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填料类型对生物滞留系统水质净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生物滞留柱试验,以天然土壤、建筑砂为基本填料,以木屑堆肥、沸石和无烟煤为改良材料,研究了种植土砂土比例、种植土中添加木屑堆肥、砂滤层中单独及同时添加沸石和无烟煤等不同填料组合对径流中COD、TP、NH~+_4-N及NO~-_3-N的去除效果,并对传统砂土填料及复合填料生物滞留设施在不同进流特征下的水质处理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在6种填料组合中,种植土中添加木屑堆肥及砂滤层中同时添加无烟煤和沸石对各污染物的处理效果最好;在7种进流工况下,砂土填料生物滞留设施对COD、TP、NH~+_4-N、NO~-_3-N的去除率分别为70.5%~87.5%、50.0%~79.3%、84.7%~96.7%、-110.5%~23.3%,复合填料生物滞留设施的去除率分别为84.0%~93.0%、82.0%~92.0%、80.0%~94.7%、24.3%~90.4%,复合填料生物滞留设施对污染物综合处理效果明显增强,且与传统砂土填料相比,复合填料生物滞留设施受进流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通过模拟试验分析改进后堤岸缓冲带对磷素运移规律及其去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缓冲带土壤剖面全磷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0~50cm土层为磷素富集层,占整个土层总磷量的约70%;②0~50cm土层深度处磷素在不断地水平向运移过程中,其淋溶量较大,而75cm深度以下土层淋溶下来的全磷含量极其微小。③改进的堤岸缓冲带对农田地表溶质渗漏去除效果稳定,均在80%以上,堤岸缓冲带运行对水中磷的去除最高达0.023mg/L,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风险极小。  相似文献   

3.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大力推进,已经开展了许多关于生物滞留系统在径流处理和再利用方面的研究。为探究生物滞留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去除机理,解决模拟中存在的问题,从病原微生物的类型及含量特点、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去除机理、模型模拟4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生物滞留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去除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生物滞留系统能够高效去除径流中的病原微生物,但明确其对病原微生物的去除机理、构建更加完备的模型模拟病原微生物的去除过程、设计最优参数达到最佳的去除效果等仍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选用3种浓度铵态氮和总磷溶液,分别以0.67L/s、1.82L/s两种流量对河北省围场县落叶松林河岸缓冲带进行灌水试验,分析河岸缓冲带对不同浓度、不同流量地表径流中铵态氮、总磷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随缓冲距离增加,河岸缓冲带对地表径流铵态氮和总磷削减效果呈增强趋势。在相同缓冲距离处,较小地表径流量下对铵态氮和总磷削减率普遍大于较大流量下的削减率。随着缓冲距离增大,较小径流量下铵态氮削减率和较大流量下铵态氮削减率的差值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经20m的落叶松林河岸缓冲带后,地表径流量对各污染条件下铵态氮和总磷削减率的影响逐渐变小。在两种径流量下,落叶松河岸缓冲带对铵态氮和总磷的削减率都呈现出重度污染削减率中度污染削减率轻度污染削减率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适用于弱透水土质的改良型透水铺装对典型雨水径流污染物悬浮固体(SS)的去除效果,以嘉兴地区的淤泥质黏土为土基层制作试验装置,以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模拟并检测不同降雨重现期条件下改良型透水铺装装置削减径流污染物SS的效果,并以常规透水铺装和普通路面作为对比。结果表明:较小的降雨重现期更有利于透水铺装对SS的去除;弱透水土质条件下改良型透水铺装在对SS的去除过程中,不但去除率高于常规透水铺装,去除速率也得到了提高;在降雨重现期1 a条件下,改良型透水铺装平均每分钟比常规透水铺装多去除29.82%的SS。  相似文献   

6.
NBS与可持续、和谐-绿色发展、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保护优先等理念密切相关。在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为实现就地取材、成本低、易管理、无二次污染,基于NBS的本地水生植物的合理选取和自然基质的优化组合尤为重要。论文选择5种水生植物(千屈菜、黄菖蒲、芦苇、香蒲、荷花)和6种基质(砂子、石子、炉灰渣、砂子+土、石子+土、炉灰渣+土)进行生活污水的生态处理试验,采用整合分析法研究基质和水生植物对生活污水中的CODMn、TP、TN去除效果,为生活污水的生态处理系统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实验结果表明:5种水生植物对CODMn的平均去除率表现为香蒲(85%)芦苇(77%)黄菖蒲(66%)荷花(63%)千屈菜(59%);对TP的平均去除率表现为香蒲(85%)芦苇(76%)黄菖蒲(71%)荷花(69%)千屈菜(61%);对TN平均去除率表现为香蒲芦苇黄菖蒲千屈菜荷花,去除率分别为83%、77%、69%、58%和53%。炉灰渣对生活污水污染物的去除率最高,对CODMn、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71%、69%和74%。论文通过评估实验期内同一进水条件下各种组合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确定影响因素,为进行基于NBS的污染物最佳去除效率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选取常熟金泾塘地区典型农用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降雨研究不同降雨条件下径流污染物的输出特征,并分析径流污染对河水污染的贡献。结果表明:小强度降雨径流初期污染物输出浓度最大,而高强度降雨径流污染物输出最大浓度相对滞后;污染物TN和CODMn输出总量远大于TP和氨氮,且污染物输出总量随雨强增大而增加,但并不呈线性增长关系;径流污染输出的TN和TP对金泾塘河水污染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8.
以雨水径流污染物冲刷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汇流面污染物输送模型,进一步推导了雨水管道中污染物输送模型,并利用建立的模型对小区域雨水径流污染物输送进行了模拟。模型对CODCr、SS和TN均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随着降雨进行,污染物输送速度迅速增加,在全面汇流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降低。雨水径流污染物CODCr、SS和TN均表现了较强的初期冲刷效应,汇流面积的减小会导致污染物初期冲刷效应的增强。  相似文献   

9.
水库堤坝草皮具有护坡和美化环境作用。该文通过工程实例,阐述水库堤坝草皮护坡的草种选择原则,并进行了草种筛选和护坡效果分析,旨在探讨选择适合堤坝草皮护坡的草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生态沟渠对城市雨水径流量的调控效果及水质的净化作用,构建生态沟渠试验装置,研究不同重现期下生态沟渠对径流量的削减作用,以及不同径流污染物浓度下生态沟渠对径流污染物的去除作用。以黄河流域中段西安市未央区未央湖附近区域为研究对象,建立SWMM模型对生态沟渠建设前后的城市水文以及水质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其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沟渠在重现期为1 a、3 a、5 a的降雨条件下,径流量平均削减率依次为71.80%、51.67%、47.15%,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在不同进水污染物浓度下变化幅度较大。模拟结果表明:在3种重现期条件下,构建生态沟渠后,雨水峰值流量均有所削减,对应的削减量依次为3.34 m3/s、2.98 m3/s、3.03 m3/s;峰值时间分别延迟了3 min、3 min、5 min;降雨后期不同重现期的污染物负荷削减率由大到小依次为:1 a>3 a>5 a。研究结果能够为黄河流域城市规划中生态沟渠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通过灯芯草、千屈菜、菖蒲、梭鱼草的雨水径流水培试验,研究了湿地植物对城市径流主要污染物COD、TN、TP及重金属的净化效能,分析了植物对径流污染物的耐受性和适应性。结果表明:植物对重金属的净化效能良好;千屈菜对COD的耐受性及去除率差,当COD≥1 160 mg/L会导致其死亡;灯芯草对pH值的适应力差,酸雨会严重影响其水处理效果及长势;当pH<6时菖蒲和梭鱼草对径流TP的处理能力相当;对TN<20 mg/L的雨水径流,菖蒲对TN的去除效率达93%以上优于梭鱼草,且菖蒲对径流COD的去除效果及适应性好于其他三种植物,是较适宜的雨水径流湿地植物。  相似文献   

12.
以昆山市水环境治理研究基地内5种类型中试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不同质量浓度污水在不同条件下,水生态系统对水环境的修复效果及抗负荷能力,考察不同类型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可为实际工程中湿地选型设计及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以辽宁凡河为例,通过辽河流域典型小流域出口断面降雨过程中径流与水质连续监测,分析降雨过程中面源污染物的汇流过程,为全流域面源污染物负荷通量计算提供依据.研究选取了辽河一级支流凡河(又称泛河)开展典型小流域降雨径流产汇污过程监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镇化加快带来的城市不透水下垫面比例逐年升高,降雨径流污染愈发严重.为了有效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亟需建立适用于我国不同城区特点的降雨径流污染控制技术路线.通过分析太湖流域典型城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发现老城区的污染物负荷大于新城区与规划区和工业区,是径流污染控制重点区域.以太湖流域城市径流污染需求和难点...  相似文献   

15.
城市径流对河流污染的CIS模型与计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将成都河流划分为17个单元,首次运用CIS模型进行了径流分散排放城市径流悬浮物污染对河流影响的系统计算。提出了各单元同时接受旁侧非点源污染物对以下单元影响分别计算,然后线性叠加的近似方法,导出了各时刻河流的浓度递推式。还提出了单元流量与过流时间确定单元体积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因径流引起的市内河流悬浮物增值维持在10mg/L以上约8h。典型径流冲刷对城市下游影响距离约7km。  相似文献   

16.
以山东省大沽河流域北岔河村段、仁兆镇拦河闸段、程家小里村段、后路家村段4处典型植被缓冲带为例,利用VFSMOD模型进行拦截泥沙效果模拟。通过VFSMOD模型,观察植被缓冲带宽度、长度、坡度、植被间距、植被糙率等参数对泥沙拦截效果的敏感性,并比较4处典型位置泥沙拦截率对5个参数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泥沙拦截率与缓冲带宽度呈正相关,且带宽达到5 m之前拦截率受带宽的影响较明显;泥沙拦截率与缓冲带长度呈正相关,北岔河村、仁兆镇拦河闸、程家小里村3处缓冲带长度达到20 m后对拦沙率影响降低,后路家村处缓冲带长度对拦沙率的影响较为稳定;泥沙拦截率与植被间距呈负相关,且植被间距达到10 cm之前拦沙率受植被间距的影响较明显;泥沙拦沙率与坡度呈负相关,且坡度达到0.05之后,拦沙率基本不再受其影响;泥沙拦截率与植被糙率呈负相关,且其对拦沙率的影响较低。研究为大沽河水土流失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及理论数据,并为国内相似河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杜辉  陈群  郑咏琎  王琛  万里 《人民黄河》2022,(S2):131-133+135
为去除城市雨水径流中的污染悬浮物,利用自制试验装置并选择土工布作为过滤材料进行渗透过滤试验,研究土工布对城市雨水径流中悬浮物的过滤效果。结果表明:土工布对悬浮物的过滤效果随过滤时间增长而增强,过滤时间越长土工布堵塞程度越严重,渗透性降低;增加土工布厚度或提高水力坡降均可改善土工布对悬浮物的过滤效果;悬浮物浓度不同时土工布渗透性和悬浮物去除率变化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上海地区生态沟渠不同布置方式对农田径流污染物拦截效果的影响,构建了2种不同布局的生态排水沟渠系统("一"字型和"弓"字型),针对2种不同径流进水污染物浓度(一般浓度和较高浓度)水平,对生态沟渠农田径流营养性污染物的截除效果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不同布置方式的生态沟渠对径流污染物均有较好的截除作用,对SS、TN、NH_4~+-N、TP的去除率分别在13%~28%,12%~41%,14%~47%,12%~55%之间,总体来看,"弓"字形生态沟渠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要优于"一"字形生态沟渠;一般浓度水平下,"弓"字形生态沟渠对SS、TN、NH_4~+-N、TP去除率分别比"一"字形高13.63%,27.49%,32.17%,11.98%;较高浓度水平下,"弓"字形生态沟渠对SS、TN、NH_4~+-N、TP去除率分别比"一"字形高10.71%,20.06%,25.86%,22.83%。最后,对生态沟渠相关应用与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土壤渗透速率低、地下水埋深浅的合肥市建造2个过滤型生物滞留中试池,使用模拟路面径流作为进水,评价生物滞留池在类似的土壤地形条件下处理路面径流的效果。研究表明,在滤速分别为9.9cm/h、14.5cm/h条件下,两个生物滞留池对TP、NH3-N去除率均约为80%,渗透速率较低的池Ⅱ对SS、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83.5%和67.5%,优于渗透速率较高的池Ⅰ的76.9%和54.5%。由于填料中未经发酵稳定的有机质的淋出,生物滞留池对COD去除效果较差。实际应用时,在本试验的设计参数下,适合地下水埋深浅的地区,过滤式生物滞留池能稳定高效地削减地表径流所携带的污染负荷,池Ⅱ具有较好的年污染负荷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采样、检测高校区、商业区、工业区路面和屋面的雨水径流COD和SS浓度,分析了COD和SS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路面雨水径流COD和SS浓度之间的回归方程斜率大都大于1,说明路面雨水径流中溶解性有机物所占比例较小,可以采取雨水径流的截污、沉淀、过滤和路面环境卫生管理等控制措施改善雨水径流水质;屋面雨水径流COD与SS浓度之间回归方程斜率都小于1,说明屋面雨水径流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都比较高,可以采取源头控制措施或补充化学和生物净化等控制措施改善雨水径流水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