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了填料颗粒改性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体系的拉伸与磨损性能。加入少量的粉煤灰(<10%)和SiC(30%)可提高体系的拉伸强度,并且颗粒越细小,越有利于拉伸强度的提高。SiC,Al2O3,特别是40目石英砂可大幅度提高(约4~6倍)体系的耐磨料磨损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载荷P是影响UHMWPE体系磨损率的重要因素。载荷越大,磨损率越高,而与相对摩擦速度v关系不大。所得结果为减粘耐磨复合材料的仿生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少量PS对PVC/CPE/PE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PVC/CPE/PE共混体系中添加少量刚性有机粒子PS对体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小份量PS对PVC/CPE/交联PE或未交联PE体系均有良好的改性作用,体系抗冲强度成倍提高,拉伸强度有所改善,表现为高强高韧材料。共混加料方式对体系性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超高强聚乙烯纤维的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针对超高强聚乙烯(UHMW-PE)纤维与热固性树脂的粘接性较差的问题,对UHMW-PE纤维进行共混改性和化学试剂表面改性,结果表明,用铬酸洗液对UHMW-PE纤维进行表面处理,是改善UHMW-PE纤维与环氧树脂粘接性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HDPE/NBR共混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制的HDPE-g-MA作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与丁腈橡胶(NBR)的增容剂,应用力学性能的测试,研究了共混体系改性的效果,分析了增容剂的增容作用,结果表明:HDPE-g-MA起到了增容作用,使NBR对HDPE达到了其磁韧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IR),Molau实验等方法,研究了乙烯-丙烯酸无规共聚物对共聚酰胺和低密度聚乙烯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研究结果表明:EAS可以明显改善CPA/LDPE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其增容机理是氢键作用及在熔融共混过程中EAS分子上的部分--COOH基与部分CPA的端氨基发生酰胺化反应所生成的EAS-g-CPA恰为共混组分的界面相容剂。  相似文献   

6.
HDPE/HDPE—g—MAH/CaCO3材料流变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HDPE/HDPE-g-MAH/CaCO3共混物的流变性能。方法 借助毛细管流变仪,考查了CaCO3含量,HDPE-g-MAH含量对共混材料流变 性能的影响。结果 CaCO3和HDPE-g0MAH的加入使体系的粘度上升,体系的非牛顿性增强。结论 研究结果对生产工艺和模具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自制的HDPE-g-MA作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与丁腈橡胶(NBR)的增容剂,应用力学性能的测试,研究了共混体系改性的效果,分析了增容剂的增容作用.结果表明:HDPE-g-MA起到了增容作用,使NBR对HDPE达到了其增韧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氯化聚乙烯(CPE)改性聚氯乙烯(PVC)体系的性能随组成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用电子显微镜(TEM.SEM)考察了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结果发现:PVC与CPE相容性较好,共混体系在断裂过程中产生网丝结构。网丝结构与CPE用量密切相关。网丝结构是脆一韧转变后体系发生塑性变形的结果。是PVC基体韧性突增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钢的冲蚀磨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气流喷砂型冲蚀试验装置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 High Moleular Weight Polyethylene,UHMWPE)和45#钢的冲蚀磨损性能进行进行了比较,考察了冲蚀粒子(煤粉,二氧化硅)的入射角,冲蚀时间等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45#钢冲蚀磨损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45#钢冲蚀磨损表面形貌的观察,并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45#钢冲蚀磨损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超高强聚乙烯纤维的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针对超高强聚乙烯(UHMW-PE)纤维与热固性树脂的粘接性较差的问题,对UHMW-PE纤维进行共混改性和化学试剂表面改性.结果表明,用铬酸洗液对UHMW-PE纤维进行表面处理,是改善UHMW-PE纤维与环氧树脂粘接性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增容剂对 SBR/PE/PVC 多元共混体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BR-18、NBR-26、N-41(NBR,日本)等是该共混体的优良增容剂,其对不同橡塑比、塑塑比的共混体的力学性能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电镜分析及增容剂用量的研究表明,增容剂加强了相界间的相互作用,在共混体中起着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促进了多相体糸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12.
线性聚乙烯熔体的强异常流动行为源于其高分子量,分子链缠结点多,熔体的界面吸附性强。界面吸附作用的极度变化是造成异常流动的外因,而口模壁附近吸附链和未吸附链间的缠结-解缠结动力学振荡,则是导致挤出压力振荡的内因。用聚合填充法制备的UHMWPE/Kaolin和HDPE/Kaolin体系可以顺利地由毛细管挤出,且填充量增大,体系表现粘度下降,加工流动性变好。在滑动动力学边界条件下,熔体在管壁附近所承受的真实剪切速率和剪应力减少。管壁处粘性作用的下降(脱附)和物料实际承受的弹性变形能减少,是第二光滑区中获得稳定滑动流动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组分比变化对SBR/PE/PVC多元共混体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共混体的性能不仅与橡塑比有关,也与塑塑比有关;各种共混配比下的材料都具有较好的耐热老化性和耐化学介性质;CPE的适量加入,可改善组分间的相容性,提高了共混体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开炼法制备SBR/PE/PVC多元共混体的共混温度、共混时间、交联体系及共混体高温返炼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条件下,共混体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共混体经高温返炼后仍为性能较好的弹性体。  相似文献   

15.
以固相法氯化聚乙烯(CPE)改性聚氯乙烯(PVC)为研究对象,讨论了CPE的用量、CPE中的氯含量、CPE的氯化温度及氯化方法对改性PVC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PE中氯含量为27%~44%用量在10~14份范围增韧PVC可达到较好的效果。另外,固相氯化法所得CPE对PVC改性提高了冲击强度,而拉伸强度下降较少。  相似文献   

16.
交联PE/CPE并用,作为硬PVC的改性剂,获得了综合性能较佳的增韧硬PVC制品。共混方式对改性效果的影响明显,尤当PE组分的分子量较大时,以分段共混法增容效果好,试样综合性能较佳。采用DCP和MgO对PE实行动态交联反应,随交联剂用量增大,PE结晶度,熔融温度及熔点均有下降,流动性变劣,流动的非牛顿性增强。交联PE/CPE并用改性硬PVC有兼顾改善抗冲强度与拉伸断裂性能的特点,但交联度不宜大,改性剂用量不宜多。  相似文献   

17.
采用LDPE、LLDPE为主要原料,通过添加POE进行共混改性,探索POE对PE性能的影响以及在固定POE含量时LLDPE的变化对共混物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冲击弹性、硬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OE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硬度、拉伸强度逐渐变小,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弹性呈增长趋势;同时在固定POE质量分数为40%后,随着体系中LLDPE的增加,冲击弹性呈下降趋势,体系硬度增加,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先降低,随后升高,在某一点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8.
用马来酸酐(MAH)熔融接枝聚乙烯(LDPE)和三元乙丙胶(EPDM)改善了与基体PA-66的相溶性,继而大幅度地提高了PA-66/(PE)/EPDM)-g-MAH的冲击强度。当共混物中EPDM-g-MAH为9%、PE-g-MAH为30%时,共混材料的冲击强度是PA-66的3.35倍,成本降低约15%。同时对增韧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UHMWPE) was blended with polypropylene (PP) in order to ensure good processing. Inorganic rigid particles were also used to toughen UHMWPE/PP blends. CaCO3 and a compound additive containing heat mixed polyethylene glycol 2000 and white diatomite were added to the blends. The crystallin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blends were investigated comprehensively. The toughness of the material is effectively improved. By contrast, the compound additive had a better result. When the content of additive was 15%, the elongation at the break increased by 279.2% and the fracture energy increased by 343.8%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sam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