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塔河油田创始短半径水平井造斜井深在5300m以下,施工难度大。文中结合塔河油田创始短半径水平井的设计与施工情况,总结了新疆塔河油田通过对井下工具、仪器的改进及工艺技术配套,进行短半径水平井作业的成功经验,探讨了短半径水平井中井眼轨迹控制技术、高造斜率下始具的受力分析、始具造斜率预测方法研究、摩阻扭矩分析等多项技术难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塔河油田短半径水平井的成功始成并获得良好的产能,使国内水平井钻井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创造出的多项目内水平井钻井记录,为国内深井短半径水平井钻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3.
塔河油田6区小井眼侧钻短半径水平井钻井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河油田6区部分井已进入开发后期,或供液不足,或高含水,产能严重降低.塔河油田目前上产任务重,侧钻短半径水平井是老区挖潜、增储上产的有效手段之一.不仅能使老井复活,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侧钻短半径水平井钻井技术是套管开窗技术、短半径水平井技术、小井眼钻井技术的有机结合,钻井难度大.文章以塔河油田6区侧钻技术为例,分析了该区块目前面临的难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塔河油田短半径水平井侧钻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塔河油田侧钻短半径水平井造斜井深在5300m以深,施工难度大。通过介绍侧钻短半径水平井的技术难点,结合TK405CH井的设计与施工情况,论述了该油田通过对井下工具、仪器的改进及工艺技术配套,进行短半径水平井作业的成功经验,探讨了短半径水平井中井眼轨迹控制技术、高造斜率下钻具的受力分析、摩阻扭矩分析等多项技术难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塔河油田短半径水平井的成功钻成并获得良好的产能,为国内深井短半径水平井钻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1H井是中石化部署在塔中卡塔克1区块的一口侧钻短半径水平井,先后采用了多种较为先进的生产工艺,如锻铣开窗技术、定向侧钻技术、小井眼短半径水平井技术、欠平衡钻井技术、高钙盐钻井液体系的推广应用等,施工程序复杂。通过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努力,历时143天完成了这口技术密集的评价井,试油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小井眼侧钻短半径水平井钻井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侧钻短半径水平井与常规中、长半径水平井相比较除具有提高油气采收率共性外,还具有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从侧钻短半径水平井施工特点、剖面设计、开窗工具及开窗方式的选择、轨迹控制、测量方式及测量工具的选择以及钻井液设计等方面对小井眼侧钻水平井技术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实钻经验给出了各阶段相应的钻具结构和技术措施及注意事项等,采用小井眼侧钻短半径水平井钻井技术,对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进行了勘探开发并取得圆满成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今后同类型井的钻井设计、施工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天成 《钻采工艺》2003,26(5):16-20
螺杆钻具抽筒事故是定向井、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钻具事故,打捞风险较大,成功率较低,多数情况下易出现填井侧钻的情形,文中详细介绍TK424CH侧钻短半径水平井Φ120螺杆钻具3次抽筒成功打捞技术。  相似文献   

8.
塔河油田超深侧钻水平井钻井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井开采后期,单井产量下降,部分探井、开发井由于各种原因在完井后没有获得油气流而形成了低产井和无用的“空井”。为了有效地将这些资产盘活,充分利用老井剩余资源对油区进行更经济有效的开采,塔河油田布置了多口超深侧钻短半径水平井。超深侧钻短半径水平井与常规中、长半径水平井相比较除具有提高油气采收率共性外,还具有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从侧钻短半径水平井施工特点、剖面设计、开窗工具及开窗方式的选择、轨迹控制、测量方式及测量工具的选择以及钻井液设计等方面对塔河油田小井眼超深侧钻水平井技术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实钻经验总结出了各阶段相应的钻具结构、技术措施及注意事项等。塔河油田采用小井眼超深侧钻短半径水平井钻井技术对奥陶系油藏进行了勘探开发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技术效益。  相似文献   

9.
在侧钻水平井施工作业中,常因地质设计整,工具造斜率误差,造成实钻井眼轨迹不符合地质,油藏工程要求,导致注水泥回填,二次侧钻。在井下发生钻具事故后,如多次找捞失败,也需填井侧钻,与常规直井裸眼相比,侧钻水平井多在大斜度井段实施裸眼侧钻,则于井眼小、曲率大,施工难度较大。该文在详细讨论侧钻水平井裸眼侧钻施工难点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侧钻水平井裸眼注水泥塞工艺技术,裸眼侧钻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0.
结合TK318CH井设计与施工情况,分析了塔河油田小井眼侧钻短半径水平井的技术难点,详细介绍了小井眼侧钻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和钻井液技术。应用这些技术措施成功解决了小井眼短半径侧钻枢平井中井眼轨迹控制、高造斜率下钻具的受力不稳等难题。实践证明,小井眼侧钻短半径水平井技术对干井或老井挖潜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惠州油田作业者集团在最近3年中,使用导向钻井技术,在井斜33°左右的?244.5mm套管内开窗;在有限的平台空间和钻机的负荷条件下,使用导向钻具定向钻进和控制井眼轨迹;在自动跟踪导向工具(AUTOTRAK)、MWD随钻录井和LWD随钻测井技术的基础上,运用了大位移井的扭矩、摩阻预测和分析技术,成功地完成了4口侧钻井和2口高难度深井侧钻水平井。  相似文献   

12.
塔河油田水平井钻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1号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塔河1号构造,其圈闭层位有石炭系和三叠系中,下油组,目前,该油田已完钻的沙29井,沙51井,TK101井,TK102井,TK103井在三叠系上,中,下油组均获工业油气流,其中,下油组油层厚度大,油质好,但底水,为防止底水锥进,减少生产压差,完成原油生产任务及完善开发井网,验证水平井开发的经济效益,西北石油局从1998年5月至1999年11月相继在该油田完成了5口水平井,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水平井的采油指数是直井的1-3倍,水平井可有效地控制底水锥进和气锥进,延缓见水时间,水平吉单井控制面积是直井的2-3倍,而钻井费用只是直井的1.5-2倍。  相似文献   

13.
塔河油田深井碳酸盐岩储层欠平衡钻井技术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溶洞、裂隙发育,钻井液密度安全窗口小,欠平衡钻井工艺存在设备配套要求的多样性、欠压值设计难、井底负压控制难、置换性漏失时压井难和强行完井难等技术难点,根据置换性漏失、强行完井施工等要求对井口、井下设备在标准配置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依据碳酸盐岩储层、探井施工的特点提出了循环渐进、灵活的欠压值控制方法,改进的反循环压井技术比平推压井方法减少了压井作业对储层带来的伤害,结合压力传播速度和立管压力值进行井底压力控制的方法提高了压力控制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塔河油田自2011年8月试验并推广新三级优化结构井,目前已完钻67口。考虑到该类井侧钻需求,该文提出了侧钻技术方案,即一开采用165.1 mm钻头钻穿泥岩,下入139.7 mm套管固井;二开采用118 mm钻头钻至设计井深;同时分析了139.7 mm套管固井可行性和侧钻二开小井眼定向钻井技术配套。通过分析论证,表明优选的侧钻技术方案可行,能够满足塔河油田新三级结构井侧钻需求。  相似文献   

15.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为溶蚀缝、洞。由于水平井眼穿过地层的方位不同.水平井中成像测井资料对一些地质现象的响应与直井成像测井资料的响应有较大差别。研究表明.高倾角溶蚀裂缝在水平井中FMI资料上的表现为视倾角较低.真倾角高;硅质团块因沿地层(地层倾角低)分布.在水平井中视倾角高.真倾角低;方解石充填裂缝在水平井中的视倾角低.真倾角高。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田深水平井钻井液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正电胶聚合物混油钻井液体系和聚磺混油钻井液体系的基本配方、维护措施及在塔河油田6口水平井的现场应用情况,指出正电胶聚合物混油钻井液的抗温性较差,维护处理困难,但携岩能力强;聚磺混油钻井液体系的性能稳定、维护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塔河油田水平井钻井技术经济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应用水平井技术开发砂岩油气藏和石灰岩裂缝油气藏,以提高采收率并降低油气综合成本,经过7年的攻关研究和推广应用,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在介绍该油田水平井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水平井技术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分析了该油田水平井技术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陆梁油田陆9 井区下白垩统呼图壁河组油藏为典型的薄油层、边底水活跃的砂岩油藏,开发过程中受边(底)水推(锥)进及注入水突进影响,部分油井含水高、采出程度低且增产难度大。为提高油藏开发效果,利用多种手段对油层水淹状况和水驱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剩余油富集区。通过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对侧钻水平井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优化。2008—2009 年共实施侧钻水平井14 口,平均单井增油8.1 t/d,含水下降47.2 个百分点,恢复产能2.69×104 t,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