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受断层遮挡和断砂配置关系影响,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分析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正向构造识别、沉积微相解剖、断层侧向封闭性和‘断—砂’匹配样式,认为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主要受"势—断—相"及其匹配关系控制,即断块边部正向断圈和内部微幅度构造高点控制剩余油富集部位;断层侧向封闭性影响剩余油富集程度;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及主体席状砂构成剩余油富集优质储层;断层与砂体匹配样式决定剩余油富集层位.建立4种剩余油类型,提出断块边部遮挡型剩余油钻大斜井,微幅度构造型剩余油钻高效加密直井,河道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钻水平井,席状砂非均质性型剩余油采用油井压裂等挖潜方法.该研究结果对高含水期断块油田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在老油田后期开发中更好地寻找剩余油,从油层微构造,断层及断面的封堵性开发,分析了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确定了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地区为:(1)正向微构造,包括低部位的正向微构造;(2)断层形成的微构造,包括断层封闭,断层夹持以及断层遮挡的非主流线区形成的微构造。D油藏的实际钻井结果表明:通过微构造确定剩余油的富集区是一种好方法;断层是油层微构造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正向油层微构造和断层形  相似文献   

3.
卞东油田E1f32储层属于中孔、低渗裂缝-孔隙型储层,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搞清剩余油分布模式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对地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包括裂缝发育规律、隔夹层分布、断层与微构造发育情况和储层非均质性4个因素.研究表明,卞东油田剩余油分布在平面上主要与裂缝、断层及微构造分布情况有关,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裂缝系统不发育、井网没有控制的断鼻构造断层边缘区域或微型正构造分布的区域;纵向上与隔夹层的发育程度相关,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被隔夹层包围的砂体边缘或透镜状砂体中;同时,储层非均质性无论在平面还是纵向对卞1、卞13断块剩余油的分布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油层微构造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微构造影响剩余油形成和分布机理进行了论述,并以我国东部S油田为例,对各种微构造组合方式对剩余油的影响进行了说明,得出结论:微构造高点和断层封闭带是剩余油重要的聚集带,油层正向微构造有利于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5.
闵桥油田是在断层复杂化的断背构造背景上形成的断块、断鼻油藏。针对闵桥地区油藏复杂的特点,运用新的断层转换带理论、依据具体的油藏构造模式、通过构造精细解释和关键井的实施等。进行滚动开发,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江苏油田韦2断块属断鼻性构造,沉积微相类型多样,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隔夹层的空间分布和物性变化都非常复杂,平面和纵向非均值性严重.通过对该断块区块、小层、井组、单井生产动态分析,并结合油藏精细描述和数值模拟研究了该区小层和层间剩余油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文23断块是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北部一个地垒型断块。沙四气藏为一南倾的鼻状构造。断块的形成是先后受近东西向拉张东推应力作用和右旋平移应力复合作用结果,形成现今的被断层分割的地垒块构造格局。文东,文西两组断层既是该断块东、北、西边界,又控制着断块区內气水分布。  相似文献   

8.
针对油田高含水期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规律认识不清和有效挖潜难等问题,以松辽盆地杏南油田北断块葡萄花油层为解剖对象,利用三维地震、测井曲线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断层边部断砂配置关系、储层砂体发育特征、油层沉积演化序列和单砂体开发动用状况等,得出断层边部剩余油平面富集部位受控于断砂配置关系影响下的单砂体开发动用状况,以及垂向富集层位受控于油层沉积演化序列和储层砂体发育特征控制下的中厚层河道发育层位,建立油田高含水期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规律及定向井挖潜方法,为老油田增储稳产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9.
新立油田V区块已进入开发中后期,随着井网的多次加密,井点增多,油层对比的精度进一步提高,具备精细研究油层构造细微变化的有利条件.通过对研究区进行三维地质建模来反映地下的真实构造面貌,即研究油层微型构造,以加深认识地下油水运动规律及开发中后期的油水分布情况.研究区确定的有利剩余油分布构造类型有小高点、小鼻状构造和小断鼻构造.在三维地质模型的基础上,找准这些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地区,优化开发井网,调整注水方案,便于后期油藏开发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油藏剩余油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八面河断层位于八面河鼻状构造带,主要活动于晚侏罗世至下第三系,下第三系断层解体,发育一系列北东东、东西向伴生构造,将鼻状构造带切割成大小不同的断块,形成众多反向屋脊断鼻,有利于油气聚集。八面河地区鼻状构造带、沟谷带、南部斜坡隐蔽性油藏均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1.
针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准确描述剩余油分布难度大,以孤岛油田注聚先导区为研究原型,建立精细地质模型,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成因分类和形态分类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定量描述了每种类型剩余油饱和度及其相对储量,指出厚油层顶部和压力平衡滞留区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储层变异系数、地层原油黏度、夹层分布位置、注聚用量是聚合物驱受效剩余油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模拟了变形井网和水平井与直井组合井网两种开采方式,提出了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改善后续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思路.矿场应用表明,研究结果对聚合物驱剩余油描述与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经过长期注水开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高含水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总结目前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周期注水、降压开采等剩余油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让纳若尔油田的A南和B南油藏受开发方式、凝析气顶、储层物性及井网等影响,剩余油分布复杂。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及受不同因素控制的剩余油平面和垂向分布模式,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挖潜对策,同时为减少A南难动用型剩余油(主要为凝析油)的损失,建议合理开发气顶。  相似文献   

14.
让纳若尔油田的A南和Б南油藏受开发方式、凝析气顶、储层物性及井网等影响,剩余油分布复杂。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及受不同因素控制的剩余油平面和垂向分布模式,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挖潜对策,同时为减少A南难动用型剩余油(主要为凝析油)的损失,建议合理开发气顶。  相似文献   

15.
针对八面河油田中高渗厚层油藏层内出力不均的问题,采用层内剩余油分布有差异和夹层在电性上能够有效划分为精细划分标准,以剩余油监测结果为依据,结合夹层分布情况,选取岩性、电性特征较为明显的井为标准井进行砂岩细分。根据剩余油监测曲线中的夹层显示,以基线与监测曲线重合程度为依据,制定夹层的封堵性标准,进行有效夹层描述。  相似文献   

16.
八面河油田角5-23块为复杂小断块边底水油藏,具有含油小层众多、含油断块小的特点,早期钻井钻高点、打多层,多为多层合采,补孔措施频繁,经过近20年开发,油井高含水、层间出力状况差异大、剩余油分布复杂.为了进一步提高区块的采收率,尝试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块进行了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根据油藏数值模拟成果,研究制定了该块的...  相似文献   

17.
以八面河油田面4区面5块开发调整为研究,精细研究地层层序、注采井网、数字模型研究剩余油分布,通过动用程度差、出力差油层和细分小层开采,完善注采井网、挖掘剩余油,达到降低自然递减,增油上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浩口油田经过三十多年的开发,油田大部分可采储量已被采出,主力油层水淹严重.结合沉积微相研究对油层进行细分层对比,重新认识浩口油田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根据油水井的试油试采及生产情况分析油井的见效见水方向,研究浩口油田目前油层平面剩余油分布现状;根据产液和吸水剖面的测试资料,研究层间出力状况;通过运用地层精细对比,对浩口油...  相似文献   

19.
王场油田北区为低渗透岩性-构造油藏,具有埋深大、油层厚度变化大、物性差、变化快等特点,属低效开发单元。基于对王场油田北区开发状况的认识,按细分层系,从砂体剩余油分布及控制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王场油田北区剩余油分布的主要规律,并提出以提高井网适应性和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为中心,以油砂体为单位,分区划片,分年度实施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浩口油田综合含水率达到93.56%,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存在低渗透层动用差、注采井网不完善和直井措施窜槽情况严重等问题。通过研究浩口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下步开发调整方案:1)主要立足注水、层系细分、对剩余油富集区与分散区分别治理;2)对低渗透层采用水平井配套开发,提高单井产能,减少措施窜槽风险;3)对高渗透层局部剩余油,采用新钻直井与老井侧钻结合挖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