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低温压榨、溶剂浸出、炒籽后高温压榨及预榨-浸出几种不同工艺制备花生油,对得到的花生毛油及花生饼粕的品质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制油工艺对花生油及饼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榨花生毛油的香味清淡,色泽最浅,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压榨毛油的甾醇含量普遍高于浸出毛油,热榨油甾醇含量小于冷榨油;热榨毛油和热榨饼浸出毛油的白藜芦醇含量高于冷榨毛油和浸出毛油,冷榨毛油白藜芦醇含量高于浸出毛油,冷榨浸出毛油白藜芦醇含量最低(0.42 μg/mL);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毛油VE 含量有很大差别,冷榨花生油含量最高(25.2 mg/100g);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毛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相差不大;冷榨饼的氮溶解指数最高(50.75%),其它几种制油工艺得到的饼粕的氮溶解指数相对较低(12.25%~22.60%);热榨饼浸出毛油的AFB1含量高于其它工艺制取的花生毛油中的含量,并且随着炒籽温度升高,AFB1 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冷榨、热榨、浸出、超临界CO_2萃取、水酶法5种加工工艺制取的山茶油中VE、多酚、山茶皂苷、植物甾醇、黄酮5种活性成分含量,以及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冷榨工艺制取的山茶油中VE、山茶皂苷含量最高,分别达到了786.3,3 789.0mg/kg;热榨油植物甾醇含量最高,达到了3 962.0mg/kg;超临界CO_2萃取油多酚含量最高,达到了21.32 mg/kg;浸出油黄酮含量最高,达到了38.9mg/kg;冷榨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4种常见菌抑制率分别到达了95.9%,92.2%,95.2%,94.6%,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综合抑菌活性成分含量和抑菌效果考虑,5种工艺中冷榨工艺制取的山茶油最佳,热榨工艺制取的次之。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制备方法对烟籽油品质的影响,采用冷榨和热榨两种方法制取烟籽油,对两种方法的出油率,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和主要脂质伴随物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热榨法制备烟籽油的出油率更高,油的颜色较深,酸值和过氧化值明显高于冷榨油,不皂化物和碘值稍高于冷榨油。冷、热榨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没有差别,但冷榨油的植物甾醇、角鲨烯和维生素含量明显高于热榨油。研究结果为下一步针对烟籽油的性质和成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焙炒对植物油品质的影响,以油菜籽、亚麻籽、花生、葵花籽和芝麻为原料,经焙炒处理后采用液压压榨法制油(热榨油),分析植物油的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色泽)、主体组分(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甘三酯组成及含量、挥发性组分)和总酚含量,并与未焙炒处理直接压榨制取的油(冷榨油)作对比。结果表明:热榨油酸值和过氧化值显著高于冷榨油(p<0.05),其中,热榨亚麻籽油酸值(KOH)最高(0.96 mg/g),热榨菜籽油过氧化值最高(1.02 mmol/kg);冷榨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显著高于热榨油(p<0.05),其中冷榨花生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最高(0.16%);热榨油的色泽较冷榨油深,其中热榨菜籽油的色泽最深(R1.1,Y31);焙炒对植物油脂肪酸和甘三酯组成及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热榨油中醇类、醛类和酸类等挥发性组分较少,但杂环类物质较多;热榨菜籽油、亚麻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和芝麻油总酚含量分别是其冷榨油的1.38、1.57、1.51、1.80倍和1.27倍。因此,焙炒对植物油品质影响较大,应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不同制油工艺对亚麻籽油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糟帆  丁彩云  马玉婷  刘慧燕  傅婧 《中国油脂》2022,47(9):13-18+25
为比较不同工艺制取的亚麻籽油品质及抗氧化活性,分别以索氏提取法、冷榨法和热榨法制取亚麻籽油,测定亚麻籽油得率、基本理化指标、生育酚含量、脂肪酸组成、挥发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亚麻籽油得率最高,为52.77%,热榨法亚麻籽油得率显著高于冷榨法;冷榨亚麻籽油色泽、脂肪酸组成较佳,α-亚麻酸含量高达54.49%;索氏提取亚麻籽油总生育酚含量最高,为450.79 mg/kg,冷榨和热榨亚麻籽油的总生育酚含量相当;索氏提取和冷、热榨亚麻籽油挥发性成分分别为21、17种和34种,5种为共有成分,其中(E,E)-2,4-庚二烯醛是冷、热榨亚麻籽油的特征风味物质;冷榨亚麻籽油具有较强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而热榨亚麻籽油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二者铁还原力相当,索氏提取亚麻籽油具有较强的铁还原力。综上,不同制油工艺对亚麻籽油的品质及抗氧化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制油工艺对芝麻油脂肪酸和抗氧化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分析脂肪酸、维生素e、植物甾醇、芝麻木脂素、总酚及氧化诱导期等质量指标,探讨低温压榨、微波冷榨、传统热榨3种制油方式对芝麻油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芝麻油的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传统热榨油中反式脂肪酸最高,同时其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含量平均低于另两类工艺油(69.02 mg/100 g和4.75 mg/100 g)。在总酚含量测定上,微波冷榨油优势显著,分别高于传统热榨油(5.86%)、低温压榨油(28.3%);其氧化稳定性也最强,可达到17.75 h,是热榨油的1.10倍,低温压榨油的1.54倍。然而芝麻素、芝麻林素类热敏性物质易在高温下发生转化,会造成微波/热榨油中含量减少。不同工艺条件下芝麻油品质不同,以微波冷榨最佳。  相似文献   

7.
选取不同产地的文冠果籽,分别采用冷榨法、热榨法和浸出法提取其中油脂,并对油脂的综合品质进行检测分析,研究不同产地原料及不同工艺所制取文冠果油综合品质的差异。结果显示:文冠果油的酸值为0.38~0.56 mg/g,过氧化值为0.21~0.66 mmol/kg,碘值为103.27~115.74 g/100g,皂化值为164.77~187.98 mgKOH/g,不皂化物为0.71%~1.00%,色泽淡黄色至黄色(Y30.0,R≤1.8),有坚果香味,但后味略有苦涩味;文冠果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0.59%~92.33%,其中油酸含量28.29%~32.88%,亚油酸含量39.71%~44.44%,神经酸含量2.45%~3.98%;文冠果油中维生素E含量719.53~792.10 mg/kg(其中生育三烯酚占维生素E总量的45.95%~49.08%),甾醇含量91.39~166.15 mg/100g,磷脂含量0.35~2.25 mg/g,单宁含量0.04%~0.33%,总黄酮含量0.12~0.84 mg/mL,总酚含量2.79~8.79 mgGAE/100g,植酸未检出。文冠果油中含有少见的功能性脂肪酸-神经酸,同时富含多种生理活性成分,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植物油,但其中含有的单宁可能是造成余味略带苦涩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玉米胚预榨毛油和浸出毛油品质及综合脱色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玉米胚预榨浸出生产中所得预榨毛油和浸出毛油的品质及其脱色效果和脱色过程中营养成分的保留率。结果显示,预榨毛油比浸出毛油的色泽浅、维生素E含量高、酸价也较低;添加相同量的活性白土分别对两种毛油进行吸附脱色,预榨毛油较浸出毛油脱色率平均高出约4.6%;白土用量4%时,脱色预榨毛油的色泽基本达到玉米油国标中二级油的指标,而浸出毛油即使在白土用量6%时其色泽也很难达到二级油指标;经吸附脱色,预榨毛油中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保留率普遍高于浸出毛油,在白土用量5%时,预榨毛油较浸出毛油甾醇保留率高出14%,不同白土用量,预榨毛油比浸出毛油甾醇保留率平均高出约10%;白土用量2%时,预榨毛油较浸出毛油维生素E保留率提高约5.6%;两种玉米毛油所含维生素E中4种生育酚及4种生育三烯酚都存在,组分齐全;吸附脱色过程中γ-生育酚和β-、γ-生育三烯酚的损失较明显,其他组分含量的损失较少。因此,合理的玉米油精炼应将预榨毛油和浸出毛油分别进行适度精炼,以提高吸附脱色效果和营养成分保留率。  相似文献   

9.
孟橘 《中国油脂》2021,46(7):20-22
为了考察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微量成分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对不同工艺(冷榨、热榨、浸出精炼、鲜榨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微量脂肪伴随物,如多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总黄酮含量,以及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鲜榨油茶籽油的多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和总黄酮含量均高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鲜榨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均低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远高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  相似文献   

10.
采用低温压榨、溶剂浸出、炒籽后高温压榨及预榨-浸出4种不同工艺制备花生油,对得到的花生毛油及花生饼粕的品质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制油工艺对花生油及饼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榨花生毛油的香味清淡,色泽最浅,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压榨毛油的甾醇含量普遍高于浸出毛油;冷榨浸出毛油白藜芦醇含量最低(0.42μg/mL);冷榨花生油VE含量最高(25.2 mg/100 g);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毛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相差不大;冷榨饼的氮溶解指数最高(50.75%),其他几种制油工艺得到的饼粕的氮溶解指数相对较低(12.25%~22.60%);热榨饼浸出毛油的AFB_1含量高于其他工艺制取的花生毛油中的含量,并且随着炒籽温度升高,AFB_1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1.
以芝麻、花生、油茶籽、油菜籽为原料,通过热榨工艺与冷榨工艺制取油脂,比较分析不同工艺制取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总酚含量、生育酚含量、甾醇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制油工艺对4种原料制取的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及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没有明显影响;热榨菜籽油、热榨芝麻油、热榨花生油、热榨油茶籽油的总酚含量分别是冷榨工艺的4.76、2.08、2.99、1.17倍;冷榨花生油、冷榨油茶籽油、冷榨芝麻油、冷榨菜籽油的生育酚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19、1.17、1.12、1.07倍;冷榨芝麻油、冷榨花生油、冷榨油茶籽油、冷榨菜籽油中甾醇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21、1.29、1.27、1.20倍。  相似文献   

12.
以菜籽、花生、亚麻籽、葵花籽、芝麻5种油料为原料,经焙炒处理后采用螺旋压榨法制油(热榨),与未处理组(冷榨)作对比,研究螺旋压榨制油法对5种植物油感官指标(色泽,气味、透明度、黏度、滋味)、理化指标(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色泽、水分及挥发物)、主体组分(脂肪酸、挥发性组分、甘油三酯)、微量组分(总酚、维生素E)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制油方法对植物油的感官品质、理化指标产生显著影响(P<0.05);制油方法对植物油脂肪酸组成及甘油三酯组成影响不显著(P>0.05),但会使植物油特征香气组分发生明显变化;热榨亚麻籽油、热榨菜籽油、热榨芝麻油、热榨花生油、热榨葵花籽油的总酚含量分别是冷榨工艺的1.2、1.7、1.1、1.5、1.5倍;热榨亚麻籽油、热榨花生油、热榨葵花籽油的维生素E含量分别是冷榨工艺的1.07、1.06、1.14倍,冷榨菜籽油、冷榨芝麻油的维生素E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02、1.05倍。  相似文献   

13.
米糠油及其脱臭馏出物中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的分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米糠油及其脱臭馏出物中生育酚及生育三烯酚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米糠来源和米糠油精炼工艺对米糠油及其脱臭馏出物中α、β、γ、δ-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的含量有显著影响。米糠毛油中生育三烯酚占维生素E总量的60%~70%,脱臭馏出物中生育三烯酚占维生素E总量的25%~40%,米糠油脱臭馏出物维生素E总量中生育三烯酚的含量较米糠毛油有较大的损失。通过对米糠油脱臭馏出物不皂化物的分析检测可知,米糠油脱臭馏出物中主要甾醇的种类为豆甾醇、菜油甾醇、谷甾醇,总甾醇含量很少,仅为0.32%;除此之外,还有少量日耳曼甾醇、羊毛甾醇、3,5-二烯豆甾烷等。  相似文献   

14.
任海伟 《食品科学》2010,31(16):122-127
研究精炼工艺对浸出亚麻籽油质量品质的影响,探讨每个精炼工序阶段中亚麻籽油的物理化学特性、脂肪酸和VE 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个精炼过程中,磷脂含量和酸价明显下降,磷脂含量从1.541g/100g 下降到 0.163g/100g,酸价由初始2.826mg KOH/g 降低到0.635mg KOH/g,碘价、皂化值和折光指数等理化指数变化不明显。色谱分析表明,亚麻籽油含有4 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棕榈酸和硬脂酸)和6 种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精炼过程对脂肪酸组成及其总体含量影响甚微,但α- 亚麻酸含量下降明显,尤其在脱色和脱臭阶段。生育酚总含量在精炼过程中损失率达到了49.19%,说明精炼工艺对浸出亚麻籽油营养活性成分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冷榨、热榨、溶剂浸出和超声辅助浸出考察了4种不同工艺对番茄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有益脂质伴随物含量及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处理番茄籽油的脂肪酸、生育酚、植物甾醇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热榨处理的番茄籽油中总酚含量最高(88.43?mg/kg),而超声辅助浸出油中生育酚...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制油工艺制得的菜籽油为原料,比较研究了菜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和甘三酯的组成及微量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制油工艺对菜籽油的脂肪酸和甘三酯组成无显著性影响;水酶法制得菜籽油的酸值(KOH)相对较高,为0.995 mg/g,但富含β-胡萝卜素、植物多酚,含量分别为5.40 mg/kg和152.08 mg/kg;浸出菜籽毛油富含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分别为833.74 mg/kg和6 607.35 mg/kg;精炼菜籽油的酸值(KOH)最低,仅为0.233 mg/g,但精炼菜籽油的微量营养成分相对较少。分别以氧化诱导时间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评价了不同制油工艺制得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结果发现5种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大小是:水酶法菜籽油最强,精炼菜籽油最弱,而浸出菜籽毛油、热榨菜籽油和冷榨菜籽油介于其间,这一性质和油中的植物多酚和β-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介绍冷榨和热榨制取油茶籽油和精炼油茶籽油技术。根据国内榨油机的榨膛压力和材质质量,冷榨入榨温度采取50~55℃,热榨温度110~115℃。针对油茶籽富含淀粉、茶皂素和微量苯并(a)芘在制油和精炼方面要特殊设计工艺和设备结构,如热榨工艺中,提出入浸油茶籽饼的水分控制在7%左右,并对浸出器、蒸脱机的结构提出特殊要求,对蒸发的混合油浓度提出要求。提出在精炼中如何防止乳化和降低苯并(a)芘和反式酸,以生产合格的冷榨油、热榨油和一级精炼油。  相似文献   

18.
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油品质指标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冷榨、热榨以及预榨浸出3种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油的主要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VE含量及氧化诱导时间的测定,分析比较不同制油工艺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出精炼花生油的酸值、过氧化值、碘值及皂化值最低,色泽最浅,香味最淡;热榨花生油的VE含量最高,氧化诱导时间最长;3种花生油的折光指数、相对密度、主要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差别;浸出精炼花生油中有反式脂肪酸存在,浸出精炼新鲜花生油和陈年花生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90%和4.385%,这有望成为区别压榨花生油和浸出精炼花生油的特性指标。经过1年多时间储存后的3种花生油过氧化值都显著升高,大大超出花生油国家标准的指标要求;浸出精炼花生油的酸值有小幅升高,回色现象严重;3种花生油香味变差,尤其是浸出精炼花生油的香味和口感严重劣变;3种花生油的碘值均降低至国家标准指标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19.
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形成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热榨、冷榨、浸出和不同精炼工序对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BaP)含量的影响,探索了茶籽油中BaP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冷榨毛油中BaP含量为(2.56±0.0804)μg/kg,其无需精炼即可达到食用安全要求(≤10μg/kg);导致传统热榨-浸出制油工艺中油脂的BaP超标的主要原因是高温而不是浸出溶剂;碱炼工序会促进BaP含量大量增加,高温脱臭工序也会提高BaP含量(增幅约84%~247%);而脱色、冬化工序可以降低油脂中的BaP(降幅约71.5%~85.9%)。因此,在油茶籽油生产与加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高温条件;毛油精炼工艺应包含脱色和冬化工序,同时应控制碱炼与脱臭工艺条件,使茶籽油得到适度精炼,以确保其食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对陕西秦巴山区漆树籽油脂肪酸组成、植物甾醇、维生素E及多酚类化合物等油脂伴随物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比较了精炼过程中脱色工艺对漆树籽油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漆树籽油是一种高亚油酸植物油,达62.8%。油脂伴随物中,检测出8种植物甾醇,β-谷甾醇含量最高,脱色前为(343 8.67±35.56) mg/kg,脱色后为(250 6.46±28.96) mg/kg,损失率为27%,此外,检测出漆树籽油中特有的β-扶桑甾醇,柠檬二烯醇;检测出3种生育酚和1种生育三烯酚,生育酚(维生素E)总量为(645.06±16.12) mg/kg,其中δ-生育酚含量为(435.12±10.94) mg/kg,γ-生育酚含量为(202.89±4.72) mg/kg,还有少量的δ-生育三烯酚和β-生育酚,分别为(2.16±0.34) mg/kg、(4.89±0.12) mg/kg。经过脱色工艺后维生素E总量降到(241.80±21.20) mg/kg,δ-生育酚含量降到(190.61±16.60) mg/kg,γ-生育酚降到(47.25±4.29) mg/kg,维生素E总损失率为62.5%。漆树籽油中总酚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