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酸盐岩具有极深的油藏,不同的油藏以及各种油藏所对应的环境具有多样性,缝洞型碳酸盐为油藏的储集空间,这种储集空间的储渗能力非常低,因此成为了主要的渗流通道。当前,越来越多的油田受到了油井含水量上升的影响,这严重限制了石油的正常产量。石油开采企业必须对这种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油井的含水量较高,就可以选择注水压锥的手段,这种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升石油产量。主要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压锥措施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够为石油开采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近年随着碳酸盐岩水平井的酸压改造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对碳酸盐岩水平井酸压效果进行准确合理的评价是目前面临的难题;本文提出利用施工曲线、酸压净压力、停泵压降的现代试井、酸压后不稳定试井等方法,同时结合试采特征,判断储层、酸压造缝特征与生产特征的相关性来评价酸压效果;通过对某井区A井的分析,对储层及酸压后裂缝特征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认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合理的对资源进行开采即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在碳酸盐岩中,油藏资源较为丰富,但埋藏较深,因此开采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来讲,由于其本身的特殊特点,油藏的开采难度更加难以想象,在油气开采的过程中采取注水压锥的措施,并通过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主要从注水压锥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分析影响注水压锥的因素来理解其在油藏开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4.
结合国内外裂缝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描述为例,简要分析了储层裂缝研究的过程及方法。并结合其他文献分析总结了储层裂缝研究的基本思路,建立小层、构造、裂缝-岩溶、流体4个主要模型,扼要介绍了储层裂缝描述和预测的主要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多样、空间结构复杂、非均质性极强,就目前的开发经验表明,油气主要富集在溶蚀孔洞、洞穴内。储层类型的分析、空间组合模型的评价,对该类油气田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钻井、酸化压裂、试井等研究分析,将储层类型分为裂缝-孔洞型、洞穴型及裂缝型3类,同时对孔洞、裂缝、洞穴的组合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建立了理想化的储层渗流模型,为识别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空间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特征主要由多期构造运动叠合而形成,因此在储集空间上呈现出不连续、高度离散的状态,最终体现为极强的非均质性。本文以三口井组为基础,确定了井组下不同的高压情况,主要以注水高压出现时间和有无井下作业等进行区分。将缝洞组合细分为三种类型分析,三种缝洞组合的类型能够有效解释典型井组的高压原因,这对之后以这些井组为基础进行注水政策等研究提供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注水替油吞吐进入高轮次以后,油水界面不断升高,注水替油效果不断变差,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起伏的高部位,此类剩余油俗称“阁楼油”。国外利用氮气及天然气驱工艺开采“阁楼油”的技术已成熟。为了进一步提高塔河油田的开发效果,开展了对注N2开采裂缝一溶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可行性的研究。针对塔河该类油藏的地质及生产特点,分析了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及有利地质条件;在井筒多相流及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论证了塔河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对注气量、闷井时间、注气采油方式、注气速度等技术政策界限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塔河碳酸盐岩油藏一定工艺技术保障下,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是可行的,预计采收率提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8.
塔河碳酸盐油藏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为主,钻完井及措施过程常伴随大量漏失,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和措施效率,本文从施工方式和堵漏剂堵漏两方面进行防漏失优化,形成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五种堵漏方法,现场试验证明效果较好,有效提升施工安全和措施效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特点及投入、产出规律,结合现有学者提出的最小经济储量模型,提出缝洞单元最小经济储量的概念,并以折现现金流法为基础,使用经过技术进步因子修正过的贴现因子,建立销售收入估算模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的净现金流量模型,进而推导出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缝洞单元最小经济储量模型,进一步为该类油藏前期投资目标筛选的决策提供快速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井压力恢复测试后,受多缝洞地质特征影响,双对数曲线往往呈现串珠状,常规试井解释无法建立该类油藏模型并得到准确地层参数。分析了串珠状油藏模型试井特征,利用有限元数值试井技术,并结合物探、地质研究成果,对井眼位于缝洞内和裂缝通道位置2口井进行拟合分析,并采用全压力史拟合验证,最终准确描述油藏内外边界,得到不同渗流区域储层渗流特征,提高了试井解释精度,为该类型复杂多缝洞体油藏试井解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EasyTrack是东方公司GeoEast处理解释系统的一个独立模块,着力于非均质性碳酸盐岩缝洞量化研究、缝洞连通性分析和含油气性分析三个方面的研究,重点解决油藏高效开发中的关键问题。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缝洞型储层发育,油气资源丰富。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缝洞体系的缝洞量化研究、缝洞连通性分析和含油气性分析在高效井位部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应用EasyTrack模块进行缝洞体雕刻与储量计算、进行基于OVT数据的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和基于OVT数据的方位AVO分析,为缝洞型油藏高效开发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油藏是一个特殊类型油藏,超深、高温、高压、储集空间多样、油水分布复杂,属于多缝洞单元立体叠合成藏的非均质性极强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复合油藏。本文以该油田为例,根据油井储集体发育及其水体连通的差异影响(包括后期人工改造和开发部署),裂缝和溶洞的影响以及开发部署上分析单井含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深化对该类油藏含水变化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因含水上升造成的难题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提高开发效果和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3.
靖边气田下古生界奥陶系马家沟组白云岩储层属低压、低孔、低渗透气层,经过十多年的开发有利区块逐渐减少,物性条件变差。随着大规模的水平井投入开发,水平段不断增长,水平井改造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对靖边气田下古生界的碳酸盐岩水平井酸压改造技术开展进一步研究,实现提高致密储层单井产量及该区块储量的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14.
衰竭式开发是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最合理的开发方式,而确定合理采油速度是制定开发方案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过程中确定合理采油速度的常用方法 :类比法、线性回归法、数值模拟法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及缺点,在实例分析中,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确定了塔河油田某区块合理采油速度,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验证,两种联用能很好地优选了碳酸盐岩油藏采油速度,对现场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注气驱油作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主要的技术手段之一,近年来为国内外各大油田的高效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减缓和控制注气开发过程中的气窜问题,分析了注气驱油的气窜机理,为新的防窜技术的出现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了确定可以应用于现场实际生产的防窜技术,分析了国内外主要的防窜技术及其主要的技术优势和劣势。研究发现,泡沫封堵技术、冻胶防窜技术、有机胺盐封窜技术和水气交替技术均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适应条件也有差异,要想制定能完全满足现场实际生产需要的防窜方案,还需积极准备并开展先导试验,确定最优化防窜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6.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界面确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综合利用静态(断裂分布、储层预测、地震方差体分布)资料和单井动态(单井DST、酸压测试、生产动态数据)资料分析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界面的方法,并对具体区块作了分析,最终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单井测试资料表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对油井油水界面与储层顶面深度的关系进行了拟合,发现两者呈很好的线性关系,说明单井“出水深度”(即油水界面)随其构造趋势变化而变化,即所谓的“山高水高”;利用此方法可以进行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新井油水界面的预测,指导新井的完钻深度。  相似文献   

17.
碳酸盐岩储层是我国油气储藏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碳酸盐岩储层自身具有空间复杂多变、埋藏深、地层温度高、天然裂缝发育等特点,酸压改造成为这类油气藏开发和增加产量的主导措施。本文分析了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的技术难点,酸压工艺现状及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根据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储层类型以及油井产能变化情况,建立了3个缝洞型油藏的试井解释模型,即:溶洞与井筒连通的试井解释模型、缝洞与井筒连通的试井解释模型、孔缝洞与井筒连通的试井解释模型,并研究了三种渗流模式下的渗流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通过分析得到了三种渗流模式下的渗流特征。试井模型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双重介质模型、复合油藏模型和视均质类油藏模型。  相似文献   

19.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主要储集空间以构造裂缝、溶蚀孔、洞为主,地层流体以"管流"为主,多种流动方式共存,其递减方式与常规油藏递减方式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油藏各阶段开发特征及递减类型进行分析,最终确定递减法为主、多种递减类型组合的技术可采标定方法,该方法对缝洞型油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轮西油藏为典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其储层特点、渗流模式与常规油藏不同,用常规注水方式来稳定地层压力和水驱油来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难以奏效。为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在分析轮西油藏缝洞单元内的油水关系及油井含水变化规律基础上提出单井注水替油工艺,给出了优选注水替油井、确定最佳注水时机及注水量的决策方法,并提出几点建议,为高效开发轮西油藏提供一种新方法。该工艺在LX10-H1井的实践结果表明:与未实施该工艺前相比较,油井关井时间由150天左右有效缩短至50~60天,而日产油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