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立体主义绘画中常用的分层与叠加的手法于20世纪初开始用于建筑创作,并逐渐形成了"表皮分层""空间分层"以及"平面网格叠加"的建筑创作手法。表皮分层主要表现在建筑立面装饰中对立体主义艺术符号的提取与应用;空间分层是将分层中的平面替换为空间,即对视点或者运动方向前进或后退的间隙空间的感知;平面网格叠加是指在二维平面中多重、不同方向的网格交叠穿插,使建筑空间产生相互交合渗透的关系。试通过20世纪初曾短暂盛行于捷克的多个立体主义建筑实例的分析,来探讨和解读立体主义建筑的创作思路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燕来 《建筑师》2019,(4):131-139
20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与建筑并行发展,相互影响。密斯·凡·德·罗广泛接触并直接参与现代艺术运动,将从立体主义、达达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中获得的灵感转化为建筑表现中的拼贴。本文聚焦密斯始千柏林时期、延伸至美国时期的拼贴创作的历程、类型、手段和相关建筑设计思想,在现代艺术语境中探求建筑拼贴与现代艺术的共同特征以及密斯的拼贴表现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2)
在西方艺术发展史上,每一次艺术运动对设计均有影响,因为设计和艺术是密切相关的。贡布里希曾说:"20世纪的所有美术运动均对设计产生过影响。"现代主义运动始发于包豪斯学院的现代主义设计,为了适应工业社会批量化大生产发展的需求,现代设计潮流迅速崛起。立体主义作为现代艺术的重要流派,无可厚非地影响了在其后发展起来的现代艺术流派,也促进了现代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7)
现代艺术运动是艺术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艺术活动。文章试图通过对现代艺术观念的分析,审视现代优秀建筑的形态,论述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探讨现代艺术观念对建筑形态的影响,从而发现建筑艺术的真正价值。文章主要从抽象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入手,探讨建筑师在汲取现代艺术观念后得到的启发,并逐渐从形态和观念上改变固有意识,开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开端。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派建筑形成、发展的历程中,立体主义艺术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本文试图从立体主义这个艺术流派的产生开始分析,探讨它是如何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又是如何逐渐推动和影响现代派建筑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22)
毕加索是现代艺术中立体主义绘画的开创者。立体主义打破了以往强调绘画的平面性的审美方式,注重形式和内在的关系,以多视点、多角度观察和表现对象,对社会、现代绘画及建筑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建筑》2016,(5)
将立体主义艺术的思想直接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只在20世纪初的很小的范围和很短的时间内出现过。捷克共和国的波西米亚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也仅仅在这一地区发现了保存完整和成熟的立体主义建筑作品。波西米亚先锋建筑师的这些实践活动时间虽短,在捷克乃至欧洲的现代主义建筑史上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完整性与连续性、建筑材料与形式的创新,以及多面性的造型语汇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从历史的视角对这一批立体主义建筑作品进行系统的梳理,阐述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历史过程,并批判性地评价其在建筑史上的贡献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立体主义的艺术特点及其对20世纪初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在介绍了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的艺术时期和他与巴塞罗那的密切关系后,以巴塞罗那典型景观设计项目为例,分析了立体主义艺术影响当代景观设计的特点,包括:从多视点角度分析和设计空间,运用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分割和联系空间,大胆运用红色等高纯度色彩,立体主义为当代景观设计带来了很有价值的新设计思维。  相似文献   

9.
虞英 《安徽建筑》2004,11(1):13-15
立体主义,作为一个艺术运动,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1907~1914),但是之于建筑的启示却异常深刻而宽泛。它所蕴涵的丰富形式激发了建筑的样态;其前卫的创作手法拓展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尤其是对空间、时间的思辩为20世纪建筑空间的革命搭建了极其重要的桥梁,在解放空间、流通空间之余,又为时间的空间体验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形式—结构美学流派是20世纪初西方现代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它对于西方现代艺术革命,特别是艺术形式的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流派强调艺术的形式因素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将文本的形式结构作为艺术的核心,追求空白的、普适的、中性的、无所谓美丑的形式结构体系.这一美学趋向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抽象的非再现性的现代艺术运动,进而推动了结构主义和符号美学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对现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赖德霖 《建筑师》2012,(4):10-16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建筑的现代化过程中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七位著名建筑家的实践与写作为例,考察中国建筑师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这七位建筑家是吕彦直(1894—1929年)、杨廷宝(1901—1982年)、林徽因(1904—1955年)、梁思成(1901一1972年)、童寯(1900—1983年)、刘敦桢(1897—1968年),以及冯纪忠(1915—2009年)。  相似文献   

12.
建筑、艺术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佑国 《新建筑》2009,(3):115-117
从词源学的角度讨论了建筑(architecture)、艺术(art)和技术(technology)的原意及其历史演变。艺术一词的原意是:人工之物、技艺与技巧,技术的原意是:系统化了的art和机械的或工业的arts。那种把技术和艺术对立起来,重艺术、轻技术,重建筑形式、轻建筑技术的倾向,实在是对艺术和技术的误读。技术包含科学和艺术两个层面。建筑实质上是一种技术,是按照科学的和艺术的原理与规则把物质的材料建造成房子(building)。所以建筑才解释为建造房屋的科学与艺术。在建筑、艺术和科学三者之间,技术是科学与艺术在建筑上结合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陈设  陶韬 《江苏建筑》2011,(5):28-30
文章从建筑的内涵出发,探讨了建筑思潮及建筑流派的演化规律,并以现代主义思潮为主线,对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末的主要建筑思潮及建筑流派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新世纪的建筑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董大伟 《山西建筑》2010,36(5):32-33
以日本金泽市21世纪美术馆为例,介绍了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合作设计的方案,结合建筑师特有建筑设计风格从空间组织和结构元素两个方面来对这个作品进行解读,力图透过这座建筑的现代甚至是先锋的外表发现其隐藏的传统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在"自然"视角下的挪威建筑。纵观20世纪,各种各样的环境意识涌现在建成环境和建筑理论中。今天,挪威建筑制造中对自然的运用、阐释和理解的理念在挪威建筑师中几乎已成为一种神话。要从建筑的关系上探讨"自然"的用法和涵义,可以将它解析为自然三相:自然之实、自然之道和自然之象;而这些语汇可以在最近挪威建筑的具体实例上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各种建筑教育理念对中国建筑教育影响的时代背景下,文章从中国20世纪20年代以来建筑教育对其艺术、人文精神建构的角度,思考在以现代主义建筑教育为核心的要求下改革“鲍扎”式的教育体系的辨证意义,并指出在当代适应现代建筑教育方式的同时,以传统建筑教育为基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杨建觉 《时代建筑》2008,(3):114-125
20世纪末,以“有机”、“生态”为鲜明特征的北欧建筑逐渐引起国际建筑界的关注与推崇,SHL、鲍卡戴斯、科里斯·巴特斯等北欧设计领袖也成为世界建筑设计的旗帜性人物。伴随着北欧建筑的强势登陆,“奢极至简”的建筑风尚和价值取向将给中国建筑界时下流行的繁复、奢靡之风提供反思与警醒,并将掀起一场设计艺术与生活方式的革命风暴。  相似文献   

18.
薛林平  兰棋 《华中建筑》2014,(3):177-182
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近代剧院建筑繁荣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上海、天津、北京等许多大城市新建了一批水平较高的剧院。这些剧院的建筑设计、技术设备和施工质量都已接近当时国际上的先进水平。上海的兰心大戏院曾作为中国大陆近代史上第一座西式剧场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现存的兰心大戏院则反映了20世纪初上海建筑的技术水平和艺术风格。1994年,兰心大戏院被上海市公布为优秀历史建筑。该文在现场调查和文献收集的基础上,分析了兰心大戏院的历史背景、平面布局、结构设计、建筑风格、细部装饰等。  相似文献   

19.
潘玥 《山西建筑》2011,37(8):9-10
对16世纪以来建筑设计领域的"手法主义"建筑形式的发展进行了介绍,论述了文丘里的手法主义,对现代建筑与手法主义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提出现代建筑和手法主义的关系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20.
赖德霖 《建筑师》2009,(6):55-64
“文法”和“词汇”是梁思成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和中国风格建筑创作思想表述中的一对概念。他不仅用它们来说明中国建筑法式与结构构件和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还由此发展出其中国风格建筑创作的方法,即”建筑可译论”。因此这对概念可以说是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与中国风格建筑设计理论的原点.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将两个概念置于梁所受的学院派建筑教育背景中进行考察。作者认为这项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梁的《营造法式》研究.他在1935年所编纂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和在1950年代所提出的“建筑可译论”思想的理论基础.还可以进一步厘清学院派建筑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揭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许多“中国风格”建筑的设计方法论本质.从而贡献于中国的建筑学术史以及建筑设计思想史。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无论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还是1950年代“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新创作.甚至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古都风貌式”以及所谓的“欧陆风格”设计都有着相同的方法论来源,这就是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构图”与“要素”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