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传统的端到端的拥塞控制机制不适应主动网络,针对主动网络面临的拥塞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主动网络拥塞控制解决方案.在中间节点为转发到相邻节点的主动信包建立缓冲队列,以缓冲区中队列长度来表明节点的拥塞程度,通过对前向节点计算单元进行控制来改变当前节点拥塞状况,网络中相关节点通过协作对网络进行拥塞控制.理论分析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不管网络初始状态如何,该方案均能使各节点迅速达到动态平衡,快速消除主动网络拥塞.  相似文献   

2.
网络仿真是一种专门对实际网络进行模拟与分析的工具,是网络研究者研究新理论新算法经济而有效的手段.本文研究网络仿真软件NS2的功能扩展及网络仿真实现过程,并将其应用于网络拥塞控制的研究中,研究了模糊自适应PID网络拥塞控制算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种基于移动代理的主动网络拥塞控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勋  刘君强  俞军 《计算机工程》2003,29(10):36-37,91
利用基于移动代理主动网络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代理主动网络的拥塞控制机制MACC,使被拥塞的路由器可以向网络端点发送拥塞发生的状态,这样就减少了系统对拥塞反应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保留了原有的拥塞控制方法,保证了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中TC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01)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传输控制协议,因此对TCP网络拥塞控制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并且一直在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文中在对网络拥塞控制与TCP网络拥塞控制原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TCP网络拥塞控制算法。列举了现有的TCP网络拥塞控制算法,并对其进行分析,对这些算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总结了TCP拥塞控制目前的研究成果,指明了未来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ATM网络拥塞控制中PID控制器的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丰原  林闯  任勇  山秀明 《计算机学报》2002,25(10):1024-1029
自适应比特(ABR)业务的流量控制是ATM网络中一种有效的拥塞控制机制和流量管理手段。在大规模的高速网络中,算法的简洁性对优化交换机的性能是至关重要的。尽管二进制ABR流量控制的简洁性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但显式前向拥塞标识(Explicit Forward Congestion Indication,EFCI)算法控制的队列长度和允许信元速率(Allowed Cell Rate,ACR)大幅振荡,降低了链路利用率,严重的影响了交换机的性能,为此有了相对复杂却有效的显式速率反馈机制,在该文中,引入了拥塞的概率判定机制,并运用经典控制理论为拥塞判定概率的实量更新设计了线性的PID控制器,避免了非线性的控制规律可能诱发的系统自激振荡,在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上,因为使用常用处受到限制,进而给出了一种基于确定稳定裕度的参数整定方法,仿真试验表明:二进制流量控制中的PID算法在保持了算法简洁性的前提下,大幅度地抑制了ACR和队列长度的振荡,提高了链路利用率,减小了队列系统引入的时延抖动,为保证ATM网络中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唐伟  郭伟  苏俭 《计算机科学》2005,32(10):41-43
Ad hoc网络是一种无基础设施、无中心控制的分布式自组织网络,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搭建.目前,在IEEE802.11协议基础上所搭建的ad hoc网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信道达到饱和时,其链路层时延明显增加,以至于其上层的协议无法正常工作.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链路层及传输层的拥塞控制算法,通过对传输层拥塞窗口的控制、以及引入报文生命期及优先级,使得网络即使在大业务量时,链路层依然能够保持很低的时延,同时大幅度地提高传输层吞吐率.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IP网络中的拥塞控制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任丰原  林闯  刘卫东 《计算机学报》2003,26(9):1025-1034
以拥塞控制机制演化的历史为线索,回顾了IP网络中已有的拥塞控制技术;总结了TCP流量控制、端到端流量控制和中间节点增强机制等各研究子方向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分析了主动队列管理这一热点领域中已有策略和算法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和阐述了大多数算法所采用的启发式设计加仿真试验验证的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应用控制理论中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研究网络拥塞控制的思路,并给出几个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已有的主动网络拥塞控制机制(ACC)中,通过丢包的方式缓减拥塞。TCP拥塞控制机制起主导作用,但不能满足现有网络环境要求。该文提出一种改进的ACC算法,该算法将拥塞控制参数嵌入到每个主动包中,通过驻留在主动路由器中的拥塞控制代码,对参数进行相应修改,从而达到拥塞预防和控制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网络带宽利用率和公平性,丢包概率接近0。  相似文献   

9.
在高带宽延迟积网络中,传统TCP导致很低的网络效率。我们研究了窗口增量函数对网络稳定性和效率的作用,并提出TCPImpv拥塞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在高带宽延迟积网络中,TCPImpv的网络效率和分组丢弃性能明显优于HSTCP;在一般网络条件下,TCPImpv保持了传统TCP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网络拥塞问题,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拥塞控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文章在对网络拥塞及拥塞控制分析的基础上,详细介绍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逻辑等智能优化算法在网络拥塞控制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各种算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UDP业务引起的网络拥塞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UDP作为传输层协议的应用日益增多,其中包括用IP传输视频,音频的各种应用,UDP业务的增加会给网络带来新的拥塞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早期检测技术(RED)的方案,对最终解决UDP业务导致的网络拥塞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基于网络的供热管理系统中实时图象处理和网络传送的一种实用方法,重点阐述了屏幕传输技术的新方法,解决了网络环境中实时图象网络实时处理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IP网络中TCP拥塞控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IP网络中,TCP拥塞控制机制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源端控制机制,并在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文章首先探讨了TCP拥塞控制机制、TCP--friendly拥塞控制机制、TCP在无线网络上的拥塞控制,然后对控制理论应用于拥塞控制进行了论述,最后对TCP拥塞控制机制的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3(9):83-85,93
文章对网络拥塞控制进行了探讨,并列举了集中网络拥塞控制的策略,最后对拥塞控制的发展方向做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5.
张钰  李红 《微计算机信息》2007,23(35):264-265,284
位置姿态系统(POS)可提供高精度导航信息,传输数据量大,实时性高。本文采用W3100A芯片和导航计算机构成网络处理平台,在下位机中实现了POS网络通信程序,包括TCP中断接收程序和UDP发送数据程序。在上住机上实现了POS的监控显示,达到了POS实时显示与事后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在发送端保留对前段TCP窗口平均值的统计值avecwnd,用它描述这个TCP在一个较长时间尺度下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变化情况,把这个值直接作为对网络剩余带宽多少的一种预测,动态调整发送窗口下降幅度值的新方法,使传统TCP窗口负反馈式的控制策略中,以不变的规则减小窗口的方法给拥塞控制策略带来的与网络实际情况不符的控制结果得到改善.本文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使TCP流量能更加准确的适应带宽,增加整体的数据速率,平滑窗口的波动,改进了多媒体数据流传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穿越NAT建立TCP连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NAT)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得到了多数防火墙/网关设备的支持。目前穿越NAT都是基于UDP实现的。由于TCP连接的建立存在状态转换,相比UDP,穿越Restriced型NAT建立TCP连接存在更大的困难。通过分析NAT穿越的技术原理和现有方法,分情况给出一种通信双方都在NAT之后时建立TCP连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FAST-TCP协议与HSTCP协议都是面向高速网络的传输控制协议,其中 FAST-TCP协议减少了传输丢包,但启动时间较长,HSTCP协议使用改进的拥塞反馈系数虽然提高了传输中后期的带宽利用率,却没有能够减少丢包.提出的NHFTCP协议拥塞控制算法,通过改变静态参数α为动态参数加强对网络动态变化的敏感度,减少启动时间和丢包率,最后用仿真实验验证改进效果.  相似文献   

19.
基于窗口的端到端拥塞控制:网络稳定性与效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拥塞窗口算法对网络稳定性和效率的影响表现在平衡状态附近。分组级递增量越小网络稳定性越强;往返时间级递增量的一阶导数越小网络效率越大.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一种新拥塞控制算法的基本思想:根据拥塞反馈信号估计可用带宽,分组速率能快速收敛到并能长期保持在可用带宽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