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某电厂针对锅炉烟气脱硝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在原有脱硝设备系统基础上,实施了SCR脱硝系统的改造,使得锅炉烟气氮氧化物的排放达到了环保要求标准,从而实现本单位的节能高效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曹铭 《内燃机配件》2010,(11):33-34
随着人类对大气污染的重视,以及国家对工业锅炉烟气脱硝的控制,人们会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更加加强。本文主要介绍了SCR烟气脱硝的原理、特点、主要影响因素和目前工业锅炉烟气脱硝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燃煤锅炉SCR法烟气脱硝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介绍SCR法烟气脱硝技术的分类、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各系统构成,说明如何利用SCR催化还原法除去燃煤电厂产生的NOx对脱硝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SCR烟气脱硝系统性能试验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目前我国还没有SCR烟气脱硝装置性能试验规程的情况,结合某电厂600 MW机组SCR烟气脱硝装置性能试验的实践,介绍了烟气脱硝系统性能试验采用的标准、性能试验的特点和性能试验中NOx、NH3、SO3等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氮氧化物(NOx)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介绍了大气污染物中氮氧化物(NOx)的来源与危害,讨论了现在的主要烟气脱硝技术。本文概述了氨类及烃类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的机理、催化剂使用情况、以及影响SCR反应的几个因素,展望了SCR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以厦门嵩屿电厂一期2×300 MW燃煤机组增设烟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装置的技术改造为例,介绍了旧机组增加SCR脱硝系统所选用的工艺,分析了主要的技术特点及与增设SCR系统相关的设备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某300MW燃煤机组增设烟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装置的技术改造为例,介绍了旧机组增加SCR脱硝系统所选用的工艺、方案和主要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8.
SCR脱硝还原剂的制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洵 《能源与环境》2011,(4):118-119
介绍3种不同的SCR脱硝还原剂的制备技术,比较其优缺点,为选择SCR脱硝还原剂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依据国家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新要求,重点研究分析火电站脱硝技术SCR的机理、布置方式及投运情况和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方法,详细列举SCR、SNCR+SCR联合脱硝技术,对比脱硝技术的工艺特征和经济性,联合脱硝效率可以达到80%以上。为进一步降低火电站氮氧化物排放提供了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一种玻璃窑SCR脱硝烟气温度控制装置原理及结构,通过加装控制装置,不仅提高SCR的安全性和脱硝效率,同时使玻璃窑烟气余热得到充分利用,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燃煤电厂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系统的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20 t/h电站燃煤锅炉尾部建立了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工业性试验装置,重点研究了NH3/NOx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空速等因素对烟气脱硝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H3/NOx摩尔比小于1时,脱硝效率随着NH3/NOx摩尔比的增大而提高;当NH3/NOx摩尔比大于1时,随着NH3/NOx摩尔比的增大,脱硝效率变化不明显;当NH3/NOx摩尔比为0.9、反应温度为325~350℃时,脱硝效率达到90%;当空速小于4 760 h-1时,随着空速提高,脱硝效率基本不变;当空速大于4 760 h-1后,脱硝效率随空速提高迅速降低.试验研究还发现:氨逃逸量随着NH3/NOx摩尔比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NH3/NOx摩尔比小于0.95时,氨逃逸量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在325~350℃内,SO2/SO3转化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提高,且均小于0.6%,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动力工程学报》2015,(10):835-839
提出了一种大型电站锅炉SCR脱硝系统催化剂活性的修正方法.首先在实验室进行催化剂活性的测量,然后利用现场性能试验获得的SCR反应器真实脱硝性能对实验室测得的催化剂活性进行修正.结果表明:该方法真实地反映了现场催化剂活性,为提高催化剂和反应器性能计算准确度以及提高催化剂更新方案评估可靠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由于传统偏互信息(PMI)法利用条件期望计算回归值时计算误差较大,会对筛选正确率产生不利影响,将插值法应用于回归值的计算,提出了改进偏互信息(IPMI)法并利用Benchmark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将IPMI法应用于火电厂SCR脱硝系统,选取出最优变量集作为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的输入,并利用现场历史数据建立了IPMI-SVM模型,将其与传统SVM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IPMI-SVM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IPMI法可有效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降低了模型复杂度.  相似文献   

14.
对某600 MW超临界燃煤机组SCR系统进行反应器内烟气流动均匀性和飞灰沉积的数值模拟.通过对比进入上层催化剂层烟气速度分布不均匀性,加入飞灰颗粒离散相后,开展烟道内导流板布置形式和导流板结构对SCR反应器内流场以及飞灰沉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SCR反应器入口导流板数目为13时,烟气通过上层催化剂层速度分布较其他3种工况均匀;导流板的弧形板后加装一段竖直直板可进一步引导烟气流动,减小回流作用,烟气进入上层催化剂层时速度更加均匀,综合考虑,弧-直型导流板为最优结构;数目13块的弧-直型导流板结构有利于改善SCR反应器壁面飞灰沉积情况;飞灰颗粒对SCR反应器内流场有一定影响,但改变较小,在实际运行中应进行相应吹灰处理.  相似文献   

15.
《动力工程学报》2016,(2):143-150
在自主设计的实验台上开展硫酸氢铵(ABS)形成特性实验,研究了温度和反应物体积分数对ABS形成机理的影响,通过热重分析实验得到ABS的挥发温度,并计算ABS分解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从而得到ABS的热力学分解温度.结果表明:ABS的形成是温度和反应物体积分数的函数,其形成温度在220~261℃;φ(NH_3)与φ(H_2SO_4)乘积越大,ABS的形成温度越高;H_2SO_4过量且体积分数一定的情况下,φ(NH_3)越大,ABS沉积量越大;相反,若φ(NH_3)一定,φ(H_2SO_4)对ABS沉积量的影响不大;热重分析实验显示,ABS的挥发温度为173.7℃,热力学分解温度为447.18℃.  相似文献   

16.
电站锅炉SCR烟气脱硝系统优化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电厂300MW锅炉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系统,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不同结构下SCR反应器的脱硝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导流板布置对SCR反应器内流场分布均匀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布置方案下SCR反应器内氨氮物质的量比(简称氨氮比)分布的规律.结果表明:烟道内无导流板时,SCR反应器内的流场和NH3体积分数分布严重不均,SCR反应器的脱硝效率较低,氨逃逸率较高;采用初始方案,SCR反应器内的流场改善较大,但是第一层催化剂入口处氨氮比分布偏差大于5%;采用最终方案,第一层催化剂入口处的速度偏差为3.84%,氨氮比分布偏差为3.79%,SCR反应器的脱硝效率达到83%,NH3逃逸率低于5×10-6.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电厂1 000 MW塔式锅炉SCR脱硝系统首层催化剂速度场和浓度场相对标准偏差系数较大的问题,建立了其SCR脱硝系统的三维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该系统双变截面烟道处导流板的布置方式对流场的影响规律。通过比较不同导流板方案下的结果,对其烟道结构进行改造,得到了最佳的导流板布置方式,确定了喷氨格栅的合理尺寸。结果表明:通过分区喷氨的方式将首层催化剂的氨气浓度相对标准偏差系数降至2.32%,保证了催化剂各孔道反应物的均等分布,提高了脱硝效率。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电厂SCR脱硝催化剂服役过程中的运行规律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自行设计了催化剂活性测量装置,并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研究了催化剂失活的原因.结果表明:催化剂失活主要是由于催化剂磨损造成的活性组分流失及飞灰表面沉积共同作用所致,而在飞灰表面沉积作用中,以碱金属和CaSO4的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19.
20.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SCR脱硝系统喷氨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力工程学报》2017,(11):931-937
为实现对电厂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装置喷氨的优化控制,以广东某电厂350 MW锅炉为研究对象,采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法,以锅炉负荷、烟气体积流量、SCR烟气温度、脱硝进口NO_x 质量浓度以及喷氨质量流量等为输入变量,以SCR脱硝效率为输出变量,建立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实现对SCR脱硝效率及脱硝出口NO_x 质量浓度的预测.在满足NO_x 排放标准的前提下,以SCR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利用Matlab对该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寻求氨耗成本和电耗成本与NO_x 排放费用的临界点,得到最佳喷氨质量流量.结果表明:最佳喷氨质量流量计算值比实测值或高或低,但在满足NO_x 排放标准的前提下,其SCR系统运行成本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