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不同添加量(0%~25%)的木糖醇添加至糯米粉中构建木糖醇-糯米粉共混体系,探讨木糖醇对糯米粉的糊化特性、热力学特性、凝胶质构、流变学特性和消化特性等性质以及对其制成的汤圆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木糖醇的添加使共混体系的糊化温度、峰值黏度和终值黏度有所提高,体系的短程有序程度降低,体系表现为假塑性流体,具有剪切稀化行为。与对照组相比,木糖醇添加量为10%时,共混体系的回生值和凝胶硬度最小,分别为405 cP和14.952 g,体系抗性淀粉含量为29.88%,表现出较好的抗回生性。但高浓度木糖醇(15%~25%)促进体系发生短期回生,增加其回生值和弹性。另外,木糖醇的添加显著降低了汤圆的冻藏水分损失率和汤汁透过率,其中添加10%的木糖醇制成的汤圆具有更高的硬度、弹性、回复性以及咀嚼性,食用品质最好。本研究为木糖醇改善糯米粉品质以及糯米粉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2.
研究淀粉水凝胶的制备条件和性质。用糯米淀粉为原料,以4-二甲基氨基吡啶为催化剂,经过琥珀酸酐酯化处理后产生糯米淀粉水凝胶。确定制备糯米淀粉水凝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琥珀酸酐与原淀粉羟基摩尔比为10∶1;催化剂与原淀粉羟基摩尔比为1.05∶1。通过红外结构分析及DSC差热分析确认在淀粉分子中成功引入了丁二酸基团。所获得的淀粉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相比原淀粉,其透光率及冻融稳定性有较大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3.
分别对灌浆期11、13、15、17、22、27和35 d糯稻米取样,研究其淀粉形态、晶体和分子结构,揭示糯稻米成熟过程中淀粉精细结构的变化规律,以期为筛选慢消化性、抗老化性等新型糯米淀粉食品的加工原料提供科学依据。扫描电镜(SEM)和激光粒度仪(LPSA)研究结果表明,灌浆期糯米淀粉中出现球形颗粒,随着淀粉成熟,逐渐转化成为多面体状的颗粒,且颗粒峰值粒径不断增大,由5.92μm增加至6.77μm。X-射线衍射图谱(XRD)研究显示,灌浆期糯米淀粉晶型不变,然而淀粉晶体结晶度从31.0%增加至37.5%。采用阴离子色谱(HPLC-AEC)、高效尺寸排阻色谱联合多角度激光检测器与示差检测器联用系统(HPSEC-RID-MALLS)对样品分子结构进行检测发现,灌浆期淀粉分支密度逐渐增加,由81.91%提高至83.88%;灌浆后期大分子淀粉分子含量增加,相对分子质量6.817×10~7~1.033×10~8;灌浆后期糯米淀粉在水中更容易聚集。 相似文献
4.
大多糯米食品要在冷冻条件下贮藏,研究冷冻贮藏过程糯米淀粉的回生规律可指导其贮藏工艺的设计。实验结果表明,糯米淀粉浓度由1%增加到25%,冷冻1d糯米淀粉的最低回生率由4.5%增加到15.7%,冷冻7d最低回生率由4.7%增加到32.6%。糯米淀粉乳浓度为1%、5%和25%时冷冻过程的过冷温度会降低淀粉回生率,3d以内的短期冷冻贮藏糯米食品应避开10%15%的淀粉乳浓度。糯米食品不宜在冰箱-18℃下冷冻贮藏,在此条件下贮藏一星期,糯米淀粉的回生率大于40%。糯米淀粉中少量直链淀粉会促进支链淀粉的回生。电镜图片显示,糯米淀粉呈现不规则块状,由6个以上平面组成,面直径为12μm的颗粒较多,每个面的断面比较平。糯米回生淀粉呈粘着层状结构。糯米支链淀粉呈现淀粉冻状,没有规则外形,而糯米支链回生淀粉有明显层状结构,层间距小于1μm。 相似文献
5.
冻融对糯米淀粉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水分含量30%(w∶w)和40%(w∶w)左右的糯米淀粉以及糯米淀粉-水1∶1.5(w∶v)悬浮液多次冷冻和解冻后的淀粉颗粒形貌、晶体和糊化特性、破损淀粉含量等一系列性质。结果表明,与原淀粉相比,反复冻融后,淀粉颗粒棱角出现损伤,且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表面更为粗糙和出现更多的凹洞;糯米淀粉颗粒晶型没有改变,仍为A型,经淀粉与水1∶1.5(w∶v)比例冻融处理的糯米淀粉相对结晶度由25.19%降低至21.34%,而水分含量30%和40%经冻融处理的糯米淀粉相对结晶度由25.19%分别提高至32.47%和31.65%,且多次冻融之间的相对结晶度呈下降趋势;经淀粉与水1∶1.5(w∶v)比例冻融处理的糯米淀粉在冻融前后起始糊化温度降低0.3~0.67℃,黏度(热糊黏度,保持热糊黏度,冷糊黏度等)降低30~60BU,水分含量30%和40%经冻融处理的糯米淀粉在冻融前后黏度(热糊黏度,保持热糊黏度,冷糊黏度等)降低150~300cp,但多次冻融之间的黏度无显著性差异;经反复冻融后破损淀粉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6.
以传统加热糊化法制备的糯米淀粉凝胶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凝胶老化过程中的9项品质特性指标,分析糯米淀粉凝胶老化过程中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糯米淀粉凝胶老化的主要因素及时间拐点。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糯米淀粉凝胶硬度、胶着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回复性、弹性、水分、持水性、碘蓝值和酶解力呈递减的趋势,除碘蓝值外的其他理化指标均与质构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第7 d是糯米淀粉凝胶老化过程中质构品质变化的拐点,硬度和胶着性可以作为糯米淀粉凝胶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8.
9.
糯米淀粉的晶体性质和糊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不同产地、品种的糯米为原料,探讨糯米淀粉晶体性质和糊化特性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为糯米食品加工的原料选择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糯米淀粉的结晶度为16.4%~25.3%,糊化温度为71.1~87.2℃,且结晶度和糊化温度均以珍珠糯最高,禾胜糯1次之,扬丰糯最低。其中,结晶性质主要取决于品种,受产地影响相对较小,而产地、品种的差异极大地影响糯米淀粉的糊化性质。相关性分析表明,糯米淀粉的碘蓝值、结晶度与糊化温度三者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品种和产地对糯米淀粉的结晶性质和糊化特性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为了探讨复配改良剂对糯米淀粉老化特性的影响,以低温储存后凝胶硬度的变化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改良剂对糯米淀粉老化的抑制效果;采用响应面法确定复配改良剂的最佳添加量。结果表明,复配改良剂的最佳添加量为:黄原胶0.53%、单甘脂0.43%、β-淀粉酶0.18%。延缓糯米淀粉老化效果的改良剂顺序为β-淀粉酶黄原胶单甘脂。对糯米淀粉凝胶进行TPA、FT-IR和DSC分析,结果表明,添加复配改良剂的凝胶硬度、红外吸光度比值、热焓△H均显著低于空白样品。说明复配改良剂能有效控制水分迁移,抑制直链淀粉双螺旋结构形成和分子交联聚合,缩短直链淀粉及支链淀粉直线分支长度,降低支链淀粉晶种源浓度,阻碍其重结晶,有效延缓糯米淀粉凝胶的老化。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从黑糯米、血糯米中提取淀粉,对其表观结构、球晶结构、支链链长、结晶结构、短程结构、黏度性质、糊化性质、老化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淀粉颗粒形态类似,均具有双折射现象;黑糯米淀粉支链中A链、B2链所占比例较低,B1链、B3链所占比例较高;X衍射结果表明,两种淀粉均属于A型晶体,血糯米淀粉相对结晶度较高;红外结果表明,血糯米淀粉有序程度较高,无序程度较低;黏度结果表明,血糯米淀粉峰值黏度、崩解值较高,回升值、糊化温度较低;热力学结果表明,黑糯米淀粉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止温度均较高,且更容易发生老化。两种淀粉在结构特性、物化性质方面存在差异,为指导糯米原材料的选用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α-环糊精对糯米淀粉凝胶特性的影响。本文以糯米淀粉为原料,将α-环糊精(0%-10%)与糯米淀粉共混,测定淀粉凝胶的微观结构、流变特性、糊化特性、质构特性和短程有序性。结果表明:随着α-环糊精的添加,淀粉凝胶网络结构中的孔洞分布变得均匀。此外,α-环糊精的存在降低了淀粉凝胶的G′、硬度、回生值,但显著提高了凝胶的弹性和透明度。傅里叶红外结果表明,糯米淀粉的短程有序性随着α-环糊精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α-环糊精与糯米淀粉之间并未发生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本文用琥珀酸酐在水相碱性条件下对糯米淀粉进行酯化,制得取代度(EIS)为0.026的琥珀酸糯米淀粉酯(SSE),并对它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在蒸馏水、氢氧化钠以及蔗搪介质中的透明度、沉降稳定性以及冻融稳定性较原淀粉有所提高,而在盐酸以及氯化钠介质中,上述性质均较在蒸馏水中有所降低;在蒸馏水中的黏度较原淀粉有极大提高,但表现出了较强的不抗剪切性,蔗糖对SSE显示出了增稠作用,在盐、酸以及碱介质中均较在蒸馏水中黏度有所降低,也表现出了剪切稀化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