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中美两国10年来的钢材表观消费量、逐年增量和GDP的变化,并进行了对比;中国钢材的胜任主要是农业、建筑业和制造业,而美国钢材的用途主要是建筑业、汽车业和加工业,两者的差别有助于为我国钢铁工业结构高速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江西冶金》2006,26(2):40-40
据海外媒体报道,国际钢铁协会预测报告称,2005年世界钢材表观消费量为9.98亿t,同比增长2.7%;2006年为10.40~10.55亿t,比2005年增长4.0%-5.5%。预测报告称,2005年中国钢材表观消费量为3.0亿t,同比增长10.3%;除中国外合计6.98亿t,同比下降0.2%;2006年中国钢材表观消费量为3.26—3.3亿t,比2005年增长7.0%-10.0%,除中国外世界合计为7.20~7.25亿t,  相似文献   

3.
赵刚 《冶金管理》2005,(8):19-21
当前钢材表观消费量越大,钢价下跌压力可能越大 今年一季度我国钢材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9.79%,1-5月同比增长14.4%,增长幅度是加大的。很明显四五月份钢材表观消费增长要高于一季度。但一季度钢价大涨,而四五月份钢价却大跌。如何看待这种钢材表观消费增长而钢价下跌现象呢?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主要钢材需求国家和地区,2000年重新呈现钢材需求增长势头。2000年世界表观钢材消费量约为7.52亿吨,比1999年增加4000万吨,增长5.8%。预计2001年世界钢材表观消费量将同2000年水平持平。到2005年世界钢材表观消费量预测将达到8.30亿吨,这意味着到2005年之前钢材表观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率将为2%。一、世界钢材需求短期预测据国际钢铁协会统计,1997年世界钢材表观消费量比1996年增加4000万吨,达到6.94亿吨。到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世界钢材表观消费量比1997年下降2000万吨。1999年,因中国大陆钢材表观消费量增加1700万吨,韩国钢材表观…  相似文献   

5.
冯起 《安徽冶金》2001,(3):15-18
本文介绍了中关两国10年来的钢材表现消费量,年增量消费和GDP的增长,并进行了对比;指出中国钢材的用途主要是在农业、建筑业和制造业,而美国钢材的用途主要是建筑业、汽车工业和加工业。  相似文献   

6.
《鞍钢技术》2006,(3):57-58
近年,中东地区粗钢产量迅猛增长,已从1997年的2690万t提高到2004年的3950万t.当地钢材消费量的增长幅度大于产量的增幅,导致中东已成为钢材和半成品钢材的净进口地区.  相似文献   

7.
今年以来,国内钢材产量和消费量继续保持去年高速增长的势头,1-5月份,钢材产量增长了20.26%,钢材表观消费量增长了22.35%。按目前的发展势头,预计今年国内钢材产量将突破1.8亿吨,钢材表观消费量有可能突破2亿吨大关;两年时间内钢材产量增长5000万吨,消费量增长5800万吨,在高起点上实现如此之大、如此之快的增幅,超出许多人的预料,为国内外钢铁发展史所罕见。面对这样一个蓬勃发展、迅猛扩张的局面,许多人为之欢欣鼓舞,也有人为之担忧。近期报刊和杂志上发表了两篇重要文章,代表了两种不同观点。一…  相似文献   

8.
节约钢材资源的途径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冶金管理》2004,(9):4-7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2003年我国钢材实际表观消费量已达到24725万吨,当年进口钢材达到3717万吨。如何面对国内钢材消费日益增长的需要,除增加相应的钢材产量外,根据我国2004年-2006年重点开展“节约资源活动”的整体安排,我国的钢铁行业应在节约钢材资源和钢铁生产原料  相似文献   

9.
自1996年突破了亿吨大关起,钢产量已连续11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中国钢产量、钢材表观消费量均占世界24%左右;2006年中国产钢量为4.21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34%左右。中国钢产量、钢材表观消费量以及钢材出口量在全球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化了产品结构和工艺装备结构,使中国钢铁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基本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钢铁产品短缺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冶金动态     
王梧 《冶金管理》2009,(10):61-64
一、综合 世界钢铁协会预测,2009年全球表观钢消费量预计将同比下降8.6%,降至11.04亿吨,此前2008年全球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1.4%。世界钢铁协会的最新预测要好于今年春季的预测,当时该协会预测2009年全球表观钢消费量将同比下降14.1%。最新预测有所改善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钢需求异乎寻常地强劲增长。  相似文献   

11.
<正>根据国际钢铁协会最新发布的年度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人均钢材表观消费量由2013年度的539.5kg下降到519kg,位居全球第8。因此导致全球2014年度人均钢材消费量五年来首降,由2013年度的人均217.8kg降到2014年度的  相似文献   

12.
2005年前4个月,我国成品钢材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11.4%(含重复统计材),尽管钢材产量增长23.3%,但由于钢材净进口仅为去年同期的18.75%,使钢材表观消费量增幅大大低于国内产量的增幅.4月份钢坯、废钢、焦炭虽然比3月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铁矿石进口量略超3月份而再创新高.  相似文献   

13.
《冶金管理》2000,(2):29-31,33
一.1999年国内钢材市场运行概况1.受国内需求扩大的拉动,1999年国内钢材市场表观消费量大幅度增长国家扩大内需启动经济发挥作用,拉动钢材消费明显,钢材消费增幅较高。1-11月,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08亿元(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体投?..  相似文献   

14.
梅铭德 《柳钢科技》2005,(1):F002-F002
2004年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我国经济处于平稳、较快增长态势,GDP增幅达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约16%,全国粗钢产量已达27245万吨,同比增长23.2%,折算粗钢的表观消费量约为28600万吨,同比增长15%。在这一宏观经济条件下,柳钢2004.年铁、钢、材分别完成307万吨、310万吨、30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1%、51%、4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同比增长22%,为全面实现“十五”目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梅铭德 《柳钢科技》2005,(2):F002-F003
2004年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我国经济处于平稳、较快增长态势,GDP增幅达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约16%,全国粗钢产量已达27245万吨,同比增长23.2%,折算粗钢的表观消费量约为28600万吨,同比增长15%。在这一宏观经济条件下,柳钢2004年铁、钢、材分别完成307万吨、310万吨、30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1%、51%、4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同比增长22%,为全面实现“十五”目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国内钢材需求难以迅速好转,预计全年钢材表观消费量呈现继续减速局面;年内钢材市场供求关系更为宽松,受生产成本继续下降的利空影响。引发更为激烈的销售竞争。2009年中国钢材市场价格将承受多重压力。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前2个月,虽然我国国内成品钢材产量增长19.4%,但由于钢材净进口不足去年同期的10%,使得国内钢材表观消费量仅同比增长6.8%(含重复统计),钢铁产品的进出口形势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处境.2月份钢材、钢坯、铁矿石和废钢进口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主要产品的出口量继续保持增长.  相似文献   

18.
《冶金管理》1998,(12):41-42
国际钢铁学会近日在台北举行大会,学会秘书长赫斯在报告中对1998年、1999年世界钢材消费量进行了慎重的短期预测。报告称:“由于亚洲经济衰退,1998年世界钢材表观消费量比上年减少1.24%,达到68990万吨。1999年亚洲经济好转,钢材消费可望有所增长,同期欧洲联盟、美国钢材需求下降,整体来看,世界钢材表现消费量将比上年增长0.78%,达到69530万吨大关。”一、1998年世界钢材表观消费量预测根据国际钢铁学会预测,1998年世界钢材表现消费量为68990万吨,比上年减少1.24%。亚洲钢材表现消费量为28280万吨,比上年减少7.61%。其中…  相似文献   

19.
李世俊 《冶金管理》1999,(11):29-33
一、我们面临着一个阶段性、结构性相对过剩的市场,钢铁企业的发展思路要从传统思维的误区中走出来1-目前钢材“过剩”是“阶段性相对过剩"中国钢产量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一,1998年达到1.1459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14.77%;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钢材消费市场之一,1998年世界钢材表观消费量6.916亿吨,中国钢材表观消费量为1.1623亿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6.81%。但中国人均钢材消费量仅为91.6kg/人年(1998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20kg/人年),是日本的1/6。中国作为发…  相似文献   

20.
《不锈》2009,(1)
1我国不锈钢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出现负增长,仍居世界第一 受国际金融危机、产能供大于求和镍价持续下跌的影响,2008年国内不锈钢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出现负增长,预计比2007年下降8%左右,但仍然居世界第一。经过十几年快速增长后步人调整阶段的中国不锈钢产业将克服本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困难,逐步进入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