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朱建奎 《中国水利》2014,(20):48-50
以温孟滩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情况等基本资料为基础,研究了温孟滩放淤的方式、可进行放淤的范围、放淤高度和堆沙容积,分析了温孟滩放淤的相关技术指标,提出了淤区工程布置方式。结果表明:温孟滩放淤应采用有坝放淤的方式,引水口选择在小浪底水库;淤区可放淤面积为71.6km2,放淤厚度15 m,可堆沙12.57亿t;2020年以后开始放淤,年均引沙天数为19.1天,拟定设计引水流量500m3/s,年引沙总量1.547亿t,年淤积量约8 000万t;淤区布置共分为4段7条,共布设进水闸2座、退水闸4座、围格堤137.1km、输沙渠道35.16km、退水渠道11.2km。  相似文献   

2.
根据黄河小北干流连伯滩2004年放淤实测资料,对直接影响淤积效果的淤区调度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放淤试验工程中淤积质量、引沙质量、退水闸排粗控制指标等概念,给出了包含来沙级配和“淤粗排细”要求的淤区调度技术参数的数学表达式。同时指出,要达到淤区淤积质量指标,不能仅仅给出一个退水退沙定值,还必须综合考虑引入的水沙因素、退出的水沙情况以及对放淤质量的要求等。参照给定的含沙量调度指标的计算式,根据现场实测资料进行实时调度,可避免调度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一些引黄放淤实际工程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格田内泥沙运移沉积的特点与影响沉瘀效果的因素。同时根据格田区内水沙运动特点和泥沙质量守恒原理,探讨了影响泥沙均匀落淤的格田流量、断面尺寸和退水口水位的控制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根据1974年某放淤工程破堤分洪的水力学模型试验资料而编写的。模型比尺和模型中各项水力要素的比例是根据不稳定流模型相似条件选定的。试验着重观测了沿江大堤局部瞬间破口时的分洪流量、流态,主流流向;涌波对冲放淤新堤后的波高和抵达新堤时间;淤区和对岸堤脚的流速分布等有关资料。经分析论证,将对放淤工程新老堤距的选择、新堤的防护提供模型实测和实验公式推算的有关成果。  相似文献   

5.
放淤固堤是利用挖泥船、水力冲挖机组等机械通过输泥管道将泥沙输送到淤筑区,从而加宽大堤。起到防渗效果,以增强大堤抵御洪水能力的一种施工方式。放淤固堤施工的一般程序为:测量放线—清基—打围格堤—挖截渗沟退水渠—架设输泥管道—淤筑—淤区平整—包边盖项—竣工整理,其中,  相似文献   

6.
利用温孟滩区放淤可以处理一部分小浪底出库泥沙,减缓下游河道淤积,保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研究了温孟滩放淤方式及枢纽选择、放淤量、引水引沙规模等,并着重分析了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减淤效果。经计算,温孟滩放淤12.6亿t泥沙可使黄河下游减淤8.8亿9.2亿t。  相似文献   

7.
小浪底工程温孟滩移民安置区放淤改土工程由淤填和改土两部分组成。大面积的薄层放淤改土,要求改土厚度均匀一致,满足农耕要求,技术难度较高。经多方论证,并适应黄河来水来沙条件,设计提出了活动泵站配合渠道、管道输水改淤改土以及机械挖取嫩滩土改土等措施,满足了工程要求,经过近5年的工程实践,所采取的放淤改土工程措施得当,工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淤临河固堤技术,是黄河“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方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黄河下游滩区已建灌溉引水工程和中小洪水泥沙资源,有计划地引水淤临固堤、淤滩改土,消除顺堤行洪险情,改善滩区生态环境,是提高黄河堤防和滩区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灾害的有效途径。本文根据黄河下游滩区中小洪水引水放淤的实践,提出了引水淤临工程布置、控制应用和技术措施等。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滩区引洪淤滩改土,是滩区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从滩区立项治理以来,针对中低滩区开展了引洪淤临,淤滩改土和村塘放淤的试验研究工作。本文根据试验和部分滩区引洪放淤经验,提出了在黄河下游利用中小洪水有控制地进行各类引洪放淤规划设计原则和技术措施,以及加快滩区引洪放淤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工程设计概况 黄河下游放淤固堤工程设计水平年为2000年,防洪标准为防御花园口洪峰流量22000m3/s,相应高村、孙口站的设防流量分别为20000m3/s、17500m3/s。 根据大堤概化断面,淤区顶部高程为堤背侧浸润线出逸点高程加1.5m,浸润线坡度为:险工段1:10,平工段1:8。2001年以来,凡新设计的放淤固堤工程,不论平工段、险工段,淤  相似文献   

11.
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工程建成以后,按照来水含沙量、流量、粗颗粒泥沙含量及水沙相同历时等调度运行指标要求,先后在2004-2007年、2010年、2012年共计进行了15轮无坝自流放淤试验。原型观测资料分析表明:放淤试验工程总计引水11 603.4万m~3,引沙899.6万t,淤区淤积泥沙622.1万t,粗沙淤积比明显大于细沙淤积比,实现了较好的淤粗排细效果;由于黄河水沙变化和引水口门处河势变化等原因,导致放淤频次降低,放淤闸引水含沙量降低、引沙中粗沙比重减小,使得淤积量和淤积物中粗沙比重减小。总结分析认为小北干流无坝放淤在有利的水沙条件、河势条件及精细的调度管理情况下,可以实现多引泥沙,尤其是多引粗沙,淤粗排细。由于无坝自流放淤影响因素多,很难全面控制,放淤效果持续保障的难度大。  相似文献   

12.
黄河小北干流放淤是治理黄河泥沙的重要战略措施,引水口布置是自流放淤实现淤粗排细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通过弯道水力学理论和原型观测资料分析、概化模型试验等多种手段,从多引沙、多引粗沙的角度,认为引洪放淤闸应布置在弯道段弯顶附近上游,确定了黄河小北干流连伯滩放淤试验放淤闸位。综合考虑引沙和防淤堵,合理确定了放淤闸底板高程。该成果已在2004年黄河小北干流放淤原型试验中得到检验,结果表明放淤闸多引沙、多引粗沙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放淤固堤是在黄河下游利用黄河水流含沙量较高的特点,将浑水或利用机械拌制的泥浆,通过自流或机械压力输送到沿堤洼地或人工、机械修筑的围堤内,降低流速、沉沙落淤、加固堤防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陆集滩区为典型进行人工淤滩工程布置,同时对东坝头—陶城铺河段的其他5个大滩进行工程布置,提出该河段实施人工放淤的设计放淤量。结果表明:与引洪放淤相比,人工放淤施工灵活,放淤年限短,可在黄河下游地形地势条件较好的地区先期实施。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科学论证黄河下游放淤固堤宽度,通过分析黄河下游地质资料,发现下游堤防渗透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堤身土料黏粒含量少、土质不均匀,以及堤脚低洼,坑塘多,堤基存在浅层透水砂层。考虑到黄河下游堤防质量参差不齐,出险原因各异,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放淤固堤宽度:一是对黄河下游堤防历史险情进行统计分析,黄河下游发生渗水、管涌等渗透破坏的情形,85%分布在距堤脚50 m以内,14%分布在距堤脚50~100 m范围内;二是借鉴国内外放淤固堤宽度的研究成果,黄河下游放淤固堤宽度应超过100 m;三是依据地质勘察成果,开展堤防渗流稳定计算,验证放淤固堤宽度80~100 m的效果。最终得出黄河下游较为科学的放淤固堤宽度为80~100 m。  相似文献   

16.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预测,并利用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对黄河泥沙各类资源化利用途径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对于国家投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泥沙资源化利用途径的优劣排序依次为淤堤河(串沟)、淤村台(坑塘、沙荒地)、小北干流放淤、修筑大堤及控导工程淤背;②对于从市场需求出发、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泥沙资源化利用途径的优劣排序依次为新型材料、防汛备防石、河道采沙及滩区建砖厂。  相似文献   

17.
鉴于堤防裂缝成因的复杂性,选取典型裂缝堤段分析了淤背施工对黄河大堤裂缝产生的影响,并利用FLAC3D模拟计算了放淤固堤不同施工工况下堤段的应力分布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按一次加载考虑,施工完成后堤身会出现裂缝,裂缝范围与实际情况相符;按三级加载考虑,施工完成后堤身仅会产生纵向裂缝,而且裂缝程度有所减轻;按五级加载考虑,大堤不会产生纵向和横向裂缝.②堤防裂缝的产生与淤背施工的加载速率有很大关系,加载过快容易导致大堤产生裂缝.  相似文献   

18.
席凤仪 《人民黄河》2003,25(11):13-14
黄河下游滩区是排洪、滞洪和沉沙的区域,同时又是广大群众赖以生存的土地,目前居住着179万人口,有耕地25万hm3。2002年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试验期间,下泄流量本应在河槽排洪能力范围之内,但仍造成部分滩区进水受淹。在权衡不同洪水漫滩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止漫滩的对策:①继续限制下游滩区生产堤的发展,保证大洪水浸滩堆沙效益;②总结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的经验,提高黄河下游河道排洪输沙能力,减小洪水漫滩几率;③有计划地实施引洪放淤,抬高滩面高程;④疏浚河槽,淤堵串沟,淤填堤河;⑤抓住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的有利时机,加快河道整治步伐;⑥加强滩区安全建设,确保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19.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从广义角度系统研究、总结了黄河泥沙利用的方式和途径,认为其具有减沙作用的持久性、利用能力的波动性、时空分布的不均性、利用目的的辅助性和利用区域的局限性等特点。通过研究近期加固大堤、淤筑村台、淤填堤河串沟、供水引沙、放淤改土、砌体材料与建筑砂料等多种途径利用泥沙的潜力,提出了促进泥沙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小北干流有坝放淤引水时机及规模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艳  安催花  鲁俊 《人民黄河》2006,28(10):23-24,48
利用龙门断面近20年的实测水文、泥沙及龙门-潼关河段的冲淤量资料,分析研究小北干流有坝放淤的引水引沙条件、引水时机及引水规模。研究成果表明:当龙门断面流量大于400m^3/s、含沙量大于40kg/m^3、泥沙中值粒径大于0.025mm时,开始引水,淤区引粗泥沙较多。根据设计的来水来沙条件,满足上述引水引沙条件,并考虑引水闸规模投资等,确定引水规模为800m^3/s,则年平均引沙量为1.22亿t,粗、中、细沙的引沙量分别为0.27亿、0.35亿、0.60亿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