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自制的多孔性金属薄层的泡核沸腾传热特性进行研究,试验采用单管沸腾装置,管内使水沸腾汽化,管外用电加热,在试验的温度下,多孔覆盖层表面的沸腾传热膜系数为光滑表面的2.22倍,泡核沸腾起始温差从3.9℃降至2.1℃,作者还分析了多孔覆盖层表面强化沸腾传热的机理,并提出沸腾传热膜系数与温差关联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利用水重力热管,以溴化锂水溶液为工质,对在热管外壁面上溶液降膜吸收水蒸气并移出吸收热的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所需热管加热段长度随膜雷诺数的增加而增加,随输出热温度的提高而减小,并且降膜平均传热和传质系数随膜雷诺数的增加而降低;利用热管作为吸收器的传热传质元件,其传热温差很小,但在较大浓差和较大雷诺数下,所需热管加热段长度太长。在热管外壁面上的溶液降膜吸收过程有待强化,以使吸收过程产生的热量与热管的传热能力相匹配。  相似文献   

3.
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抓住动力温度△£。作为计算模型的主要理论基础,在分析沸腾室内汽化蒸发过程的不平衡影响后,提出包含不平衡过程的汽化温度影响系数K1和开始汽化深度影响系数K2的修正模型。经过沸腾室出口速度动能的试验测量和计算分析表明,出口动能消耗对推动力值有明显的影响,其幅度达到10%左右,对此提出便于循环流路计算的有效推动力概念及相应计算模型,推出采用综合影响系数K处理模式的工程计算式。  相似文献   

4.
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抓住动力温度Δt0作为计算模型的主要理论基础,在分析沸腾室内汽化蒸发过程的不平衡影响后,提出包含不平衡过程的汽化温度影响系数K1和开始汽化深度影响系数K2的修正模型.经过沸腾室出口速度动能的试验测量和计算分析表明,出口动能消耗对推动力值有明显的影响,其幅度达到10 %左右,对此提出便于循环流路计算的有效推动力概念及相应计算模型,推出采用综合影响系数K处理模式的工程计算式.  相似文献   

5.
分离式热管的传热极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热管理论和自然循环流体动力学理论,对分离式热管内的传热极限作了分析,指出了分离式热管的传热极限与传热过程中的热流密度和热管内的充液量有关,在高热流密度传热和充液量偏多或偏少的情况下,会存在以下几种传热极限:1.蒸发段的干涸传热极限;2.蒸发段的沸腾传热极限;3.冷凝段的凝结传热极限;4.循环回路的流动传热极限。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冷凝传热膜系数a_1和沸腾传热膜系数a_2整理成再沸器传热速度q的函数。应用计算机解q方程计算出a_1、a_2,根据a_1、a_2求出再沸器的总传热系数K,通过举例计算获得了满意结果,此方法免去了试差的麻烦,非常简便。  相似文献   

7.
渗透汽化复合膜分离甲醇-水溶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不同摩尔比的丙烯酸(AA)和丙烯腈(AN)进行水溶液共聚,把所得共聚物溶液刮膜,并夹在聚乙烯醇(PVA)缩甲醛交联膜之间制备渗透汽化复合膜,采用该膜对60%-90%醇-水溶液进行渗透汽化分离实验,并与自制的聚乙烯醇缩甲醛交联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丙烯酸和丙烯腈单体摩尔比为1:1时,渗透汽化效果较好,在50℃分离90%的甲醇-水溶液时,渗透通量为2300g/(m^2·h),分离系数达到18;1:1共聚复合膜的渗透汽化分离指数约为41.4kg/(m^2·h),是聚乙烯醇缩甲醛交联膜的1.53倍.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管内插入螺旋线的竖管降膜蒸发传热强化方法,并通过实验探讨了液膜雷诺数、传热温差和螺旋线插入物的结构参数对降膜蒸发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插入螺旋线与光管相比,传热膜系数可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升温型吸收热泵热管式降膜吸收器溶液吸收传热传质并通过热管移出吸收热的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根据所求得的波动膜流解及建立的数学模型,通过求解热管加热段外壁面溶液波动降膜传递方程和热管传热方程,研究了膜雷诺数。低位余热温度、输出热温度等因素对传热传质过程的影响,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活塞-缸套瞬态耦合传热的有限元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耦合传热方法解决在传热数值仿真中对单个零件单独确定边界条件的困难.基于耦合传热理论和有限元方法,将零件间的外边界条件转变为零件的内边界条件,直接对零件进行耦合仿真计算.传热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分别由工作过程模拟程序和经验公式计算得到.以柴油机活塞-缸套为对象,采用耦合传热方法对其整体温度分布以及温度随循环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仿真计算,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耦合传热方法模拟活塞-缸套间的传热可以大大简化边界条件,同时使传热过程的模拟更加符合实际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为了发展适于螺旋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系数关联式,基于流动沸腾传热机理,引入参数Dn数来修正复杂管道对传热系数的影响,并经过回归计算确定Dn数的指数,从而发展了螺旋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系数关联式。进一步分析了传热系数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偏差随流量、干度的变化情况。利用以R134a为介质的螺旋管传热实验数据验证了该关联式的适用性,并采用平均相对误差(the mean relative error, MRE)和均方根误差(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来衡量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计算出MRE在8.23%范围内,RMSE为0.532。该平均相对误差值和均方根误差值都比较小,表明回归计算结果符合要求。因此,复杂管道引入参数Dn数建立传热系数关联式是非常适用的,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 RBF神经网络的水平光管内R407C流动沸腾换热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 RBF神经网络建立了水平光管内混合工质 R407C流动沸腾换热的预测模型,以质流密度(G),热通量(q),干度(x),饱和温度(Tsat)和光管内径(D)作为网络输入,流动沸腾换热系数(h)作为网络输出,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训练学习,对水平光管内 R407C的流动沸腾换热系数进行预测,经实验数据验证,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网络预测的平均误差为-0.9%,绝对误差为5.5%,均方根误差为10.9%,并且网络预测结果与四个传统关联式的计算结果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由此说明该模型适用于水平光管内 R407C的流动沸腾换热预测,对采用 R407C制冷系统管式蒸发器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循环式冷却系中涉及的过冷沸腾流动传热特性,基于VOF多相流模型和Lee相变模型对一水平管道中的过冷流动沸腾过程进行非稳态数值计算。考虑到沸腾起始点的影响,在Lee模型的基础上引入Bergles提出的沸腾起始点关联式以对其进行修正。从热边界层发展和沸腾阶段的发展两方面分析水平管道过冷沸腾换热过程中的流动换热特性及其波动规律,总结了不同热流密度工况下相关参数的分布关系以及对流换热系数沿流动方向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热边界层的发展和沸腾不断加剧使得流场的不稳定性增加,加热区域后部对流换热系数的波动幅值是入口附近的2倍;热流密度的增加使得流动和换热参数沿流动方向的变化速度加快,热流密度为250 kW/m2工况下,热边界层发展所影响区域约为150 kW/m2工况下的60%;热边界层的发展使得加热段前部的对流换热系数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当受热区域热流密度较大时,换热设备可以通过减小换热通道长度的方式,在提升换热效率同时减小沸腾带来的换热系数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实验研究了管束间距、管排数、管束排列方式、热负荷大小和沸腾工质物性等因素对光管管束池沸腾传热的影响规律。实验包括有二排管束、三排管束、七管束、十三管束等,管束相对间距在0.9~3.3之间。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旺盛核池沸腾区域,管束中管间距的影响甚微,沸腾曲线基本上与光管时吻合;对于自然对流向核沸腾转折区域,管束各管间的影响较大,明显地使传热强化,一般可提高10~100%。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低肋管沸腾传热的特点,提出加强化屏改善低肋管池沸腾传热性能的方法。对低肋管加强化屏的池沸腾传热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强化屏可使低肋管沸腾传热系数提高几倍乃至十倍。强化效果与强化屏的开口度,加热负荷及工质热物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对替代工质HCFC123在光管、机加工多孔表面强化管水平单管外池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沸腾饱和温度分别为5℃、8℃和10℃。得出了强化管外沸腾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沸腾压力的变化规律并整理成实验关联式,通过实验可得出强化管的强化换热效果良好,强化倍率在4.56~4.18之间。对CFC11也进行了同样实验,并把二者沸腾换热特性进行比较,强化管外HCFC123比CFC11沸腾换热系数要低8%左右。  相似文献   

17.
垂直管内流动相变强化传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异丙醇 -水溶液为研究物系 ,引入空气对垂直管内流动相变强化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气体对平均传热膜系数的影响 ,并发现传热膜系数随异种气体的引入量和液速的增加而增加 ,随浓度的增加而下降 ;壁面过热度随着液速和异种气速的增加而降低 ;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流动相变强化传热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18.
对喷涂多孔表面沸腾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喷涂多孔表面有三种厚度,采用蒸馏水、乙醇和R—113作实验工质,实验在当地大气压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喷涂多孔表面上产生沸腾的起始过热度低,传热系数比光滑表面高2—5倍.喷涂多孔表面沸腾临界热流也比光表面高,可以在比较宽的热流范围内强化沸腾换热.实验还表明:喷涂多孔表面也具有沸腾滞后现象,但是,滞后过热度较小.喷涂技术不仅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低等优点,还具有能够适应不同基体表面形状的特殊优点.因此,喷涂表面是热管技术和蒸发器强化沸腾传热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效换热器用烧结型复合粉末多孔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自主开发的铁基复合粉末多孔管的传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得到在水中的强化传热达到光管的2.4~3.7倍;在酒精中强化传热达到光管的8.7~12.1倍。并在此传热性能测试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沸腾传热强化的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