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碳酸盐岩储层纤维暂堵转向酸压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油田储层具有超深(4000~4950m)、高温(120~150℃)、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强非均质的特点。近年来,酸压改造已经成为肯基亚克油田成熟的增产工艺,且针对不同的改造目的衍生了多种酸压技术。但是,当人工裂缝延伸方位与储集体走向方位不匹配时,常规酸压往往无能为力,不能有效沟通天然裂缝和孔洞。纤维暂堵转向酸压技术是通过使用可降解人造纤维暂堵剂临时封堵天然裂缝强制流体转向来达到最大限度沟通有利储集体,从而提高储层动用程度和单井产量。现场试验8井次表明,纤维暂堵酸压工艺可以达到人工裂缝强制转向、沟通有利储集体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某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区各井酸压施工曲线的动态参数进行神经网络分析,判断储层酸压施工沟通储集体的类型及是否为定容体.结果表明,基于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酸压井酸压施工曲线筛选的9组动态参数能够较好地表征缝洞型储层酸压施工特性,建立的储集体类型RB F神经网络模型、定容体判断RB F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快速、...  相似文献   

3.
近年随着碳酸盐岩水平井的酸压改造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对碳酸盐岩水平井酸压效果进行准确合理的评价是目前面临的难题;本文提出利用施工曲线、酸压净压力、停泵压降的现代试井、酸压后不稳定试井等方法,同时结合试采特征,判断储层、酸压造缝特征与生产特征的相关性来评价酸压效果;通过对某井区A井的分析,对储层及酸压后裂缝特征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认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顺南区块奥陶系碳酸盐岩是近年来塔里木盆塔中北部区域勘探的重点方向,由于该区域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物探等方法识别难度较大,给探勘井位部署和后期提高采收率措施的制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明确该区域碳酸盐岩储层类型特征,识别储集体空间模式,综合利用钻井、录井和测井等资料,将处理类型分为三类:裂缝-溶洞型、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型储层,并探讨了不同储层类型在地震反射剖面上的特征,建立了不同储层类型的判别依据。利用试井双对数曲线特征所反应的储层渗流特征,分析了SN4和SN5-2两口井的缝洞储集模式。综合分析认为,一间房+鹰山组上段储层裂缝孔洞发育,主要以裂缝沟通溶洞的储集模式为主,而鹰山组下段则是以裂缝沟通孔洞的储集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5.
随着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对于水平井的完井改造成为开发的重点,尤其是对长裸眼水平井段进行有效改造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塔河油田研究应用暂堵纤维对侧钻水平段进行分段酸压,扩大了井眼与储集体的沟通面积,通过室内试验模拟暂堵转向机理,对纤维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找出影响可降解纤维暂堵的影响因素,对于可降解纤维暂堵转向工艺的现场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非均质性强,裂缝沿空间发育规律不具有连片分布特征,油藏具有很强的分隔性。对于储集体类型为孤立缝洞定容性的单井,天然能量末期采取注水替油补充能量,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通过对W油藏生产资料,结合三维地震数据、边底水能量等,制定了单井注水替油参数优化细则,现场实践增油效果较好,可为其它同类型油藏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7.
太原西温庄地热田的地热储层属于碳酸盐岩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强,缝孔发育不均匀导致缝洞连通性差,部分单井出水量小,产量递减快,为配套适应性的改造措施,需依据地热田特点,开展地热储层地质及储集特征研究、酸压工作液配方体系筛选、灰岩热储层酸压工艺等研究,形成了适合灰岩热储重点区块的酸压技术,为地热可持续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部分井区储层呈多层发育特征,在油井生产后期,油层产能下降,已无措施潜力,采用上返酸压手段获得新的产能,动用新的储层.针对上返酸压的选井选层,以及工艺优化技术,提出了储集体发育和隔层的重要性,通过优化酸压工艺参数、阶梯提高排量控缝高、先堵水后上返、射孔酸化预处理和酸液直接造缝改造等技术控制缝高,保证上返酸压取得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在常规酸压过程中,受储集体分布无规律性、人工裂缝延伸方位不可控性、裸眼井段长等因素影响,裂缝延伸方向不一定能沟通到储集体或改造面积有限,难以提高储层的动用程度。近年来,在塔里木油田地区已经逐渐推广应用一种可降解纤维暂堵转向酸压改造工艺,笔者从裂缝转向的力学基础出发,并结合近年在塔里木盆地的现场典型施工井的实例,透过转向效果,探讨总结适合应用该技术的储层条件,以期为该工艺在塔里木盆地选井、选层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针对葡萄花外围储藏丰度低、薄互层层比例大,水平段钻遇率低,常规压裂方式改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探索薄互层水平井可控穿层压裂技术,形成外围储层人工裂缝穿层标准,为葡萄花薄互层可控穿层压裂提供合理设计标准与工艺控制依据。通过周围直井压后裂缝剖面监测及水平井压后示踪剂检测综合分析评价水平井层压裂情况,证实葡萄花水平井穿层压裂技术可有效实现薄互水平井钻遇层段与非钻遇层段的有效沟通,提高水平井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黄锐  杨飞  涂先俊  周婷雅  廖升平 《当代化工》2018,(2):331-333,337
塔中I号气田属于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地层非均质性极强,单井难以直接钻遇较大的缝洞系统,储层改造是建产的必要条件。该区域采用酸压技术进行改造,主要使用瓜胶压裂液和黄原胶非交联压裂液。通过对以上两种压裂液的伤害性、携砂能力、摩阻、滤失性、配伍性等方面进行对比性分析,得出塔中碳酸盐岩酸压压裂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由于海上油田水平井酸压井次较少,对水平井分段酸压管柱及技术没有较深的认识,而水力喷射分段酸压技术是利用水力喷射工具进行分段隔离、喷射酸压的新型改造方法,为S油田U碳酸盐岩储层大斜度井、水平井储层改造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该技术在S油田的A5H井得到成功应用,增产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为裂缝溶洞型储集层,油井开发过程中产水原因复杂,除了地层自身产水外,还有部分产水原因为返排的钻井漏失液和酸压过程中挤入地层的压裂液和酸液。通过对压裂液和酸液的返排率进行分析,得以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储集层缝洞发育情况、酸压效果以及油井后期生产趋势等油田开发中所关心的问题。研究表明井孔附近及酸压沟通裂缝溶洞系统发育规模的大小,油体能量的大小和压入地层酸压液在缝洞系统中赋存位置是影响压裂液和酸液返排率大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大牛地气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具有致密低渗、低压、低孔的特征。深度酸压是实现储层改造的主要措施。本文通过优选不同的酸压液体体系和不同的酸压改造工艺,从而优选出最佳的施工程序、施工参数。通过现场应用和效果评价,形成一套适合于大牛地气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的水平井分段酸压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5.
靖边气田下古生界奥陶系马家沟组白云岩储层属低压、低孔、低渗透气层,经过十多年的开发有利区块逐渐减少,物性条件变差。随着大规模的水平井投入开发,水平段不断增长,水平井改造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对靖边气田下古生界的碳酸盐岩水平井酸压改造技术开展进一步研究,实现提高致密储层单井产量及该区块储量的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油藏是一个特殊类型油藏,超深、高温、高压、储集空间多样、油水分布复杂,属于多缝洞单元立体叠合成藏的非均质性极强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复合油藏。本文以该油田为例,根据油井储集体发育及其水体连通的差异影响(包括后期人工改造和开发部署),裂缝和溶洞的影响以及开发部署上分析单井含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深化对该类油藏含水变化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因含水上升造成的难题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提高开发效果和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7.
碳酸盐岩储层是我国油气储藏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碳酸盐岩储层自身具有空间复杂多变、埋藏深、地层温度高、天然裂缝发育等特点,酸压改造成为这类油气藏开发和增加产量的主导措施。本文分析了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的技术难点,酸压工艺现状及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碳酸盐岩储层是我国油气储藏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碳酸盐岩储层自身具有空间复杂多变、埋藏深、地层温度高、天然裂缝发育等特点,酸压改造成为这类油气藏开发和增加产量的主导措施.本文分析了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的技术难点,酸压工艺现状及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界面确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综合利用静态(断裂分布、储层预测、地震方差体分布)资料和单井动态(单井DST、酸压测试、生产动态数据)资料分析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界面的方法,并对具体区块作了分析,最终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单井测试资料表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对油井油水界面与储层顶面深度的关系进行了拟合,发现两者呈很好的线性关系,说明单井“出水深度”(即油水界面)随其构造趋势变化而变化,即所谓的“山高水高”;利用此方法可以进行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新井油水界面的预测,指导新井的完钻深度。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丰富的致密油资源,渗透率小于1×10~(-3)μm~2的储量占52.56%。利用水平井开发并进行分段多簇压裂是长庆油田动用这部分储量的关键。本文以盆地内典型致密油藏华庆油田长63储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区块的特征模型。在所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7种单因素(水平段长度、压裂缝段数和段间距、段内多簇缝的簇数和簇间距、压裂缝的缝长和导流能力)对压裂效果的影响规律。最后,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分析对比分段压裂和分段多簇压裂两种水平井改造工艺的增产效果。并进一步解释分段多簇压裂施工时存在的多簇缝不能同时起裂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