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天然水水质是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地表水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与评价,掌握地表水化学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从而为水资源保护提供更好的依据.新乡市按流域划分属海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地表天然水化学分析选择8个水质站点,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北部、海河流域的西部和东部.结果表明:新乡市辖区内海河流域的矿化度偏大,平均值为131...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博尔塔拉河水文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对其水化学特征和水化学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博尔塔拉河河水的矿化度等主要离子含量沿流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上游到中游增幅不大,中下游开始呈直线上升,下游矿化度均大于1000mg/L,主要离子含量增加明显,其变化特征与矿化度基本一致。上中游河段阴离子中以HCO3ˉ占优势,阳离子中以Ca^2+为主;下游河段阴离子中以SO4^2-占优势,阳离子中以Na^+为主。水化学类型由上游向下游过渡变化的分带特征:从上游、中游到下游河水水化学特征依次主要表现为HCO3ˉ型、HCO3^ -So4^2-型和SO4^2+。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河流水化学特征分布规律及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流水化学的变化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根据近10年来黄河流域的水化学监测资料,分析了河川径流矿化度、总硬度和水化学类型的地区分布,统计了黄河干流沿程变化及主要支流水化学变化情况。并与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除个别站点外,大多数测站的矿化度和总硬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个别站点水化学类型有所改变,显示水质变差。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山东省济宁市41个站点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济宁市地表水水化学特征,总结出济宁市水化学特征的时空分布规律,阐述了对济宁市主要河流的水化学特征,同时对成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双塔灌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和化学组分的形成,受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的控制,通过研究地下水的化学特征,结合地下水的矿化度和化学类型,进行地下水分区。  相似文献   

6.
根据鸡西市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及地下水质量监测成果,水化学类型分为5类,水化学特征可分为两个水质类型区.  相似文献   

7.
吴贵勤 《治淮》2005,(5):25-26
当前,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以下简称淮河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已进入水资源配置阶段的关键时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要结合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状况,在充分利用调查评价阶段成果及其评价意见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淮河区水资源特点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理清思路,提出符合流域实际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8.
肥城盆地地下水水化学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肥城盆地1999—2013年地下水水质实测数据,选取钙、镁、硫酸根、氯、重碳酸根、钠和钾等离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Aqua Chem软件分析了主要离子的时空分布情况、总硬度和矿化度的变化趋势,揭示了近年来该区地下水水质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水质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肥城盆地地下水主要离子浓度呈上升趋势,总硬度和矿化度在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盆地出水口方向逐渐升高,水化学类型由HCO3-Ca型、HCO3-Ca-Mg型向HCO3-SO4-Ca-Mg型、HCO3-SO4-Ca型转变。肥城盆地地下水水质变化与降水入渗、地下水超采、工业废水及城市污水排放、农业污水灌溉、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等有关,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地下水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淮河流域极端旱涝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淮河流域历史水文气象、水旱灾害受灾成灾等系列资料,分析了极端旱涝的暴雨、洪水、洪灾和干旱灾害特征,以及天气成因,揭示了交替随机发生极端旱涝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1470-2010年淮河流域发生的极端旱涝分别为46和63次,平均5a发生1次极端早涝;梅雨期降水量的极端偏多(或偏少)是形成极端洪涝(或干旱)最直接的因素;中高纬度西风环流和副高的季节性异常是发生极端洪涝(或干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对选取100个水质站进行化验分析、资料整编、评价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地表水水化学特征的特点以及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问坝特征及其对水质 改善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淮河部分干流、沙颖河水系、涡河水系、淮河干流南岸诸水系为研究范围,在详细介绍闸 坝基本资料的基拙上,阐述淮河流域闸坝分布特征,定性分析了闸坝对水质的改善作用,提出了闸坝 改善河流水质作用的量化指标。本研究对进一步了解淮河流域的闸坝情况和闸坝作用有借鉴意义,也 为闸坝改善河流水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结合江苏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多年的工作实践,分析了近年来辖区内主要河流断面水质、污染物排放情况、污染物排放强度等的变化情况,评价了江苏省在这一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存在问题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淮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分析及承载能力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淮河流域概况,分析了2000~2006年的水质资料、污染物人河量和水质达标状况,针对淮河流域水资源现状,总结了目前存在的水资源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缺水问题突出,水污染问题严峻;闸坝众多,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最后提出了在淮河流域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基本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4.
王飞  张婷 《中国水利》2012,(17):32-34,37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旱灾害的多发地区,在全面总结淮河水旱灾害的基础上,从易发灾害的地理因素、加剧灾害的历史缘由、催生灾害的经济动因以及触发灾害的人为因素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水旱灾害形成的原因,并从多方面提出了综合防灾减灾的策略,为淮河进一步治理和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水环境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水环境特征识别问题,开展水环境可恢复性研究。基于水环境可恢复性的定义及水环境可恢复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其中12个指标,采用淮河流域2000-2009年10年数据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PCA )得到影响淮河流域水环境可恢复性的主要成分和各年的综合主成分值随时间变化情况;将水环境系统可恢复性分为弱、一般、强3个等级,利用自组织映射( SOM)神经网络法对归一化的正向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各年水环境系统可恢复性的强弱等级情况。结果表明,由PCA法得到的结果与SOM 神经网络法的结果相一致,淮河流域从2000-2009年水环境可恢复性整体上呈现逐年增强的趋势,同时表明PCA和SOM神经网络法对水环境可恢复性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入河排污口调查、审核 ,在此基础上 ,采用统一的监测时间、频率、项目和方法 ,对入河排污口进行监测监督 ,并编制监测报告。针对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中存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及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 ,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GRACE卫星数据、MODIS数据和降水数据分析了2003—2016年淮河流域陆地水储量、植被指数和降水的多年时空变化,并探究标准化陆地水储量指数(SWS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与条件植被指数(VCI)对流域干旱的指示性。结果表明:淮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呈显著下降趋势,降水量微弱下降,植被覆盖率显著上升;SPI与VCI相关性较高,与SWSI变化较为一致;SWSI与SPI指示的不同等级干旱月份数量基本相当,明显小于VCI;SPI对淮河流域历史干旱存在漏报,VCI指示的干旱等级略偏高;SWSI整体表现较为良好,能够有效监测淮河流域旱情。  相似文献   

18.
王翔 《中国水利》2011,(23):112-114
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能源和制造业基地.介绍了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水资源的基本情况、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过程和规划的主要成果,阐述了规划对健全用水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国家水权制度、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健全水生态保护制度等的指导作用,总结了规划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9.
2004年淮河流域水质状况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淮河流域水体水质监测资料,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评价分析淮河流域总体、干流及12个主要断面的水质状况,并与“九五”期间和2001~2003年淮河流域水质进行比较,还对12个主要断面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总体水质污染程度为中度污染,水质好于2001~2003年;水质Ⅴ类和劣Ⅴ类之和由“九五”期间的58%降至39%;干流1月、2月和12月水质较差,6月至9月水质较好;属严重污染的断面有4个。聚类分析的结果为12个主要断面分6组较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