg博弈方法,对制造商占主导的正向供应链和闭环供应链的利润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回收再利用率对闭环供应链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产品存在最低或强制回收要求的前提下,当其他参数不变时,回收再利用率满足一定的阈值,并且回收再利用率越大,制造商实施闭环供应链管理就越有利.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含有线上直销渠道的双渠道供应链中,考察当消费者注重产品体验时,信息不披露和信息披露两种模式下制造商、零售商两周期的定价策略。研究发现:消费者对产品体验为高的概率和信息披露对提升制造商和零售商的议价能力都存在正向的作用;信息披露使实体店第二期的需求对前期需求更加敏感,而对第二期价格及成本的敏感性下降;不论信息是否披露,第一期实体店定价总高于网店定价,但当消费者体验产品为高的概率足够大时,网店在第二期可以采用高于实体店的定价策略,且信息披露可以使网店在第二期有更多的可能制定高于实体店的定价;信息披露使得制造商在两期内都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而零售商的收益变化与披露成本有关,且零售商在第一期受益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在制造商具有公平关切特征的情形下,构建两级供应链模型,比较研究零售商单、双渠道各决策者的定价及减排策略,采用主从博弈方法探究制造商的公平关切和产品碳系数对供应链效益的影响。研究表明,零售商开通双渠道并不一定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最优定价、减排量在公平关切程度和产品碳系数下,有不同的变化趋势;此外,当制造商考虑利润分配公平时将给供应链各方成员及整体利润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制造商利润占整个供应链利润的比重有所上升,达到其追求利润分配公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唐坤  张玉林 《工业工程》2018,21(3):32-40
为研究实体零售商收取搭便车消费者产品体验费时消费者搭便车行为对厂商的影响,并探讨实体零售商收取产品体验费的条件,文章考虑一个制造商和一个实体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基于消费者效用理论,利用K-T条件,分别在收取产品体验费和不收取产品体验费两种情形下,分析对比了消费者搭便车行为对厂商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收取的搭便车消费者产品体验费与实体零售商的产品销售价格正相关,当消费者旅行成本较低时,网络渠道产品销售价格与收取的产品体验费负相关。当消费者旅行成本较低且销售的产品估值较高时,实体零售商收取产品体验费才能使自身受益。研究进一步显示,实体零售商收取搭便车消费者产品体验费会损害制造商的利润,加剧了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双渠道供应链中互相独立的不同渠道零售商的决策进行分析,从考虑顾客对不同购买渠道的心理偏好角度出发,构建出在Hotelling线性城市模型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博弈模型。在前往不同渠道购买的产品存在成本差异,产品对网络渠道适用性不同这两个条件的约束下,分析了互相独立的不同渠道零售商之间博弈均衡价格、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变化趋势。研究说明,随着产品网络渠道适用性的增大,不同渠道零售商的博弈均衡价格差异、均衡市场份额差异均会随之减小,同时,传统零售商利润也会随之减小,而电子渠道零售商利润会随之增大。网络渠道的适用性确定时,对网络适用性好的产品会受到不同渠道购买成本的影响,导致不同渠道零售商的定价和市场份额占比不同。  相似文献   

18.
张钦  孙丽虹 《工业工程》2023,26(1):30-40
为探讨制造商与转销型以及与代销型平台的合作问题,应用制造商主导下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针对零售商具有横向、纵向和双向3种公平关切情况的供应链进行决策分析。以算例形式比较不同公平关切系数对供应链成员定价及利润的影响情况,进一步讨论制造商的平台选择策略。研究表明,零售商公平关切倾向并不总是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利润;从绝对利润来看,横向公平关切越大,对于与转销型平台合作的制造商更有利;纵向公平关切越大,制造商与代运营型平台合作更有利。从相对利润来看,高横向−低纵向公平关切下,制造商倾向于与转销型平台合作;低横向−高纵向公平关切下,制造商倾向于与代销型平台合作。  相似文献   

19.
杨渠  窦祥胜 《工业工程》2018,21(5):40-49
为了解决风险规避型厂商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绿色供应链定价问题,首先以由一个风险规避的制造商和一个风险规避的零售商组成的二级绿色供应链为背景,考虑了消费者偏好、产品绿色度、厂商风险规避度等因素,构建厂商的期望效用函数,然后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了集中决策模型和三种分散决策模型。比较分析了这四种模型下的批发价格、产品绿色度和零售价格,并进一步分析了四种模型在制造商与零售商风险态度不同时的情况。最后通过MATLAB软件数值仿真研究了集中决策模型下的风险规避度对批发价格、产品绿色度、零售价格和供应链效用的影响以及产品绿色度对供应链效用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一定市场条件下,制造商风险规避对批发价格的影响程度要大于零售商,而对于产品绿色度、零售价格和供应链效用的影响程度是相同的且负向相关;同时,在固定制造商和零售商的风险规避度为0.5时,最优产品绿色度在3.3~3.4之间,最大产品绿色度为7.8。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impact of power structures and strategic inventory on the development-intensive and marginal-cost-intensive green product types under three procurement strategi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 in the manufacturer-Stackelberg game, the retailer retains strategic inventory to earn higher profits. The retailer's decision improves profit for the manufacturer and greening level of the product; (ii) for the marginal-cost-intensive green product, the power structures and procurement strategies cannot make any impact on the greening level and the retailer cannot build up strategic inventory under retailer-Stackelberg game; (iii) under the Nash game, the procurement decision creates conflict between the supply chain members for marginal-cost-intensive green products; (iv) if the retailer does not maintain strategic inventory or procures product in a single lot, then the manufacturer prefers to produce marginal-cost-intensive products and retailer prefers to sale development-intensive products to receive maximum profits under manufacturer-Stackelberg game. The optimal preferences are concurrent under retailer-Stackelberg game, but not under the Nash game; (v) single-period equilibrium solutions may exhibit sub-optimal characteristics, but two-period planning can lead to exemplary outcom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reening level and profits of the supply chain memb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