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碳钢 - 水热虹吸管内部强化传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拓宽热虹吸管温度使用范围,提高单管的传输功率,对碳钢 水热虹吸管内部进行了强化传热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合理选择分流管的结构尺寸,将其置于热虹吸管内,可以起到强化沸腾换热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工业应用最多的热虹吸管,其蒸发段常出现大汽泡,弹状流沸腾而引起的不稳定振动以及壁温波动现象进行研究,为改善热虹吸管蒸发段内部的传热性能,进一步提高其传输功率,提出了一种强化传热方法,即在热虹管内部插入-根同轴的多孔管,并对同轴多孔管蒸发段的强化传热机理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可视化和性能试验进行了验证,得出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小直径热虹吸管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小直径热虹吸管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热管运行时,管内流型及流型变化对热管壁面温度有影响.表面温度波动大;热源温度对热管内流型有影响,热源温度越高,冷凝段温差越小;热源温度低时.热管长度对表面温度影响大:加热段长度越长,热管表面温度越高;热管传输功率并不随热源温度升高而线型增加.  相似文献   

4.
热虹吸管内脉冲沸腾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理论和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热虹吸管内脉冲沸腾现象,重点介绍了反映脉冲沸腾强度大小的量,即有效高度,并推导出它的表达式,理论分析结果和实验数据基本上吻合。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热管换热器的传热现象研究提供了新的概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热虹吸管蒸发段强化沸腾传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热虹吸管蒸发段强化传热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热虹吸管蒸发段强化传热物理模型 ,为热管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分流管结构对碳钢-水热虹吸管蒸发段内沸腾换热的影响,选择7种不同结构的分流管进行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分流管结构尺寸对蒸发沸腾换热有很大的影响,在相同的传输功率下,分流管的开孔率在33%左右,管间隙在4.mm左右强化沸腾换热的效果最佳,沸腾换热率数大约提高2-3倍。  相似文献   

7.
8.
利用玻璃透明膜加热管模拟工业上实用的热虹吸管换热器,对垂直管内的水沸腾 ̄蒸汽冷凝两相流动进行了观察,对其传热性能做了研究。着重观察分析了不同的的操作条件对流型及传热性能的影响,取得了关于热虹吸管应用于工业换热器的一些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等离子弧热切削过程中的热传导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一个简化的实用数学模型,经与试验测试结果比较,所建模型基本上反映加热切削过程中加热温度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半导体致冷器热端的散热,介绍了一种矩形虹吸管回路中单相液体(丙酮)自然循环传热的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对不同散热量(≤30W)、不同管材(铝、玻璃)、不同加热段高度的条件下,回路管壁壁温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1.
顶吹转炉内流动,燃烧及传热的一个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建立了一个将流动、燃烧及传热结合在一起的一个普适的顶吹转炉内的数学模型,用该模型对180t转炉炉膛内二次氧流的不同角度及二次氧孔距熔池液面的不同距离的计算,得出了45°左右夹角与2.4m左右距离的二次氧枪设计是最有利于传热,同时炉墙热负荷也不会很大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引入工程辐射势的概念,建立了一个一般情况下辐射传热的二阶微分方程的数学模型。该方程具有一般传输方程的特点,使得工业过程中辐射传热的处理与传导,对流问题的正理在方法上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辐射传热的一个新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辐射传输最基本的原理出发,给出了描述辐射传热的一个控制微分方程,该方程克服了目前用来求解辐射传热所用方法的一些缺陷,反映了辐射传热空间全方位性的特点,而且利用该方法求解辐射传热,大大节省了计算机的内存及时间,提高了计算精度。十分容易与其它传输方程耦合在一起进行数值求解。  相似文献   

14.
给出了一种成人体重与摄入热量关系的基本的数学模型,并用此模型对不同的条件进行了模拟,从理论上给维持成年人体重的恒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将高温热管翅作为翅片强化换热的设备,可以大大地提高换热器的传热能力。为预测高温热管翅强化传热性能,推动高温热管翅的开发与应用,将12根高温热管翅的冷凝段排成2排置于管道内组成换热设备。运用FLUENT软件,选用TGrid网格技术方法、k-ε湍流模型、SIMPLE压力-速度耦合方法对该换热设备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数值模拟结果直观地表征了高温热管翅强化管内换热的温度场、速度场以及对流换热系数场;表明管道换热设备内因为有了高温热管翅,流动速度加大,表面换热能力加强。第1排热管翅的换热系数高于第2排热管翅的换热系数。随流量的增加,对流换热系数增大。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表明理论值与实验值的基本趋势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实验研究了管束间距、管排数、管束排列方式、热负荷大小和沸腾工质物性等因素对光管管束池沸腾传热的影响规律。实验包括有二排管束、三排管束、七管束、十三管束等,管束相对间距在0.9~3.3之间。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旺盛核池沸腾区域,管束中管间距的影响甚微,沸腾曲线基本上与光管时吻合;对于自然对流向核沸腾转折区域,管束各管间的影响较大,明显地使传热强化,一般可提高10~100%。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实用新型专利产品——新型双向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原理与构造,通过对其样品进行的初步实验研究,证实该产品的高传热性能和实用性,为其推广和制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服装的织物层为考察对象,基于织物层内部的多孔介质特点,依据表征性体积单元的概念,应用连续介质的分析方法,考虑织物层热湿传递过程中的相变、吸湿、解吸等作用,以及质量、动量、能量三大守恒定律,建立了能够反映织物层温度场、湿分浓度场及气相总压场变化规律的三场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建立了无因次火用损失率的方程,并由此求解了空气、水、油三种典型工质的管内流动与换热的最佳雷诺数和最小火用损失率。结果表明,水、空气的最佳流动工况为湍流,而油的最佳流动工况为层流。同时,还用火用损失率表达式求解了内插扭带管、螺旋槽管两种不同管型中水的最佳雷诺数和最小火用损失率。结果表明,对于水宜选择螺旋槽的强化传热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