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上海市职住分离情况定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顾翠红  魏清泉 《规划师》2008,24(6):57-62
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第二、三产业在业人口空间分布和第二,三产业就业岗位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可知,上海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职住分离问题,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增加了职工通勤距离和费用支出、造成潮汐式交通高峰、影响中心城区功能转换和城市空间的拓展、加大企业运营成本等.应本着就业与居住均衡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产业和居住的联动协调,实现住区空间拓展与产业空间拓展的联动和共赢.  相似文献   

2.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与设计常套用 一般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标准,符合特定 居民需求的住区公共空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 注。对广州市7个典型保障房住区居民进行访 谈和问卷调研发现,保障房住区居民的年龄 构成、经济收入、户外活动类型等与普通住区 的居民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保障房住区公共 空间的设计应以居民的真实需求为依据,在研 究不同人群的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来进行,具 体需要关注的内容包括改善步行交通环境、 优化配置住宅周边的休息空间、拓展架空层 的功能等等。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国内外街区式住区发展动态,对益阳市住区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益阳市以大尺度住区为主、小尺度住区为次的住区类型分布概况,存在住区封闭性严重、城市路网通达性偏低等问题;基于调研成果进行分析后,得出以改造现有大尺度封闭式住区为主、推进益阳市住区小尺度化、开放化。  相似文献   

4.
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是住区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建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水平。笔者对哈尔滨市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现状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找出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并提出提高住区环境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等促使城市居住空问产生分异.城市居住空间整合是目前城市住区开发建设需考虑的问题.本文试就旧住区、单位住区和城乡结合部地区住区的空间再造与整合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中国正在展开大规模的保障性住区建设,文章通过对南京市典型的老旧住区、保障性住区的深入调研和对比研究,揭示了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空间绩效,并从空间生产的角度剖析了保障性住区社会空间问题的成因,对当前保障性住区的建设方式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开放式住区关注住区尺度和用地规模。基于网络爬虫获取房产时空数据,结合时间序列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城市尺度探索长沙市住区规模时空特征与演化规律。结果显示:①长沙市房地产开发呈现"S"型变化趋势;②住区规模呈"中部低四周高"格局;③经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认为住区规模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住区开发有序化趋势明显。期望为城市开放式住区打造及居住用地审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都市农业在绿色住区中的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住区、都市农业是解决环境与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但长久以来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是割裂发展的;把都市农业整合到绿色住区中去发展,建立都市农业型绿色住区可以促进城市从消费型向生产型转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从农业生产—消费—回收的行为特点和空间需求出发,分层次提出了都市农业在绿色住区中的发展策略,即空间整合策略、适宜技术策略、统筹管理策略,为我国绿色住区和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广州住区规划出现过三种模式:完全开放式、半开放式和封闭式,三者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本文借鉴万科开放住区的实践探索,提出住区规划的新型开放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株洲市传统工业住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对株洲市典型工业住区公共空间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职工住区改造的理论思想提出株洲市传统工业住区外部活动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和景观绿化系统的适应性改造策略,并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职工住区的改造实践中探求株洲市传统工业住区公共空间整体机能复苏活化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1.
摘要 2020 年伊始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等众多领域。围绕“疫情背景下的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主题, 邀请了王世福、黄建中、张天尧等多位专家学者笔谈。王世福通过对我国人居环境的短板和治理盲区的反思,从宏观的城市到微观的社 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韧性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包括:将健康影响评估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全过程;加强综合防灾专项规划的 公共健康韧性;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应急响应能力;提高公共设施空间通用性和稳健性;提升韧性社区的应急治理能力等。魏成以疫情下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出发,探讨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主的“新基建”,积极纳入城乡规划与人居环境建设之中, 以期改善和提质设施供给与防灾减灾的智能化应用,并推动多方协作、多元互动的创新治理决策平台的形成。袁媛对在疫情中如何有效 提高城市医疗设施的应急能力,提出规划构建合理的基层医疗分区,梳理医疗设施配置模式在医疗分区内选择基础条件优良的街镇一级 医疗设施作为传染病初级分诊点,以及培育居民分诊就医习惯,提升城市在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的韧性等建议。单卓然基于线下零售服 务空间组织的“规模收缩、多心扁平、均衡分散化”过程,正在超常规加速,而且可能难以逆转的趋势,反观我国大城市空间治理中现 行的线下零售空间组织政策,提出四点建议,包括:“定点造极”转型“动态组网”,有限公共资源优先向市边缘区、区边缘街道投放; 研究优化零售商业网点规划配建标准;增强评估零售商业用地调规效应;搭建城市“一张网”零售服务动态监测平台。向科围绕公共空 间与私人空间、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等展开辩证的讨论,通过对疫情期间,物理性公共空间与虚拟公共空间的变化的研究,指出在快速 变迁和不断拓展的现实中,需要反复思考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立场,从而构建新的公共空间结构、内容和形式。黄建中从社区角度的疫前、 疫中、疫后三个阶段,分析城市规划和治理工作之间相对脱节的问题,重点指出需要增加对基层单元的社区治理;后疫情时期,社区生 活圈应该是衔接空间与社会治理平台的重要单元。张天尧认为社区是卫生防疫等基本单元,作为基层区域性共同体,在公共卫生危机应 对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针对健康社区治理的制度构建,从制度保障、协作网络、支撑系统三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健康社区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城市居住区停车难的问题愈加突出,地下停车库将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以北京玉泉新城居住区一期地下停车库为例.探讨城市居住区地下停车库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统灌区形成了中国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土空间基本 景观结构。灌区整体风貌与空间肌理表达了地形地貌、河流水 系、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叠加于之上的水利系统、农业 体系和聚落系统等文化特色,由此形成不断演变和适应的国土 人文自然系统。将灌区视为水文驱动下的人居环境单元,首先 简述我国灌区分布和发展,确定灌区的基本类型和各自特征, 并剖析不同尺度的灌区的水文和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灌 区根据分水体制而形成的社会人文结构,最后论述灌区在风景 审美和营建方面的潜在影响,以期为理解我国传统国土空间提 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In the last 30 years, community perceptions of negative impacts from tourism have encouraged research from several different fields into community attitudes, with the goal of overcoming opposition to tourism development. Drawing on a study of Charleston, SC,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mmunity attachment, existing through such bonds as friendship and kinship, and 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development. We studied Charleston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in attitude toward tourism development among its neighborhoods, based on community attachment variables, and to explore the role of community attachment in predicting these attitudes, especially regarding residents of historic residential districts. This research has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planning in Charleston and other tourism cities with historic residential districts.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就当代中国新城建设中高层住宅小区普遍存在的公共空间质与量两方面的缺失提出批判,从20世纪50-80年代多层住宅小区充满生气的社区生活中汲取变革的动力和养分,提出"空中多层公寓"这一新的住宅建筑原型,尝试把多层小区在公共空间上的优点移植到高层小区,从而在保持高容积率的同时,大幅提高"公共空间率",在每个城市人的家门口营造触手可及的、容量充足的、尺度宜人的、多元化的空中公共空间,为未来高密度居住模式的公共生活提供建筑学的回应。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城市住区的"去城市化"现象非常普遍,对城市的景观、公共生活和城市特色都产生了相当消极的影响,已经演变为一个必须面对的社会文化问题。在哈尔滨地铁一号地规划中,试图通过特定的区域、营销、空间和环境策略,将住区纳入区域整体结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界定多元化的居民构成以丰富社区公共生活,提出终端开放系统以融合街道空间和住区环境,塑造环境的场所感以塑造住区特色和人文内涵,探索现代住区重新融入城市之道。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城镇化转向注重质量发展背景下,传统公服设施配置思路已难以适应居民多元化需求,尤其在用地紧张的老城区,公服设施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以广州越秀老城区为例,基于公服设施POI数据和步行轨迹大数据解析老城区现有公服设施存在问题,同时结合对越秀区梅花街道86位居民的访谈调研,以不同人群活动特征为出发点,通过测度设施布局与人群活动轨迹特征,提出有别于新区的老城公服设施优化策略。研究表明:现有相关设施配置标准更多是解决“有”与“无”的问题,而忽视设施实际设施使用效果;老城区设施规划应区别新区集中式设施服务中心,结合不同人群生活需求和出行特征,以点状分散、路径串联的模式优化设施布局,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老城区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8.
何正强 《南方建筑》2014,(4):102-108
公共空间并非存在就是合理的,在空间的社会性作用下,不恰当的空间形式会对社区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与此同时,某些能产生较大社会效益的公共空间却由于不符合眼前利益而常常被忽视。因此,相对于具体的设计方法,如何判断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更为关键。文章尝试以社会网络作为理论视角,建构新的公共空间有效性评价框架对某建筑创作研究中心的公共空间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哪种类型的公共空间对于该社区的社会网络建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段翔  龚静 《山西建筑》2006,32(8):26-27
从社区安全、居民交往、开放住区的创造、社区活力多方面分析了社区商业与社区生活的互动融合现象,阐明了社区商业发展具有的重大意义,不仅推动社区生态、人居文化价值的实现,也创建了自然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20.
我国既有社区的公共空间在更新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估,可能产生更新改造主观性较强,更新停留在表面及当前,缺乏对绿色可持续的思考等问题。针对这一状况,结合文献对比分析和实地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方法,确立三个层级的指标构成,通过专家及居民综合评分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既有社区公共空间的绿色评价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广州市四个典型的既有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实例分析,以验证该评价体系的可行性。经验证,该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可行性,可为既有社区更新提供客观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