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甘谷驿油田属于典型的低孔、超低渗、低产能岩性油藏,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油水井水窜现象,导致含水率较高,采油速率降低,以及注水困难等问题。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选择唐114井区8个注水井组作为试验区进行了空气泡沫综合调驱技术研究并在矿场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空气泡沫综合调驱技术可有效地封堵油水井之间的高渗通道,见效井在不同程度上有增液、降水、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改善甘谷驿低渗透油田水驱的开发效果,开展了空气泡沫调驱技术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该区Z井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优化了空气泡沫调驱的注采方案。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最佳注采参数为:注泡沫液800m3,单井注液速度为10m3/d,空气注入速度30Nm3/h,最佳气液比为3:1,最佳泡沫剂质量浓度为0.3%。空气泡沫驱技术可以较好地改善低渗透油田水驱开发效果,达到降水增油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伴随油田注水开发,水窜、水淹必然会出现,同时原油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处理费用较高且环保压力大。通过现场试验发现,含油污泥通过预处理配合常规堵剂,可以实现有效调剖。  相似文献   

4.
张冠华  马良 《辽宁化工》2013,(9):1138-1139
甘谷驿采油厂断层复杂,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较差,渗透率低,且分布范围较宽,变异系数大,储层非均质严重,地下剩余油分布复杂,为此研究应用了空气泡沫驱油技术。通过空气泡沫调驱现场实验,截止2012年11月底累计注入泡沫液8 283 m3。注空气泡沫至今受益油井累计增产2 107.01 t,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杨勇  景正正 《清洗世界》2022,38(3):177-179
甘谷驿油田实施注水开发以来,注水区油井产量递减明显低于非注水区.针对水淹水窜、注采参数匹配和注水方案选择难题,对甘谷驿油田唐114井区注水方案及注采参数进行了研究.通过注采参数优化,建立非对称不稳定注水方案,设计正交实验,优选出了适合于研究区的非对称异步周期注水最优注采方案.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石油行业的不断发展,在油田长期开发中,一些油田老区很容易出现注水无效循环问题,这就需要加入氮气泡沫调驱技术。氮气泡沫调驱技术的研究当中,要先根据氮气泡沫层封堵机理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渗透率储层,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分析影响氮气泡沫质量的因素,测量氮气泡沫参数。在实际应用中,氮气泡沫调驱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油田施工效率,并且在改善油田聚驱后的油藏开发效果。本文针对氮气泡沫调驱技术以及实际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通过甘谷驿油田唐114井区的各类生产测试资料,对研究的注采能力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油层组注水井实际注水量偏低,应在进一步提高,单井平均配注量应达到3.40m~3/d方可达到注采平衡。结合现场测试分析及含水率等多种因素分析,研究区目前单井产能为0.43t/d,  相似文献   

8.
针对安塞油田开发中后期提高采收率难度加大的现状,本文通过大量矿场测试资料的连续跟踪,对现阶段的水驱状况进行分析,剖析了长期注水后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并从提高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两个方面入手,进行了调剖+调驱综合技术的矿场试验,对中高含水期剩余油的挖潜及最终采收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Q油田调驱技术特征、应用及效果进行分析。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渤海Q油田砂岩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采用调驱技术应用后取得效果、技术特征以及技术实施中影响的因素加以论证,提出调驱技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并对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渤海油田地层能量供应不足,周围油井产液、产油下降的问题,亟需补充地层能量,提高井组开发效果。对弱凝胶进行了体系及工艺优化,选用目标油藏条件下注入阻力系数低、成胶性能好的弱凝胶调驱体系:0.35%调剖主剂3#+0.5%交联助剂A+0.15%交联助剂H,乳化性能好的乳化剂驱油体系2#与原油间界面张力较低,更有利于乳化及提高波及区驱油效率。最后,采用“弱凝胶-乳化剂”交替注入方式强化对优势渗流通道的抑制作用,并通过乳化剂降低稠油黏度,提高后续低渗层的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1.
针对稠油油田水驱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大孔道发育程度高、油井含水率高的情况,采用从水井端近井调剖组合强化分散体系调驱的技术思路治理。本文针对该技术涉及的两套药剂体系(调剖药剂和强化分散体系)进行性能评价,确定了目标油藏条件下两者的配方。结果表明,调剖药剂酚醛树脂凝胶在90℃下粘度可达到60000mPa·s,稳定期长达10个月;当油与水体积比小于7∶3并且强化分散体系浓度大约600mg·L~(-1)时,水与原油间界面张力较低,降黏率可以达到80%。当含水率较高时,药剂与原油发生乳化作用形成O/W型乳状液,空间上呈现"球型"结构。渤海M油田矿场结果表明,该组合技术体系有明显增油降水效果井组日产油由井组日产油由22方·d~(-1)上升到55方·d~(-1),累计增油达到3800方。  相似文献   

12.
针对常规调剖工艺效果逐渐变差的现状,孤东油田积极开展深部调驱工艺技术研究,通过室内实验优化筛选、评价,确定了以交联聚合物为主的调驱体系和基本配方。通过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调剖体系可以见到降水增油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13.
污泥产于地层,与地层流体配伍性好,又含有大量的固相颗粒,可作为油田调驱剂,是污泥废料无害化利用的最佳途径。但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单纯的污泥调驱剂悬浮性、驻留性、耐冲刷性差,有效期短。针对文中油田含油污泥的特点,通过大量室内实验研究,确定了改性污泥调剖剂的配方为:0.57~1.34μm粒径的污泥颗粒15%的加量+5%+0.7%FS-1分散剂+3%固化剂+2.5‰凝胶剂,悬浮性、驻留性、耐冲刷性大幅度提高,现场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玉果油田三间房组油藏目前井网条件下单向驱替矛盾突出,自然递减率高,含水上升率高,由于采出程度较低,具有较大挖潜潜力,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相似区块试验借鉴,对区块地质情况、泡沫驱替机理、药剂优选、施工工艺参数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先导试验验证了该类低渗砂岩油藏在进入开发中期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证实了氮气泡沫驱在该类型油藏提高采收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濮城油田沙二上2 3油藏非均质性严重、水驱动用程度差及采收率低等特点,近六年来开展了以PI决策技术为指导的区块整体调剖、弱凝胶及预交联凝胶深部调驱技术的应用。本文就此技术的原理、配方、用量及应用效果等进行详细阐述,从而为提高非均质油藏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东河油田油藏地层压力高、温度高和地层水矿化度高的特点,选用耐温耐盐聚合物SD7000研究并优化了适合该油藏的凝胶调驱体系,该体系配方为聚合物0.6%+高温交联剂0.3%+稳定剂0.08%+性能改进剂0.04%。评价了温度、矿化度、p H值三个因素对凝胶体系成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成胶时间变短,凝胶粘度先变大后变小;对p H值适用范围广,p H值在8~10时,成胶时间较短,凝胶粘度较大;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成胶时间变短,凝胶粘度基本不变;室内封堵实验表明,该凝胶体系封堵率达98%以上,具有一定的堵水作用。该研究对东河油田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化工》2009,(6):66-66
日前,中原油田空气泡沫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胡12块沙三中8的6~8层系进行4个井组的现场试验,今年一季度共注入空气370万立方米,试验区可采储量增加了4.44万吨,井组累计增油2960吨,阶段采收率提高了3.9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针对渤海S油田长时间水驱开发后水流优势通道发育、高含水等问题,开展了聚合物凝胶+纳米微球组合调驱技术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在65℃条件下,聚合物凝胶体系在3-6d成胶,最终成胶强度在2890~78880 mPa.s,平均封堵率可达90.9%.与纳米微球组合驱油相比水驱可提高采收率29.1%.S油田现场试验降水增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辽宁化工》2021,50(7)
低温油藏稳油控水体系种类少、技术不成熟、措施数量少、应用效果差,无法满足油田的实际需求。对目标油藏展开分析,明确主要矛盾,确定通过复合调驱技术,提高体系运移距离及封堵强度,可有效抑制水窜通道,实现深部液流转向,提高水驱开发效果。针对常规凝胶体系在低温下无法成胶的问题,系统地开展了一系列凝胶体系筛选评价实验,重点研究了温度对凝胶成胶反应的影响,最终获得了新型低温延缓交联凝胶体系。优选深部液流转向体系,研发出具有空间网状结构、胶结强度更高的超分子非连续调控剂体系。新型复合调驱技术在N油田完成首次应用,措施后,井组呈现出良好的降水增油效果,日增油70 m~3,平均含水下降6%,累净增油超过5 000 m~3并持续有效。  相似文献   

20.
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油藏地质特征与储层特征研究表明井区长6油藏属于低渗透油藏,针对目前开发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已有井的动态资料研究单井产能、含水率变化及其油井产量的变化规律,对注采、井网系统、注水情况、水驱状况、动用状况及注水井的受效特征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了唐157井区的注水开发效果,为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