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提出一种云计算与对等计算融合模型Cloud-P2P, 并基于Cloud-P2P构建一种新颖的泛知识云系统, 将网络中的各类文献、知识信息有序地组织在一起; 充分考虑网络边缘节点上可以利用的资源, 在保障用户使用体验的前提下, 将用户提交的知识索取任务从网络中心的服务器端迁移到网络边缘的客户端。为进一步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提出一种动态的复合自适应QoS保障机制, 通过综合区分用户与资源类型, 并设定服务器负载阈值, 解决传统知识系统中存在的高峰阶段服务器性能瓶颈的难题, 从而达到提高系统中用户整体普遍满意度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随着P2P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文件共享系统中,有越来越多的蠕虫和病毒等恶意代码通过这些P2P系统快速传播。P2P系统的特性使得恶意代码易传播而难防治。对此,提出一种用于恶意代码防治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励网络中的用户提高自身节点对恶意代码的防范能力。这种激励机制可以和现有的P2P文件共享系统相结合,以此来减缓、遏制恶意代码在这些系统内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针对对等计算(P2P)环境中日益严峻的恶意代码传播及攻击问题,通过引入多移动Agent技术,提出一种适合P2P网络系统的主动免疫机制.基于多移动Agent的P2P网络主动免疫机制借鉴了生物免疫原理,并利用多Agent技术构建了面向不同功能的Agent,在中枢免疫节点与普通Peer之间、普通Peer与普通Peer之间实现了一种联合防御恶意代码的协作关系;还利用移动Agent技术实现了可以在整个P2P网络环境中漫游、承担主动探测恶意代码功能的Agent和携带免疫疫苗进行远程免疫的Agent,从而实现了对恶意代码的快速响应、分析处理和有效抵御,降低了恶意代码的危害程度.为了高效率地将免疫疫苗分发于网络各节点,还提出一种新的ET+扩散树模型以及基于ET+树的疫苗分发算法.首先分析了P2P网络恶意代码传播模型,然后介绍了基于多移动Agent的P2P网络主动免疫模型的体系结构及组件,以及基于ET+树的免疫疫苗分发算法,最后对算法性能进行了对比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4.
徐小龙  龚培培  章韵  毕朝国 《计算机科学》2015,42(10):138-146, 179
云端融合计算(Cloud-P2P)融合了云计算与对等计算环境的所有节点资源,实现了最大范围的协作与资源共享。数据销毁机制是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云端计算环境本身的特性也给数据的有效销毁带来了困难。针对云端数据存储系统对数据的主动销毁、定时销毁和自销毁等复合需求,提出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数据复合销毁机制,该方法不依赖第三方,利用移动Agent技术实现对过期、废弃型数据及时、有效、灵活的销毁,并在恶意主体对数据实施攻击时主动实施防御性数据销毁,有效增强了用户数据的安全性。针对节点上数据的具体销毁,还提出一种新颖的“数据折叠”的数据覆写方法,它充分利用数据本身进行销毁,有效降低了系统的开销。  相似文献   

5.
一种基于P2P网络Gnutella模型的查询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等计算(peer-to-peer,P2P)应用于数据共享领域时,如何进行数据的查询是提高系统效率、增强系统可扩展性的很重要的技术问题。详细介绍应用在非结构化数据共享系统中的主要查询策略的同时分析了这些策略存在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查询策略BDBFS(Better DirectedBreadth-firstTraversal),通过与其它查询方法对比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非结构化数据共享系统的效率及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海量的恶意代码报告已经成为基于云安全的反病毒网络系统的巨大负担。使用高效、科学的分类方法对大量涌现的已知或未知的恶意代码及其变种进行自动分类处理是快速应对恶意代码的基本前提。为了实现对恶意代码的自动分类,首先对解决聚类问题的经典无监督神经网络模型Kohonen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新的、引入部分监督学习过程的神经网络模型A_Kohonen算法;然后基于A_Kohonen算法实现对各种恶意代码的自动分类机制,从而为反病毒专家对恶意代码进一步细化与分析处理提供有效支持。实验分析表明,基于A_Kohonen算法的恶意代码自动分类机制能够有效、准确地初步分类恶意代码。  相似文献   

7.
将云安全与点对群信息共享网络的特点进行融合,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边结合(云安全环境和点对群信息共享网络相结合)的新型恶意代码传播模型,形成针对恶意代码的云边联合防御。首先,在经典的易感—感染—免疫传播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云安全节点,并且增加节点在云安全环境中的额外免疫途径。其次,对新型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计算出模型的平衡点和传播阈值,证明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和全局稳定性。最后,数值模拟与仿真实验的结果表明,基于云边联合防御的恶意代码传播模型能够在网络中更好地遏制恶意代码的传播,且随着节点检测与反馈能力的提升,遏制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8.
李汉伦  任建国 《计算机应用》2022,42(7):2125-2131
针对现有恶意代码传播模型在点对点(P2P)网络中缺乏新型恶意代码的实时检测以及节点间动态共享防治信息机制的问题,基于恶意代码特征行为检测技术建立了一类检测-传播模型。首先,在经典易感-感染-免疫(SIR)传播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广播节点(广播节点是指成功检测出包含恶意代码的文件后生成防治信息并能持续把这一消息发送给邻居节点的特殊节点),引入广播节点后的模型通过检测技术不仅能有效降低节点自身被感染的风险,还可以通过节点之间动态共享恶意代码信息来阻断恶意代码在网络中的传播;然后,计算出平衡点并通过下一代矩阵理论得到模型的传播阈值;最后,通过Hurwitz判据和构造Liapunov函数证明了模型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和全局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传播阈值小于1的情况下,与退化的SIR模型相比,当检测率取值0.5、0.7和0.9时,所提检测-传播模型在峰值点处的感染节点总数分别下降了41.37%、48.23%和48.64%。可见,基于特征行为检测技术的检测-传播模型能遏制恶意代码前期在网络中的快速传播,且检测率越高,遏制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
一种基于组群的P2P网络信任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杰  张新有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12):4646-4649
由于P2P网络的开放、匿名等特点,使得P2P网络对节点缺乏约束机制,节点间缺乏信任。提出了一种应用于非结构化P2P网络的信任模型——BGTrust。该模型对组群内信任采用局部推荐信任和组群间信任采取全局信任的方法进行处理,充分结合了全局信任和局部信任的优点。仿真表明,该信任模型在对交互的信任度评价可信度和抑制恶意节点方面较已有模型有一定改进。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规模网络环境下的蠕虫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面向蠕虫防御的层次化P2P重叠网模型(Hierachical Peer-to-Peer Overlay Network for Worm Prevention,简称HPOWP)。HPOWP通过层次式的P2P构架进一步提高了传统P2P系统的可缩放性,有效地与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的拓扑结构相适应。在HPOWP模型中构造基于DHT的聚合树,提高蠕虫的识别效率。该模型为大规模复杂网络环境中的蠕虫防御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开放系统环境的恶意代码防御模型。把系统内部划分为可信域和不可信域,可信域由已标识客体和已授权主体构成,不可信域由未标识客体和未授权主体构成。为把低完整性级别的信息限制在不可信域以防范恶意代码对可信域的渗透和攻击,定义了主体授权规则、客体访问规则和主体通信规则。为使可信域可以安全地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引入了可信完整性部件。可信完整性部件由安全性检查部件和可信度提升部件构成,其中前者对所有要进入可信域的客体进行安全性检查,后者把经检查被认为是安全的客体转移到可信域并提升其完整性级别,从而在不损害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分布式结构给P2P网络带来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P2P网络的恶意节点检测机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P2P网络恶意节点检测模型。在网络中定义针对不同攻击的节点行为规范(NBS),并根据NBS对节点之间发送的消息进行比较,找出与多数节点发送消息具有不同内容的节点,定义为恶意节点,然后利用分布式证书机制将恶意节点清除出网络。实验结果表明,该机制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多数恶意代码分类研究都基于家族分类和恶意、良性代码分类,而种类分类比较少的问题,提出了多特征融合的恶意代码分类算法。采用纹理图和反汇编文件提取3组特征进行融合分类研究,首先使用源文件和反汇编文件提取灰度共生矩阵特征,由n-gram算法提取操作码序列;然后采用改进型信息增益(IG)算法提取操作码特征,其次将多组特征进行标准化处理后以随机森林(RF)为分类器进行学习;最后实现了基于多特征融合的随机森林分类器。通过对九类恶意代码进行学习和测试,所提算法取得了85%的准确度,相比单一特征下的随机森林、多特征下的多层感知器和Logistic回归算法分类器,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页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脚本技术应用于网页之中,不仅减小了网页的规模,更提高了网页浏览的速度,丰富了网页的表现。但同时也给网络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黑客们可以利用脚本技术使用户在浏览网页时,破坏用户的操作系统、撒布病毒、盗取用户信息等,网页恶意代码已经成为了影响网络信息安全的最大因素之一。然而目前对恶意代码的防护还大多停留在用户层面,即用户通过在本机安装防病毒软件进行防护,这种方式有着诸多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在网络核心层防治恶意代码的解决方案,为恶意代码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安全操作系统实现恶意代码防御的典型理论模型,分析了它们的基本思想、实现方法和不足之处,指出提高访问控制类模型的恶意代码全面防御能力和安全保证级别、从操作系统安全体系结构的高度构建宏病毒防御机制以及应用可信计算技术建立操作系统的恶意代码免疫机制将是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杨萍  赵冰  舒辉 《计算机应用》2019,39(6):1728-1734
据统计,在大量的恶意代码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属于诱骗型的恶意代码,它们通常使用与常用软件相似的图标来伪装自己,通过诱骗点击达到传播和攻击的目的。针对这类诱骗型的恶意代码,鉴于传统的基于代码和行为特征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存在的效率低、代价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首先,提取可移植的执行体(PE)文件图标资源信息并利用图像哈希算法进行图标相似性分析;然后,提取PE文件导入表信息并利用模糊哈希算法进行行为相似性分析;最后,采用聚类和局部敏感哈希的算法进行图标匹配,设计并实现了一个轻量级的恶意代码快速检测工具。实验结果表明,该工具对恶意代码具有很好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存在深层次特征提取能力偏弱、模型相对复杂、模型泛化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代码复用现象在同一类恶意样本中大量存在,而代码复用会导致代码的视觉特征相似,这种相似性可以被用来进行恶意代码检测。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多通道图像视觉特征和AlexNet神经网络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待检测的代码转化为多通道图像,然后利用AlexNet神经网络提取其彩色纹理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分类从而检测出可能的恶意代码;同时通过综合运用多通道图像特征提取、局部响应归一化(LRN)等技术,在有效降低模型复杂度的基础上提升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利用均衡处理后的Malimg数据集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该方法的平均分类准确率达到97.8%;相较于VGGNet方法在准确率上提升了1.8%,在检测效率上提升了60.2%。实验结果表明,多通道图像彩色纹理特征能较好地反映恶意代码的类别信息,AlexNet神经网络相对简单的结构能有效地提升检测效率,而局部响应归一化能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与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8.
网页搜索引擎(Web search engine, WSE)存储和分析用户的查询记录,从而建立用户资料来提供个性化的搜索服务。针对WSE中存在侵犯用户隐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P2P网络模型的WSE前端用户隐私保护方案。利用P2P网络架构来将用户根据他们的爱好进行分组,并构建多层隐私保护机制,通过节点转发来提交用户查询,WSE只能获得一组查询的简要特征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保护诚实用户不被WSE暴露,并将自私用户暴露给WSE。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很好保护用户隐私,并提供良好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