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分组密码工作模式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分组密码工作模式是利用分组密码解决实际问题的密码方案.好的工作模式可以弥补分组密码的某些缺憾;相反,不好的工作模式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工作模式的研究始终伴随着分组密码的研究历史,新的分组密码标准的推出,都会伴随着相应工作模式的研究.从针对DES的ECB、CBC、CFB和OFB,到针对AES的CTR、CCM、CMAC、GCM和AESKW,作者以各种模式标准为主线,介绍分组密码工作模式的设计理念、安全模型、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以及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2.
分组密码的并行工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ES为例,探讨分组密码的并行工作模式。在分组密码的四种标准工作模式中,除ECB模式外,其余工作模式均存在着反馈形式的迭代,这对数据的并行操作是一大障碍,给出了相应的三种并行密码模式,在不改变原分组密码算法的密码学特征的前提下,可以达到线性的加速比。  相似文献   

3.
作为基本工作模式OFB具有流密码的特点,它允许明文的分组单位长度小于分组密码的长度,从而可适应用户数据格式的需要。但当分组单位长度远远小于分组密码的长度时,此模式使用分组密码的效率不高。因为不管加密多短的明文块,每加密一块都要使用一次分组密码。为了提高其效率,引进了计数器和缓冲器,使分组密码的输出得到全部使用。同时为了增强安全性,改进了OFB模式的反馈输入方式,使得在P. Rogaway等人给出的强安全性定义(priv)下是可证明安全的,并用M.Bellare和V.Shoup的玩游戏的方法给出了一个自然、通俗易懂的证明。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认证加密工作模式的研究迅速发展,提出适应各行各业、性能优秀、安全性好、成本低廉且结构简单的认证加密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基于分组密码的认证加密工作模式是使用分组密码来设计,用以解决用户信息的隐私性和真实性等实际问题的密码方案。由于其具有实现速度快、易于标准化和便于软硬件实现等特点,广泛使用于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安全等领域。文章主要介绍了基于分组密码的认证加密工作模式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TAE模式的分析和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  冯登国 《软件学报》2006,17(2):333-338
TAE(tweakable authenticated encryption)模式是一种基于可调分组密码的加密认证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安全的可调分组密码不是安全的TAE模式的充分条件.只有当可调分组密码是强安全的时候,TAE模式才是安全的.同时,还给出了TAE模式的一些改进,得到模式MTAE(modifiedtweakable authenticated encryption),并且证明了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大部分传统的分组加密模式不能有效应用于GPU上。分析传统加密工作模式,结合GPU并行计算的要求提出一种满足GPU执行要求的、高效的、安全的分组加密模式——密文分组随机链接加密模式(RCBC)。该模式不但执行效率高,并且增加了破解难度。实验结果表明,在CPU_GPU上采用RCBC的密码算法在处理数据时,呈现出高效的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纪文桃  李媛媛  秦宝东 《计算机工程》2021,47(8):157-161,169
针对密码体制识别研究缺乏对分组密码工作模式识别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决策树的分组密码工作模式识别方案并应用于国密SM4分组密码算法。在CBC、CFB、OFB、CTR工作模式下对大量文本文件进行加密,得到密文文件,同时构造训练阶段和测试阶段所需要的特征向量空间。在训练阶段通过对特征空间的学习生成决策树,在测试阶段根据生成的决策树进行决策,将决策值与标签值相比较得到分类结果。在训练和测试阶段分别构建混合分类模型、混合文本大小分类模型和一对一分类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分类模型和混合文本大小分类模型的分类正确识别率在16%~26%,一对一分类模型的正确识别率高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8.
面向CBC模式的AES高速芯片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以硬件方式高速实现AES密码算法,缩短整个芯片的关键路径,基于一种改进AES密码算法,在算法级对电路实现进行优化,将AES密码算法中字节代替变换与列混合变换进行合并,以查找表的方式实现这两种变换的一步变换。在支持密钥长度为128 bit、192 bit和256 bit AES算法的同时,支持分组密码工作中的ECB,CBC模式,提高了分组密码不同级别的安全性。在0.13μm CMOS工艺下,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进行综合,仿真结果表明最高时钟频率可以达到781 MHz,在密钥长度分别为128 bit、192 bit和256 bit时,最大数据吞吐率分别可以达到9.9 Gb/s、8.3 Gb/s和7.1 Gb/s,占用面积38.5 KGates。  相似文献   

9.
作为基本工作模式的OFB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但也存在着非常大的缺陷。利用Gray码,改进OFB模式,并利用Game-playing技术,在所用分组密码是安全的假设下证明改进后的OFB模式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密码协议的设计和安全性分析是困难的,在密码协议中总是以所使用的密码算法是安全的为前提,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密码算法的加密模式对密码协议安全性的影响。论文针对一个改进的Needham-Schroeder协议,假设其使用了分组密码的CBC加密模式,我们通过使用一条旧信息的明密文对来修改当前会话中的信息,从而成功地欺骗用户双方,并分别与他们建立了一个会话密钥,对该协议进行了成功的攻击。结果说明密码算法的加密模式对密码协议的安全性有着巨大的影响。Schroederauthenticationprotocol125  相似文献   

11.
PS色彩模式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通过对Photoshop中各种色彩模式的概念、性质、特点进行分析和对比,针对各种色彩模式之间的关系指出色彩模式的应用领域及转换的原因,提出了色彩模式转换方法及转换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使用户能正确的选择色彩模式处理图像。  相似文献   

12.
LabVIEW中DDE不同通信方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DE(动态数据交换)是Windows环境提供的一种基于消息的进程间通信技术协议。Windows环境下的多种软件系统及软件开发平台,如VB,VC,Excel,Foxpro,PB,Developer/2000等都提供了DDE功能。文中对DDE通信的几种不同方式做了简单的比较和分析,并给出了示例程序。  相似文献   

13.
条带模式和聚束模式是合成孔径雷达常用的两种工作模式,尤其是聚束模式的精度高,在军事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研究两种工作模式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合成孔径雷达的特点,展开了对合成孔径雷达工作模式的侦察研究,仿真实验验证了侦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地震检波器的模态对滑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地震检波器的模态对模型 ,强调了模态的滑动 ,指出地震检波器面临的问题是模态对的滑动。对检波器的测量和研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现有的一些提高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性能的技术出发,分析了它们克服无线通信缺陷的一些解决思路,总结出要提高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性能的关键在于提高现有带宽的利用率和增加系统对无线信道误帧的容忍性。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采用上行带宽集中动态分配策略以提高带宽利用率,采用MRARQ机制和多速率重传策略以降低系统对SNR的要求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系统容量。  相似文献   

16.
当前工程结构设计大多基于成熟的线性振动理论,未综合考虑非线性、多尺度等特性的影响,导致各类工程振动问题频发,减振措施失效.首先,本文以质量弹簧系统为例,对系统刚度比和质量比等关键参数开展分析,指出刚度比对系统模态具有显著影响;再者,简述大跨桥梁动力学研究现状,从系统全局动力学角度,根据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和有限元分析,提出工程结构多刚度尺度概念,分析并指出多刚度尺度耦合系统的全局模态、局部模态和混合模态基于不同刚度尺度的定义.为建立桥梁全局动力学模型和理论,桥梁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水晶报表是一个非常好用的组件,在程序中可以用来处理诸多的事件。本文通过一个实例,详细介绍了水晶报表的两种应用模式,拉模式和推模式。相对来说,拉模式应用比较简单,但不够灵活。推模式使用起来比较复杂,但灵活多变。在不同的情况下两种应用模式都能实现特定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针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存在动手能力弱、科研能力有限的状况,在分析目前高校课程体系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在本科阶段培养应用型人才;结合应用型人才实践环节的实施,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相似文献   

19.
该文主要介绍了自适应组网的局域网网格方案。首先,简要介绍了提出该解决方案的背景,然后针对这个背景进行了需求分析,并阐述了这个解决方案的实际意义。随后,对这个解决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解释。阐述了这个解决方案中所使用的两种工作模式以及这两种工作模式的优缺点,并对这两种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问题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一种非常有实用价值的微弯式漏油检测光纤传感器,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光纤的微弯去检测漏油的原理,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